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禄田、职田,可以发现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政府以土地作为俸禄,"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也就是说,官吏的俸禄有一部分直接来自职田上的地租.这种情况表明,封建官吏在直接行使地主的经济职能——榨取地租.封建官吏是如何行使这种职能的?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唐代职田的经营方式及其劳动者的经济地位略作说明.作为官吏俸禄之一的职田,它在唐代的经营方式如杜佑《通典·田制》所说:其田亦借民佃植,至秋冬受数而已.显然,职田与劳动者结合的形式是租佃制.这种形式,并不是唐始有之,两晋南朝的禄田亦如此.不过,较之前代,唐代的职田既有沿袭,更有发展和变化.所谓沿袭,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几件唐代的“告身”,如:“张无价告身”、“汜德达告身”:(均在新疆出土)以及“临川公主合身”(在陕西临川公主墓中出土)等,引起了人们对告身的注意,但多从考古角度加以阐述,以物论物。应该说,告身制度是封建社会国家机器中一项相当重要的制度,它不仅与官吏的任用制度有直接的关系,而且与整个官吏制度,尤其是考选制度、俸禄制度以及官吏的“官”、“勋”、“爵”、“章服”等关系密切。舍身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某些朝代授予某些人员的一种凭证。《辞海》简单地解释为“古代授官的凭信,类似后世的任命…  相似文献   

3.
宋代俸禄制度非常复杂 ,变化较多。尤其宋代俸禄优厚 ,出现“高薪养贪” ,仕风日坏 ,从而加速了宋代的灭亡。因此有必要了解宋代禄制的沿革变迁及其特点 ,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庞博 《社会科学》2022,(12):62-74
“叙资”与“带禄”是附丽于中国古代行政职位之上的两种重要品位功能。西晋以降形成的重视内官的选官格局,导致郡县守令职位在官僚迁转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使得守令的“叙资”功能持续低落;东晋以降形成的财政、军事格局,则使得官员普遍为求取俸禄而出任郡县,朝廷为给官员发放俸禄而除授郡县,守令的“带禄”功能持续高涨。“叙资”与“带禄”的消长过程并非彼此孤立,守令“带禄”功能的高涨进一步触发了其本身“叙资”功能的低落,也使得原本出自军事考量的僚佐带督府下辖守令、在京官员遥带守令这两类制度现象,在南朝演变为官员“带禄”的重要方式。此外,发生在守令职位之上的品位功能消长,还影响了南朝十八班的官阶面貌。  相似文献   

5.
相对于中国政治制度史乃至官僚制度史的研究角度与叙事系统,俸禄制度看起来属于那种小题材、“小叙事”的问题。然而它却直接涉及统治集团利益如何实现的问题,而政治的核心就是采取何种形式分享利益和调控利益,故俸禄制度的研究就是政治学以及政治制度史研究中的应有内容。从财政学的眼光看,俸禄支出历来是国家财政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真正把财政问题讲透,也不能不考察棒禄问题。而且,棒禄制度在很大意义上相当于今天公务员、官员的薪俸制度,无疑又属于文官制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可见,小题材、小叙事其实关联着大问题、大叙…  相似文献   

6.
从稍食到月俸——战国秦汉禄秩等级制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普遍认为 ,战国秦汉的俸禄制 ,是此期官僚制度充分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进而指出战国俸禄有年俸和月俸之别 ,并考察它们的不同来龙去脉。作者认为 ,贵族时代卿大夫以采邑为居官的的报偿 ,采邑往往是终身甚至世袭占有的。战国年俸 ,便是从卿大夫采邑的收获物演变而来的。同时周代还存在一种“稍食” ,它针对“府史胥徒”这个身份卑微的阶层 ,并采用按月考课、按月授廪之法。作者提出 ,秦代“月食”和汉代“月钱”来源于昔日小吏的酬报形式 ,秦汉朝廷向百官发放月俸、并以禄秩确定官僚等级 ,这意味着其时君主是以“吏”的形象为百官定性定位的 ,对应着王朝“以吏治天下”的政治精神  相似文献   

7.
封建王朝官吏考核制度,是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维护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剥削,封建国家不仅需要设置大量的官吏,建立庞大的国家机器,而且为着这个国家机器能够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进行运转和发挥作用,还特别注意了对官吏实行考核。韩非子曰,治国之要,在于“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  相似文献   

