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进行,我国思想学术界就我国传统文化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近代以来,每当我国历史发展出现重大转折的时候,传统文化问题都会成为思想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课题。现在,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我国的现代化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关系?人们对这个问题特别关注,是十分自然的,因为它关系到我们能否在较短时间内顺利地把我国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本文作者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力图通过下述文字对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为思想学术界的讨论作一点微薄贡献。  相似文献   

2.
近来,我国对社会主义民族有些不同的认识。主要是: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能不能称为社会主义民族,社会主义民族可不可以谈发展;什么是民族发展,我国各民族应该怎样发展等。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华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应该有符合实际的认识。现在提出一点粗浅看法,共同讨论,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相似文献   

3.
聂波  尹学朋 《船山学刊》2004,(2):189-191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明确地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部署,并将其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大目标.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质是发展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需要培育出公民政治文化,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主流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4.
我国从八十年代文化大讨论开始掀起了“文化热”,国人对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文化概念,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如何发挥文化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都是研究的热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鉴于此、迫切需要有一个理论指导.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只要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就能说服人,就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是中国文化建设的伟大指针.然而,对于理论的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仅仅记往几条结论是不够的,而应当运用理论思维能力,从世界观与哲学的高度去认识,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这样才能真正领会其精神实质,把握好、运用好理论.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上,深入地认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辩证法,加深对邓小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以利于运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我国的文化建设,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结合--兼论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俞思念 《江汉论坛》2005,(3):112-114
现代化进程提出了对于文化建设的新认识,传统文化成为综合实力的体现.在湖北现代化建设中,开发荆楚文化的经济与精神价值,推进地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文明的实践,对"弘扬荆楚文化,振兴湖北经济"形成新的启示.振兴湖北,不仅在经济,也在文化.认识荆楚文化的现代价值,为建设"文化湖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认识脑力劳动对社会的贡献和社会应该怎样对待脑力劳动,是一个论之又论的问题,但至今仍然没有完全解决。这其中虽然有实际问题,但认识问题是更为根本的。本文试谈两点认识。一、脑力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需要弄清:什么是脑力劳动?脑力劳动怎样创造社会财富?脑力劳动怎样形成产品价值?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无疑是对解决“三农问题”讨论的升华。也就是说,解决三农问题,过去基本上是一个理论问题,从现在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一揽子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案,已经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同,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底应当怎样建设?本刊于6月份邀请了山东省理论界的部分农村问题研究专家,召开了座谈会。专家们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发了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别是山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思考。本刊以笔谈的形式发表如下,希冀对党和政府的决策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必须"确立基础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坚持基础教育优先发展."当前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基础教育优先发展的问题?下面谈点个人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全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发展规律的认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来说,意味着其主题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守正创新和伟大转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相似文献   

10.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工作的着重点从一九七九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伟大的战略转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它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处于什么地位?需要我们认真思索,作出科学说明。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怎样看待经济建设的一个原则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存在着根本分歧。林彪、“四人帮’,推行一条极左的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一贯反对现代化,反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系统而科学地论述了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 ,为什么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怎样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他强调指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们必须站在历史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 ,坚定自觉地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为实现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宏伟奋斗目标 ,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从理论的高度和政治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把思想…  相似文献   

12.
寇丽 《理论界》2009,(3):24-25
邓小平理论的产生、形成、完善和发展根植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需要,同时又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以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意的观点,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新的飞跃,使中国走上了一条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本文主要围绕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特色作深入探讨,以期对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茅生荣 《江汉论坛》2005,1(2):120-124
社会主义认识史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探索的历史.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运动性质及其目的的理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形成无产阶级实现运动目的现实手段的理论.认识到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运动目的的现实手段,是社会主义由空想发展为科学的标志.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是关于共产党的理论."三个代表"思想阐明了党怎样发挥"领导工具"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当代条件下"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认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地位和作用罗文东近现代以来,人道主义问题一直是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也是多年来困扰我们思想理论战线的“斯芬克斯之谜”。怎样认识和对待人道主义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后的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演变中,人类社会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巨大变化,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也在跌宕起伏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不断地演化着自己的体系.时至今日,对于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中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已经从“苏联模式”的窠臼中解脱出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艰难而又坚定地探寻着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问题——由此产生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初级阶段的认识和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我们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认识上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怎样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既保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又保持“中国特  相似文献   

17.
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指出: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成效如何,从根本上取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能否正确反映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发展趋势,能否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能否真正地为大多数人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进一步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扎扎实实地进行文化建设,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邓小平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生产力标准理论,对于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巨大的实践意义。这一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①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认识邓小平生产力标准理论的指导意义,至关重要。第一,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主义是否“够格”,社会主义优越性是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标志着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21世纪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继续面临的重大课题.但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