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庄子的批判精神与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树人 《文史哲》2001,(5):55-61
庄子破“待”追求“无待”的批判精神 ,曾被贬为阿Q主义和虚无主义。但庄子所解构的“待” ,作为“礼乐文化”的异化 ,不仅实实在在 ,而且极为深刻 ,醒世千古。庄子解构性的批判具有“后现代性” ,但又不能归结为“后现代性”。因为庄子并未从解构走向虚无主义 ,而有更高的追求。庄子所追求的“无待” ,乃是精神上的理想境界。后现代主义是在“现代性”发生异化时出现的批判思潮。“后现代性”的合理限度 ,只在解构“现代性”异化和引导创新 ,超出这个限度 ,就必然导致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2.
福柯的历史观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思考方式,是对传统"线性"历史的批判和质疑.福柯对传统的西方社会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发现线性的历史考察方式不可避免的加上人们的目的和意图.为了修正这种在人们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认识误区,还原真正的历史事件,福柯重构了断裂和非连续性的历史考察方式,这种历史观试图克服人的理性对真实历史事件考察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影响,使得历史开始由"理性诉说"走向"事件诉说".福柯的历史观具有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理论在现实面前是无力和苍白的.  相似文献   

3.
李松 《重庆社会科学》2007,(11):37-40,45
多元现代性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认识到现代性具有内在差异的本质属性,发掘焕发其内部活力的机制与效能,同时为全球文化的转型与发展提供具有学理性的、建设性的思路。建构多元现代性应该立足于现代性基本立场,处理好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可以借助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维对自身局限进行反思,对缺陷进行修正,对积极因素加以深化。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合法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哲学就“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展开激烈争论,启蒙以来建立在主体性和理性基础上的现代性受到广泛指责,其合法性受到质疑。利奥塔、福柯、哈贝马斯对现代性激烈批评、深刻反省,深化了对于现代合法性危机的认识,并试图确立“后现代合法性”,这种反省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透视后现代伦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伦理学诉诸情感冲动的“无根自我之返根” ,注重“境遇自我”的多元生存模式 ,吁求道德“自治”的责任感 ,表征着它不只是摈弃了现代论证道德哲学统一的理性模式 ,也彰显出它所特有的道德关怀与责任 ,以及对自由与解放的渴求。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以及他的作品方面的特殊性。迄今为止,他的历史学理论和独特的历史观外界了解的不多。作者认为,王夫之对于历史的评论,是受他的哲学思想影响的,此外还与他的社会与民族性密切相关的。而王夫之的中国历史观,也明显是他的原创思想。他严谨的学术成就,与灵感相关所产生的非凡综合能力,再结合他那个时代所经受的苦难经历,综合在一起所创造出对于"历史评论"的价值,对任何中国学者都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后现代转向源于对现代性危机的思考与批判。在这些思考与批判中,社会学理论在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研究旨趣等方面凸显出后现代的独特理论取向,为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会展旅游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具有很强的后现代性.我国的会展工作者应把握会展旅游的时代脉搏,在会展旅游的后现代性上寻求实现中国会展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是以形式理性、个人自由为精髓,后现代性则是以实质理性为核心,对自由精神进行重塑。经济法具有浓厚的后现代性:首先,在经济法领域,自由不再是现代性的个体自由,而是社会自由、实质自由;其次,经济主体以个人和团体的形式积极参与经济运行,从而彰显了经济法的后现代性;再次,经济法的有效政府定位正是对现代性下有限政府观念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0.
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及后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现代及现代性断裂开来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属性;后现代哲学展开了后现代性,但后现代性不能局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去理解。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提出后现代性的直接意义在于重新理解现代性,但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观照、审视与反省等镜式功能,更体现在定向、阐释与治疗等参与性功能上。后现代性的底蕴,则在于对哲学追求生活自明性的根本性精神的承接与发扬。  相似文献   

