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嘉庆帝执政期间,在西藏整肃吏治,坚决贯彻各项成章,殚精竭虑,宵旰图治,为进一步巩固自清政权入关以来的治藏成果和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的隶属关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昧于世界大势,加上国力的限制,嘉庆帝在西藏边境上采取了“置之不问”的闭关主义对外政策和“慎重”的单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导致西藏藩篱不保,给中国的西南边防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2.
嘉庆主政时段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清朝政府正经历内忧外患,盛世气象如日西沉.但从西藏地方来看,此时中央王朝对西藏的管理正处于顶峰阶段.本文试图从内政、外交两方面对嘉庆君臣对西藏地方事务处理态度及其深层原因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变迁,美国的对外政策不断发生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因为它所依赖的政治文化基础是相对稳定的。美国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新教理念、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实用主义等,尽管这四者各自具体的起源、功能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基本价值观是内在统一的。它们对美国外交思想史上的汉密尔顿主义、杰斐逊主义、杰克逊主义和威尔逊主义等四大思想流派都产生了基础性影响作用,而相对来说,威尔逊主义从美国政治文化中汲取了更多的养分,因此它在美国对外政策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英国对外政策的新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适应冷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 ,托尼·布莱尔领导的工党政府不断调整英国的对外政策。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调适 ,其策略措施及战略目标已然成形 :即立足英美特殊关系和英欧关系 ,重视发挥“软实力”作用 ,广泛开展多边国际合作 ,以期在处理国际重大事务方面施展影响并发挥重要作用 ,重振“世界大国地位”。  相似文献   

5.
战后初期,苏联拟继续延续战时"大国合作"政策维护其战时取得的政治权益,但由于国际国内因素的影响,使战时苏联同西方大国的同盟关系难以为继,并最终演变为两极对抗。而这一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也呈现出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二战以后,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英国的殖民体系呈进一步收缩态势,并最终走向解体.其中在巴勒斯坦地区托管统治的结束是英帝国战后走向终结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二战结束到以色列国家建立这一段时期,英国一方面在巴勒斯坦实施限制犹太移民的白皮书政策,一方面寻求新的替代政策.在寻求新政策的过程中,英国的对巴勒斯坦政策逐渐演变为无条件撤离巴勒斯坦.英国最终放弃了它在这一地区的宗主国地位,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托管统治.  相似文献   

7.
李峰 《学术论坛》2003,(6):47-50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的环境非政府组织已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形成了有别于其他西方国家的运作模式。在环境保护方面,环境NGO应扮演起国家和市场失效时的功能替代者以及国家与社会间承接者的角色,而它的演进、变迁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这些情况的变迁轨迹。  相似文献   

8.
崔岷 《学术研究》2020,(9):106-119+178
因认定白莲教起事实由地方官未能"勤求民隐"所激成,加之推行"广开言路"后官员上言往往不关国计民生,嘉庆帝于1799年9月下令都察院受理所有京控案件,以期"民隐得以上闻"。这一求民隐于京控的理念试图以公正审理京控案件来更准确地掌握闾阎疾苦,进而把脉官场积弊,并在数年实践后形成派遣钦差大臣前往各省审理重大京控案的模式。在此背景下,1809年2月发生的"广兴案"对嘉庆帝便具有浓厚的中挫意味。作为一位最具代表性的践行者,钦差大臣广兴在山东、河南审案期间的任意婪索不啻于对求民隐于京控理念的公然背叛。此外,案件暴露出的地方官员"逢迎取悦"和监察官员"相率缄默"之弊同样成为嘉庆帝获取民隐的障碍。这些打击促使嘉庆帝开始重新认识吏治废弛的严重程度,并直接影响着他对未来政治和社会危机产生根源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英国文化政策建立在文化工具主义基础之上,文化功能一方面指向经济发展,其主要路径是智力资本集聚与创意技能培育;另一方面指向社会融合,其主要路径是审美教育与文化认同.然而,工具主义文化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文化与社会融合、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也并不能被实践所证明.对文化界定的模糊反而导致英国文化政策产生摇摆与困惑,创意产业带来的大众娱乐的发展也有将英国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边缘化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沈秋欢 《理论界》2010,(12):70-73
对外干预问题上,19世纪中后期英国国内形成了持完全敌对政策主张的两大派别:国家利益派以及曼彻斯特自由派。格莱斯顿在这两大派别之外,实行了有节制的干预主义政策。这就是在总体倾向于曼彻斯特自由派提倡以和平方式参与国际事务,解决国际争端的同时,又肯定了国家利益派主张的武力干预的必要性。但对外武力干预必须在特定的情势下进行:干预的动因必须基于道德因素,不过也有重要例外,即在少数情境中,干预的动因基于与国家利益派相同的地缘政治考虑;对外干预的主体则应当是欧洲协调这一多边组织。  相似文献   

