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云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尤其善于处理复杂的经济问题。始于 195 3年的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即是陈云主持经济工作的重要成就。从统购统销政策的酝酿、讨论到实施、完善 ,陈云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重大举措之一。严峻的的粮食供求矛盾是它出台的直接原因,而配合"三改"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需要则是深层次原因。分析整个政策出台过程,可以发现党对统购统销政策的采用具有许多不得已之处。从短期看,统购统销政策实施所产生的积极效果是显著的,但从长远来看,却有不小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粮食工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粮食工作上,重视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粮食方针,强调粮食节约问题。这不但指导了新中国的粮食工作实践,也对今天中国的粮食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谢敬 《江西社会科学》2003,6(4):108-110
粮、棉、油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以后为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当时国内、国际的情势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其运行的32年内,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较为紧张的工农业两大部类矛盾,也加剧了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形成,对新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起了凝固化的作用,给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各方面都形成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刘洋 《理论界》2010,(2):104-105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依靠"战时经济"的经验,提出统一财政,稳定了市场。1953年,陈云主持出台的统购统销政策,是在粮食紧张情况下的即时性的应对之策,也是统一财政、控制市场思路的延续和发展。在毛泽东把统购统销与社会主义改造联系起来后,由陈云主持的统一财政、统购统销等政策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为社会主义制度打下了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阶段存在三种粮食流通形式,即国家统一定价的统购统销,由地区或经济单位自行订价的议购议销,以及执行自由价格的城乡粮食集市贸易。其中统购统销占全部社会商品粮食的80%以上,在整个流通领域居于主导地位。所谓粮食价格问题,主要也就是统购统销的粮食价格问题。多年来,统购统销的粮食价格,一直采用高度集中的办法管理。为了保障人民生活和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这样做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对桐油采取了统制政策,但是在战时特殊环境下统购统销政策的出台和修订远远适应不了时局的变化。两湖地区作为国内桐油重要的产销地区,实际实施情况虽未收到预期效果,但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效,对支持抗战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杨乙丹 《兰州学刊》2007,(10):76-79
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不同体制下粮食生产的效率有很大差别。互助组和初级社符合当时农业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粮食产量的增加;高级社和人民公社束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粮食生产长期徘徊在低水平阶段;家庭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粮食产量得到迅速提高,基本解决了粮食短缺。农村微观经济体制和粮食生产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粮食流通制度的变迁。合作社体制为粮食统购统销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人民公社体制强化了统购统销制度的持续运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对统购统销起了制度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江西社会科学》2017,(10):175-182
作为一种完整制度形态的统购统销制度,其解体过程大致经历了政策松动、双轨并行、新制衍生的"三部曲"。在这一过程中,充斥着体制重塑与多方互动的色彩。在多层面的互动进程中,国家为推动性因素,市场发挥了连接性作用,农民为最终执行者。在经历了复杂而漫长的解体过程后,统购统销制度最终消亡,并衍生出了新的农村商品流通制度。  相似文献   

10.
由于征购了过头粮和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1956年冬至1957年春,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了农民闹粮闹社事件.为保证粮食统购任务的完成,巩固统购统销制度,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进行一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两条道路的大辩论.这场大辩论通过"大鸣大放"的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统购统销观念.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与政府政策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林梅 《理论界》2004,(5):219-220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由来已久。无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实际收入水平,都比农村居民高很多。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原因1953年,政府颁布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统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从政策法规上赋予了政府按相对偏低的垄断价格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权力。在对农副产品实行统购统销的条件下,农民的剩余产品只能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对偏低的价格标准统一卖给国家。国家通过统购统销的办法降低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为国家在城镇采取低工资创造了条件,进而间接地降低了工业部门的劳动投入,从…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我国在粮食流通体制中实行统购统销政策。该政策发挥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它解决了当时严重的粮食危机,直接促进了工业化的初步发展。同时,它也构成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经济学家孙冶方在全国商业经济学会上致了贺信。信中对流通领域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他建议:除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不得不继续统购统销外,对那些日用百货要逐步实行选购,使工业关心产品销路,商业关心社会需要,深入研究如  相似文献   

14.
自1993年粮食放开经营和价格后,粮食财务已从统购统销和双轨经营的管理方式向平议经营并轨的管理方式转变,特别是1993年7月起,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后,粮食财务管理又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发生这两个变化的一年多来,我市粮食财务管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好的。自放开经营后,企业转换了机制,实施承包经营,分流了富余人员,拓宽了经营领域,一举打破了长期政策性亏损的局面,1993年北流全市基层粮所无一亏损,还实现利润37万元,既减轻了财政负担,又为粮食企业真正走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不能说粮食财务管理不存在问题和困难,就我市粮食财务管理看,还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现将本人一些不成熟的思考,提交同志们参考、讨论、斧正。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管理体制的特点是城市和农村相分隔的二元式管理.前期为完成工业化,国家建立起以计划经济、统购统销、集体制、二元户籍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后期则在城市化进程下,建立起以准市场经济、承包制与村社制、低价征地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城乡分治的二元式管理对加速工业化和快速城市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维持了工占农利和城占乡利之模式.本文对该模式之由来、发展路径和变迁趋势进行了剖析并与苏联农村管理体制对比发现,中国的二元社会管理体制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下其变迁方向亦另有独自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实践与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年至1985年,冲破传统的统购统销模式,试图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体制。在这个阶...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50年代,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通过“统购统销”和“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等人为地形成了一个城乡二元对立社会结构。在此基础上,国家从农村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农业剩余”,筹集了工业化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迅速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农业、农村和农民为我国工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农产品对外贸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瑛华 《人文杂志》2006,(3):128-132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对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实行统制。以贸易委员会为中心的国营对外贸易系统积极从事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换回了大量的军火和大后方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所需要的物资,对支持抗战,缓解大后方的物资紧张,保证人民生活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统制政策的实行,一定程度地改变了旧中国对外贸易受制于外国人的状况,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对我国对外贸易管理机制的探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国民党政权的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国民政府在推行管制政策时,致使中间商人活动猖獗;统购过程中严重地损害了广大生产者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对黄金企业逐步走向市场的探讨周秀宝,吕莉萍目前,黄金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黄金统购统销的国家政策与生产材料市场化的矛盾。当前,黄金生产所需的绝大部分原材料主要依靠市场,从市场选购,其价格受市场调节。而企业生产的黄金由人民银行统收专...  相似文献   

20.
在农产品计划管理体制由统购统销向合同定购等新的体制转变过程之际,研讨农价补贴的实质及其运动规律问题,无论是对于农价补贴、及至整个物价补贴问题的深入探讨,还是对于指导农产品计划管理体制以及农产品价格体系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在这方面作点尝试,以求教于理论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