11.
在"后现代"历史境遇中,传统人文性的知识生产已悄然改变了自己的"密码",呈现出许多新的机制性症候。近年来文化知识界日渐出现的经典"延异化"、知识传媒化、学术媚俗化,都表明知识生产已被"后现代"重新释义,有待人们正确识读并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2.
李有光 《社会科学》2008,6(6):26-31
从批判的维度审视后现代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短信文化现象是严肃的精英文化应当持有的立场.可以说,短信文本助长了一元化价值观的强迫性灌输,加剧了当代情感萎缩和交往的符号化倾向.虽然短信文本的写作激发了民间书写的热情和创造的智慧,但其本质不过是一场话语的狂欢和能指的游戏,其语言修辞和文学叙事实际是一种没有所指的写作表演.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这种以颠覆和恶搞为发展方向的短信文化所具有的非建设性品格,必须警惕它对民间精神和公共意识形态造成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平 《社会科学研究》2002,27(2):115-119
后现代主义是影响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乃至文化的重要理论思潮 ,到 2 0世纪 90年代据称已取得文化霸权。探讨后现代主义作为历史观和方法论的内涵 ,包括后现代主义对启蒙运动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关于历史及历史著述的本质、解读文本到构建新的历史叙述的方法及其意义等 ,可以看到后现代主义带来的一些新颖而深刻的观念 ,以及它的一些极端观点具有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评格里芬的后现代人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里芬的后现代人权观是一种整合了个人与集体、权利与责任,假定了西方价值与东方价值的统一,并强调生存权和生活权的人权观。从总体上看,这种人权是对现代人权观的反思、批判和超越,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张谨 《学术研究》2007,3(8):32-37
从后现代的观点看,无论是激进的后现代主义者库恩、费耶阿本德、利奥塔,还是批评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海德格尔、哈贝马斯,或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者罗蒂与格里芬,都是从与现代主义不同的角度来评价和理解科学的,更多地注重科学的文化研究。他们的观点既有许多合理之处,也有偏激谬误之见。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文学研究中 ,历史与人的关系以及历史存在形态观念的变化给文学想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历史发展规律观念的变化对文学书写对象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学中渗透的历史观可以转换为从历史观去看 :因为 ,中国文学发展具有承续性 ;历史的与逻辑的方法对宏观文学现状的选择是必要的 ;对于中国文论重建也是一种尝试。可操作性则表现在 ,将历史观作为概括和总结宏观文学现状的路径。在承续性、整体性的背景中研究文学的同时 ,能够发现文学现实中断裂性和偶然性因素 ,可以分解历史观的多层内涵 ,并确定分析文本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西田论述的国家实际上是理念上的“世界史的国家”,而不是历史现实中的国家。然而,在论述国家拥有的“绝对性价值”时,他终将理念上的“世界史的国家”具体化为以皇室为中心的日本,并以此诠释日本国体的“特殊性”,暴露出西田国家观的矛盾性。西田国家观表现出与战时日本社会思潮一致的强烈抵制国际通用理念和近代意识的倾向。战时,在日本社会大肆宣扬“东亚共存共荣”、“充当东亚领袖”的语境下,西田的“世界新秩序原理”不仅没能突破侵略主义、帝国主义的窠臼,而且为军部推行的侵略亚洲政策提供了“原理”和“道义”支持。  相似文献   

18.
彭启福  叶美芳 《学术界》2005,(3):129-132
与文学中"文学作品"与"文学批评"二分的状况不同,哲学理论与哲学批评是无法截然分离的.西方哲学中的批评已经成为沟通不同时期的哲学理论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的哲学理论的经纬线,离开了它,很难理解西方哲学的历史和逻辑进程,西方哲学史也必将因此而变得支离破碎."西方哲学批评史"即便能够创建,也只能作为一种专门史涵盖在西方哲学史当中,而不是独立于其外;"西方哲学批评史"与"西方哲学史"的关系,是不能与文学中"文学批评史"与"文学史"的关系相比附的.  相似文献   

19.
今天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以往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中生成、演变而来的。因此,研究批评史并不是额外附加的一项任务,而是研究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的必然要求。不懂得批评史,就无法真正深入地研究文学理论。许多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问题,惟有从批评史的角度去考察,才能获得比较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德里达以及对后现代主义持批评态度的哈贝马斯等人,他们所提出的价值观与传统的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差别.他们一反以往已经习惯了的一元普遍主义,转而提倡多元的价值追求,在似乎并不设定某种终极价值目标的基础上,力图发现或展望一种新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