11.
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就总体而言依然是佛、道并存,但在具体政策方面却是独钟于道。对于道教的尊崇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在其统治的前期,玄宗主要侧重对于武则天、韦皇后、太平公主以来政治的清理和对李唐政权的恢复和巩固,对于道教主要表现为与著名高道的频繁往来和对高道的尊崇。至开元十九年(731年),玄宗崇道已达高峰。在玄宗崇道风潮的影响下,在思想领域出现的一种纳儒佛入道的思想动向。对于佛教玄宗采取了一种抑制政策,但对于当时佛教密宗、禅宗、唯识宗、天台宗的佛教思想也给予了一定关注。  相似文献   

12.
李峰 《北方论丛》2012,(1):82-87
汉宣帝是西汉中期颇有作为的君主,由于他治国有方,汉朝国力在其统治期间呈现持续恢复与发展势头。但受特殊身世及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在他统治期间,也出现了乞灵鬼神、任用宦官外戚、诛杀功臣贤臣、奢侈享乐等诸多弊政。这些弊政在经济上耗费了国家大量财富,在思想上使国家对舆论的主导权日渐丧失,在政治上导致官风由进取转向保守和外戚宦官专权,所有这一切都加速了汉代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3.
论汉文帝三年太原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文帝三年有太原之行。此行涉及和匈奴的关系,体现了代-太原地方特殊的军事地理地位。汉文帝在太原的表现,又有仿效汉高祖刘邦回乡的迹象。相关记载对于汉代交通史研究,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明朝建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在全国恢复封建秩序,缓和社会矛盾,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从而使明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而对西藏,明太祖则采取了“多封众建”,即对藏僧进行分封“国师”等名号,取得了较好的实效,促进了西藏的稳定与祖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于春苓 《北方论丛》2006,(5):105-109
在漫长而复杂的俄罗斯外交发展中,地缘政治因素、东西方双向外交战略、宗教救世主义给其外交打上传统的烙印。传统因素使俄外交在动态中延续着,并凸显出俄罗斯外交的特征。传统因素既成为我们解读俄外交发展轨迹的切入点,还为展望俄外交走向提供更具解释力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与美国全球安全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舸 《北方论丛》2002,(4):34-37
我国政府已将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确定为21世纪必须抓好的三大任务之一,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干涉是我们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研究美国未来介入台湾问题可能的深度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政策走向,对于我们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过程中确定科学的斗争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形势在1949年上半年已经清晰,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新中国取代蒋介石统治下的旧中国只是时间问题了。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官员提出了改变美国传统的西藏政策,不再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借西藏问题遏制中国的建议。其中,韩德森的建议和《露丝.培根备忘录》最具典型性,而西藏和平解放前夕美国人托马斯父子的西藏之行和麦基尔南的在藏被杀,则暴露出美国政府西藏政策的两难处境。  相似文献   

18.
太武帝实是北魏汉化的开创者 ,但在这时 ,汉化还刚刚起步 ,充满了矛盾 ,且历经曲折。这说明即使像太武帝这样的君主 ,其施政亦不能完全凭个人意志 ,而总要受种种力量的制约  相似文献   

19.
美国政府于1899年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把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接受下来。当英国在1904年第二次侵藏战争和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后试图否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把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时,美国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在华利益而表示了异议。本文主要依据英文档案资料,对当时美国政府在西藏问题上的立场、态度及其形成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