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有效加强“两课”教学的实效性,充分发挥“两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我们认为坚持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组织保证到位、实施方案到位,才能取得“两课”教学改革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2.
《墨经》之“侔”,其得以成立之前提应为《墨经》之基本范畴“同”,而《墨经》所言之“同”凡十种,又可细分为“名”层面之“同”、“实”层面之“同”与“合”层面之“同”。墨“侔”正是基于上述三类“同”之前提得以建构,进而实现其“比辞而俱行”的内涵的,由此墨“侔”基于三类“同”之前提形成“侔”之三款,即“名”之“侔”、“实”之“侔”与“合”之“侔”;还可依据三种形式形成“加”之“侔”、“减”之“侔”与“换”之“侔”三款。此外,《墨经》中对“侔”之表述多为举例式,属经验性陈述,故墨“侔”成立之有效式只可经验归纳而得,先验演绎难以得之。基于上述认识,对以往学界所持之墨“侔”属西洋形式逻辑“附性法”、墨“侔”应包含“不是而不然”之“否定式”有效式及“是而不然”“不是而然”等“部分否定”有效式、墨“侔”之“减词”与“减辞”说、墨“侔”属“复杂概念推理”或“关系推理”、墨“侔”即“辟辞”属类比推理、墨“侔”属直接演绎推理等诸代表性观点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3.
艳阳天 《华人时刊》2005,(12):41-44
NEET 是英文 Notin Employment,Educationor Training(意为不工作,不上学,不受训)的 缩略语。“NEET”一词最早产生于英国,专指那些在义务教育结束以后,既不升学也不工作,也不参 加职业培训的年轻人。 有一个谜语打一类人群,谜面是“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 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谜底:啃老族。 “啃老族”在中国是个新名词,同时也是个舶来品。它的前身叫“袋鼠族”,最早见于法国的《快 报》。比喻大学毕业后,到了就业年龄,却以薪水少等为理由不工作,仍依赖父母的年轻人。 在本文中,这两个名词代表同一族群。  相似文献   

4.
刘绍义 《中华魂》2013,(20):49-49
我常常想,“东”(柬)这个字,为什么是“日”在“木”中呢,“日”在“木”上为“东”,即“杲”字,“日”在“木”下为“两”,即“杳”字,不是更好吗,好记又容易理解。偏偏造个“柬”字是“日”在树林(木)中,多不显眼呀。  相似文献   

5.
1993年,华山管理局决定给华山的主要景点立碑介绍。碑文草就后,约我们前去华山下与碑文作者们一起讨论定稿。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通常写作“千尺tong”、“百尺峡”、“(木臬)(木臬)椽”中的“tong”、“峡”、“(木臬)”三字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计划”的决胜之年、“三个发展”的开局之年……2010,是对南京发展意义非凡的特殊一年。刚刚结束的南京两会,对新一年里南京如何开局指明了前路。同时,“她”也用最朴实的画笔,为800万南京市民勾勒出了未来家园最宏丽的一幅蓝图。  相似文献   

7.
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临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机遇、新挑战,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历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增强“四个自信”。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开展“四史”教育是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要抓手。当前,高校“四史”教育存在教育主体的全员性彰显不充分、教育过程的全程性体现不均衡、教育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不到位的问题。教育是灵魂工程,要抓好“四史”教育就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四史”教育的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南京地税发展进程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既要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又要谋划“十二五”发展并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既要全力服务好“三个发展”大局.又要率先实现一流的干部队伍、一流的服务水平、一流的工作业绩的“三个一流”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1.
以往的彝语语法学者习惯用汉语语法来套彝语语法,他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汉语“不”在彝语里就是“ap”的意思,彝语“ap” 在汉语里就是“不”的意思;因此,汉语“不”和彝语“ap”的用法完全一样。因为汉语“不”是副词,所以彝语“ap”也是副词。但 是,通过比较分析,汉语“不”和彝语“ap”的词义、词性和用法异大于同。  相似文献   

12.
将“通俗文学”与“纯文学”完全对立起来,是不科学的。“通俗文学”有着广泛的人民性,对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应该给“通俗文学”以应有的地位,努力探求其发展途径,使其健康迅速地发展起来,真正成为整个社会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此为西晋“文章中兴”时期的一个重要作家群体。张载、张协、张亢 ,此即“三张”。然其父之名 ,史传有“张牧”、“张收”之异说。其实 ,不少文献可以显示 ,“三张”之父乃张牧。确证此说 ,有助于了解张载之生平仕历 ,有助于读解张载、张协之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的“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有时都可译成汉语的“应该”、“应当”、“理应”等旭在日语表达中三者并不相同。以“べきだ”“ほずだ”“ゎけだ”各自的使用特征及它们的使用区别为中心,结合汉语的“应该”、“应当”等进行对比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汉字中的“品”型结构酷似“金三角”,音、意、形,都非常有趣。可惜,这些字绝大部分不常用,极为生僻,几乎变成了绝无仅有的“活化石”。先挑拣七个例子,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6.
“近”为欣赏心理的第一状态,即“接近”、“靠近”,在美学理论中称之为“审美直觉”,欣赏者只是从外在感受到的美感特征,是笼统和模糊的。“进”即“进入”之意,在“进”的心理状态下,欣赏者在了解了诸如曲式结构等与作品相关的知识后,便会大致掌握乐曲行进的脉搏;“尽”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使欣赏者的思想感情“全部用出”,这在美学理论中称为“审美知觉”。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朱熹“义”、“利”思想的现代意义,运用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对朱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认为,朱熹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对“义”和“利”进行了阐释,指出“义”是“天理之所宜”,是“心之制”,“利者,人情之所欲”;朱熹不仅继承了儒家“重义轻利”的思想,而且进一步把“重义轻利”思想与“理”联系起来,对其作了本体论的论证;其意义就在于告诫人们在现代社会既要重视“利”,也要重视“义”,当“利”和“义”冲突时首先要取“义”。  相似文献   

18.
魏俊青  杨兆强 《新天地》2011,(10):129-129
培优转差是我们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在教育教学中,看任何一个学生都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因势利导,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学生的“优”与“差”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去“培”与“转”。我在关注学困生的成长中,做到了“五字”原则:诚、爱、严、宽、实。  相似文献   

19.
“花儿”研究与“花儿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儿学”著作出现之后 ,“花儿”研究走进了低谷。对“花儿学”的新理解———从“花儿”研究的其他领域 ,可能会使“花儿”研究范围得以开拓 ,但实践此研究方法的条件难以轻易完备。因此 ,对“花儿”研究的预测是 :过去的热闹局面不可能重现 ,但随着上述理论、方法的宣传和实践 ,有较高学术质量成果的出现是可以期待的。  相似文献   

20.
平衡,是中国传统文化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其大者,可分为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两方面,即:以“价值置换”、“反求诸己”和腐朽“神奇”为思维特征的“内平衡”模式和以“谗嫉毁谤”、“杀尽不平方太平”为行为特征的“外平衡”模式。系统揭示这一文化现象,对于正确认识本民族文化之优劣短长,可提供客观而诚实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