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认同本身是一个多学科研究的领域,依照不同学科分类,学术界分别从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解视角进行研究,我们在对西方学界对认同研究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的基础上,指出不同学科对认同研究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肯定了认同研究多学科研究取得的成就,提出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借鉴西方认同多学科综合研究成果时应该注意的西方认同理论形成背景和我国现实社会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国家认同与土客冲突——明清时期赣南的族群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的“寄庄人户”、清初已入籍的“流民”与土著的冲突构成了明清时期赣南族群冲突的主线,而前者与“化外”的“畲”、“猖”等人群最本质的差别乃是他们都被纳入了“国家”统治体系。因此,可以认为,流民与土著产生冲突并形成各自心理认同的前提是,流民接受“国家”统治,开始具有与土著同样的国家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政治认同的逻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政治认同的逻辑是指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对所在政治系统运行状态认同的底线或原则,即人们的政治共识。政治认同的逻辑应该与人的需求相吻合的,人的需求是一个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的过程,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需要,而且有精神或情感满足的需要。政治认同的逻辑也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次序:从利益认同到制度认同再到价值认同,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其中,利益认同是政治认同逻辑的起点,制度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关键,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人的认同是人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手段。认同的主要形式是生产和消费。其中,消费成为最为强烈且最为直接的途径。然而,人毕竟不是消费的动物,过度依赖消费认同达成与他者的区分会导致炫耀性消费和符号消费,结果是人受货币与符号奴役。消费认同非但不能正确认识自身,还不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这便是当代大众认同方式的危机。马克思曾指出人的生产劳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人的生产活动才是反映人本质的实践形式。因此要消解认同危机,必须正确认识消费认同形成的根源,重建大众的消费批判意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建构合理的认同方式。  相似文献   

5.
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根本上说,当前围绕着价值认同所展开的争论都是源于人们对认同概念的不同理解。将认同概念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中来考察,认同是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寻求共同性的过程和结果,它表征着人与人之间的共性关系,其核心是价值认同。作为价值认同,它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价值认同虽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但是它又与价值趋同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文化认同与社会控制是中国民间信仰功能的重要体现,许真君信仰始于晋,历经南北朝、唐宋至明清时期,许真君信仰不是消沉而是呈现高涨,俨然成为全国性的民间信仰神灵。许真君信仰历千百年而兴盛,究其原委主要是广大民众对许真君文化认同的因素,在此文化认同的背景下潜移默化地转向为地方社会控制的影响力,教化百姓,慰藉民心,促进地方经济,稳定地方社会。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都是其社会认同的特殊形式,是教师与组织、职业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职业的知觉。采用组织认同问卷和职业认同问卷对198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采用由Mael等人的组织认同问卷修改而成的职业认同问卷,对教师样本进行测量,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指标;(2)教师的组织认同和职业认同是可以相互区分的两个心理结构;(3)依据认知水平的高低,可以将教师的认同情况划分为高组织认同、高职业认同、混合认同和认同冷漠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通过田野调查发现,鹤峰县平山村土家族人民家族认同的基础是烟祀。烟祀延续的直接表现形式是姓氏的保留。它可以通过子女、立异姓子女、赘婿、隔代改变姓氏的形式来实现。继承烟祀的人获得家族的认同,承担家族成员的责任和义务,获得家族财产。  相似文献   

9.
燕行使节的中华认同观是明清时期中朝关系的风向标。研究以《燕行录》为代表的中朝关系史料,不难发现,奠基于礼学体系的中朝宗藩关系从明末便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朝鲜使节对明代的批判、对中华文化正统性的质疑便时有显现,其中华认同观也渐始减弱。明清易代后,朝鲜已不满足于"小中华"的自我定位,视满清入主中国为"鸠占鹊巢"而予以批判,有意识地区分出"他者"与"自我"并以正朔自居。总体而言,朝鲜中华认同观的变化是一种彼此渐行渐远的双向过程:自我意识日渐强烈,中华认同观因时递减,导致朝贡关系与自我身份认同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播的功能在于重新定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最佳的认同方案。转型时期的中国传媒经历着来自外部与内部的深刻变革,文化传播的功能以及建构的文化认同出现新形势,其中地域认同是主流、公民认同是基础、小众认同是趋势,三种认同模式共同作用于当代认同性的变迁,并对社会文化发展起着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清朝世家是清朝政治史研究中的焦点,“八旗满洲官宦世家”的存在和其特殊作用的发挥是理解清朝政治的重要视角。满洲镶黄旗富察氏家族就是这种官宦世家的代表,该家族祖孙父子相继在朝为官,历任高爵显位。从富察氏家族子弟的入仕为政的轨迹可见,由于满族统治中国的民族特点和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特殊性,权力的最高掌控者对于“自家人”投注了更多的希望。  相似文献   

