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凌华 《老友》2013,(4):15-15
"常回家看看",是老年人最需要的"精神赡养"。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凸显了国家对老年人"精神赡养"的重视,此举既完善了维护老年人权益题中应有之义,又使法律更加人性化。  相似文献   

2.
小非 《华人时刊》2011,(3):10-12
老龄化社会,什么才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关怀?赡养老人,并不仅仅是每个月定时寄生活费,让老人吃穿不愁就行了,还要从精神上给予老人慰藉,就像《常回家看看》歌中唱的那样: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  相似文献   

3.
2013年7月1日,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始生效,第18条被人们称为"常回家看看"条款,该法条从初见雏形到最终完善,始终饱受热议。"常回家看看"条款兼具法律性和道德性,此条款展示了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和契合,体现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道德观念的淡化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文章从法律和道德两个角度深入剖析该条款的现实意义、存在问题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十四条规定:"赡养人应当履行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义务,照顾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赡养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1.父母无力抚养幼年时的子女的,子女独立后应当履行赡养义务。  相似文献   

5.
老树 《老友》2012,(10):10-12
前不久,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4孝新标准,再度引发各界热议,这其中包括了带着爱人子女回家,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教会父母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现代气息,透露出对精神赡养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由于我国农村老龄化程度加深、经济水平较低、传统孝文化缺失等原因,导致目前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特别是精神赡养问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在了解现状的前提下,加强农村老年人精神赡养工作,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竞 《社区》2011,(9):10-11
“找点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这首《常回家看看》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唱遍城市乡村。唱这首歌的,当然是年轻人,用心听这首歌的,却大多是老年人。它唱出了老年人的心声。现在城里有许多只剩下老人的家庭,“常回家看看”正是老人的呼唤。然而,如今的社会分工愈发细致,谋生也更加依赖于保有一份工作,  相似文献   

8.
顾骏 《社区》2013,(21):28-29
有一首歌叫“常回家看看”,现在不再是随口唱唱,而是已经成为固家对公民的法律要求。从7月1日起,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正式实施。新法规定,家庭成页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了与老人分开居住的子女有经常看望或问候老人的义务,社会上对此争议不断。从道德法律化的角度来看,该规定存在将美德法律化的问题;从可执行性的角度来看,该规定过于模糊;同时,该规定与1995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存在立法冲突,而且在监督执行上存在较大的困难。为实现预期的法律效果,有待进一步通过立法解释或者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该规定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庾春云 《社区》2014,(27):4-4
重庆市渝中区大坪正街71岁的赵大爷独自居住,他常常酒后拨打“110”。经统计,一年来他竟然拨打了1483次“110”。调查分析,老人不堪寂寞,就想把民警找来,好有人说话。说明老人平时是何等的孤独,何等的寂寞。(《重庆商报》8月6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存在分类混乱、资金匮乏、管理体系不明、人员缺乏、风险巨大等发展困境,迫切需要法律规制和引导。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针对上述问题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作出了相应规范,但在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称谓、分类、监管和法律责任方面仍略显不足。可以考虑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对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界定、分类标准、准入、管理等作系统规定,并完善相应配套法规。  相似文献   

12.
我国已基本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享受养老服务是老年人的核心权益,国家正在推进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养老服务的服务类型复杂和保障基准难以确定,在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上也存在诉讼缺乏可说理性、高位阶法律文件缺失和政府职责划分不明的问题。要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一是应从宏观原则出发,确立以平等尊重和全面保障为社会养老服务法律保障的基本原则;二是在微观上,需以标准化、管理、责任三种功能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三个方面来完善社会养老服务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11,(10)
现行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颁布于1996年,该老年法已较难适应正在加速的中国老龄化进程。空巢老人是现行老年法制定时不可能预料到的现象,因此也就不可能从其中找到保护他们权益的可行性措施。社会的发展已经使物质赡养不再成为最大问题,但是精神的孤独却不折不扣地啃啮着空巢老人的心灵。老年法的修改肯定不能回避精  相似文献   

14.
探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不同方面及其程度与成功老龄化的关系。采用方便取样和入户访问相结合的方式选取老年人360名,并采用自编社会参与问卷和成功老龄化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总体上,老年人成功老龄化处于中等水平。年龄段、地区、居住状况、教育状况和收入情况对成功老龄化有重要影响。其中,高龄、独居、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低下的老年人较难实现成功老龄化。2社会参与度、社会参与频率、参与角色、退休后工作状态与成功老龄化存在正相关。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社会参与度的3个方面分别正向预测成功老龄化。以上结果表明,社会参与度对实现老年人成功老龄化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社会救助在满足低收入家庭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家庭赡养伦理的挑战。论文采用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委托项目"低收入标准制定和调整方法研究"的实地调研资料,运用NVivo质性分析工具进行了词频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救助的"去家庭化"趋势,带来家庭赡养责任的逃避、救助依赖与攀比心理,"再家庭化"过程中则面临子女赡养能力不足和健康照料缺失等问题。由此,论文从现代化与老龄化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社会救助对家庭赡养伦理产生挑战的原因,并提出实现政府兜底与家庭赡养责任的融合、强化低收入家庭中子女赡养的法律责任、构建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救助政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景龙  胜秋  晓翠 《老友》2011,(1):32
编辑同志:张某和李某都是公司职员,张某的父母早逝,李某是独生女。张、李二人婚后所生的孩子一直放在李某的娘家抚养,直到孩子上中学才接回和张、李二人同住。之后,李某的父亲因病去世,张、李二人将李母接到了  相似文献   

17.
李俊主 《社区》2014,(7):56-56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家庭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许多子女在对父母做好物质供养的同时,越来越重视精神赡养了。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具体表现。但是,有些子女对精神赡养理解不深或比较片面,认为向父母问候几句就是精神赡养了;也有的子女觉得精神赡养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嘴,不知怎么做好。其实,解决这一难题有一些比较好的做法和经验,只要用心实践,就能慢慢看到父母的笑脸越来越多了,情绪越来越好了。  相似文献   

18.
陈昌 《老友》2008,(7):32-32
每个人都希望能与自己的爱人白头偕老,相互搀扶一生一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老年朋友因为配偶去世、离异等原因而单身。当单身生活进入到老年时,由于子女已成家立业,或工作在外地,使单身老人倍感孤独,从而萌发重新找个伴侣,在情感、生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新法的规定在几大方面相对以往的法律法规有重大突破,体现了国家和政府对老年人福利事业的重视,但其中一些有关老年人精神赡养、老年人法定福利、城乡老年人社会保障一体化等的规定上存在瑕疵,需要进一步修改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讨论了基于老龄化社会的标识环境问题,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考虑标识环境的基本条件。在研究老年人视觉特点、听觉特点、身体尺度等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改善城市标识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