12.
新出土唐代李宽碑志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宽是唐代开国时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经历了隋及唐代的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与唐代初期几个重大政治事件有着重要联系。但上千年来,李宽的事迹却湮晦不彰。李宽碑、志的出土不仅可彰显其一生事迹,对唐初历史亦有印证和发覆之效。首先,李宽的家世经历了改姓和赐姓的过程;其次,李宽参与了唐代初期破王世充、平刘黑闼、败吐谷浑、定高昌、克高丽等重大政治事件;再者,李宽碑、志所载的事实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有助于辨补重要典籍;最后,李宽墓碑的撰立也蕴涵着复杂的政治和家族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光聪谐是清代桐城派中期重要作家,他的家世、生平及著述情况一直湮没无闻.他出生于寒素之家,师从桐城派鼻祖姚鼐,早年以坐馆谋生,后官至直隶布政使.他为官期间颇有政声,却于中年遽然引退,晚年避乱杭州,并未参与镇压太平军.他以经学名世,文学成就亦深得同人赞赏,有《稼墨轩集》、《有不为斋随笔》等多种著作传世,并致力于乡邦文献搜集整理.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兵部尚书李世杰,从例捐小吏到封疆大吏,一品重臣,他非科举正途入仕却政绩卓然,百姓拥戴,皇帝恩宠。本文就相关历史资料,对其事迹与黔西历史文化遗产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考证澄清与水西彝族李氏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清代科举家族之中,江西黎川陈氏和山西寿阳祁氏是南北颇为著名的两大文化世家。家族成员们通过科举入仕,在嘉道咸同光各朝,名人辈出。而两个家族又通过联姻这种方式,得以密切往来,直至民国以降,后代们仍互相唱和,力图维系这种文化上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 ,中国新型的知识分子开始出现。由于受到特殊历史情境的制约 ,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倾向大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然而 ,也有部分人由社会中心逐渐走向了社会的边缘 ,以独立的批判者形象显示着自身的价值 ,这些人可谓中国最初的自由主义者 ,李伯元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代表。李伯元思想意识的演进过程 ,呈现出旧思想的蜕变、新思想的萌生和主导思想的成型三个阶段。通过对他独特的心路历程的揭示 ,可以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位谴责小说大家的文学创作提供前提  相似文献   

18.
清代阳羡姻娅家族,是互有联姻的文学家族集群。文学家族联姻,有利于衍生、聚集、培育文学人才,加强家族间文化联系。在以血缘和亲缘为纽带的新的人文空间中,家族文人激发兴味,产生相近的文学兴趣,展开群体性文学活动,家族间的文学优势,或互补或强化,形成多样性、集群式的姻娅家族文学生态。阳羡姻娅家族文学在清代地域文化中别具一格,在一定程度上,这一现象反映出清代地域文学兴盛的家族助力。  相似文献   

19.
成吉思汗对西夏先后六次征战,时间跨度二十余年。西夏灭亡时,蒙古军队焚烧城池,屠杀居民。但从现有资料来看,依然有许多人躲过了这场灭顶之灾,在元代仍有大量的西夏遗民存在,部分遗民还对元代政治产生了重要影响,斡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20.
在明清时代民间宗教发展史上,黄天道的出现,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意义。黄天道创立者李宾与其后继者构建的教义思想,以及在明末清初表现出来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倾向,对明末以来的民间宗教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