8.
唐律中关于官吏罪责追究的严密而有鲜明特点的制度,是唐代吏治制度中最重要的制度之一。研究唐律中关于吏治的内容,对于深入了解整个封建吏治,乃至了解整个封建法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唐朝官吏在法律上处于既享有特权同时又受从严监督的双重地位。唐代统治者根据封建地主阶级传统的宽猛相济的法律思想,刑律对违法犯罪官吏处置的制度及原则都明显地表现有软硬兼施的两个方面。唐朝的官吏在法律上确实处于享有特权的地位。以“八议”为主要内容的特权制度,不但保证官  相似文献   

9.
科举制度创立于隋朝,盛行于唐代,历两宋、明、清,前后持续实行了1300多年。实行公开的竞争考试,择优录取,这是中国古代官吏任用制度的一大进步,对选拔官吏、加强封建国家职能曾起过积极作用。但是,科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转衰的过程,至明清时期日趋僵化。一、科举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科学制度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隋朝以前,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即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秦朝的军功爵制、两汉的察举征辟制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度,这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以宗法血缘关…  相似文献   

10.
清朝俸禄制度的证生、演变和发展,基本是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它对于维护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造就和培养封建统治人才,曾经起过重要作用。但由于封建政治制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清朝的俸禄制度同样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官吏七十致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前期,随着丞相终身制局面的打破,官吏退休制度逐渐进展,但退休后的待遇尚不固定,随意性很强。平帝二年诏令标志着汉代官吏退休享受俸禄制度的正式确立。东汉既循平帝致仕制度,又非完全恪守。汉代官吏退休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年龄,一般到70岁退休,皇帝选留70岁以上“有德尚壮”者;二是官秩,仅限于比二千石以上的高级官吏。《白虎通·致仕》的内容是皇帝意志在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上的反映,具有权威法典的性质。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当时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为了富国强兵,努力改革旧的奴隶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符合新兴封建国家统治要求的新的选官制度,进行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在思想领域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这实质上是新与旧的两种势力的斗争。最后,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国家统治需要的任人唯贤,因功授禄的选官制度,取代了腐朽没落的世卿世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化程度之大,影响之深远,为战国古代历史上所仅见。今天,我们对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进行实事求是的探讨,总结其规律和特点,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王安石在嘉祜三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即《万言书》中,针对北宋中期人才缺乏,统治危机严重的情况,提出了一整套人才救国的纲领。他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四者并重的陶冶人才的思想;确有创见。即使现用,对我们培养、使用人才,改革干部制度,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不过,我们认为,其中也有某些不切实际的成份。本文试就“饶之以财”即增加官吏俸禄的主张,谈谈我们的几点看法。王安石的《万言书》是这样表述他的“饶之以财”观点的: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士人阶层及其俸禄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士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有了极大提高,二是士人的俸禄由爵禄向谷禄、由年禄向月禄发生转变。这种变化刺激了人才的成长,有利于人才流动和学术交流,对战国学术繁荣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北魏官吏考课制度是随着其政权的不断发展壮大、尤其是随着孝文帝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北魏原是与十六国后期其他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并存的一个小国,其俗宽简,民不知禁,政治设施比较粗疏落后。但是,在封建化过程中,其历代统治者大都能积极吸收汉封建文化,尤其重视各项政治制度的建设,认识到自己原有的一套政治措施乃属“随时制作,非通世之长典。”因而能够不断加以改进。他们将对官吏的考课视作“国之恒典”,高度重视。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北魏考课制度由不够完备到比较完备,逐步建立了一套在整个魏晋南北朝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亦即官吏退休。《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云:“退而致仕”。何休注曰:“致仕,还禄位于君”。又据《礼记·曲礼》记载:“大夫七十而致事”。致事亦即致仕。这是官吏致仕年龄最早记录。汉代官吏致仕渐成一整套人事行政制度。由大夫七十致仕推广到除皇帝而外的所有百官七十致仕。据《资治通鉴·汉纪》曰;“丞相(韦)贤以老病乞骸骨—…·。丞相致仕自贤始。”《白虎通义》又说:汉代官吏七十,耳目不聪,腿脚不便就得致仕。可见,此时,官吏七十致仕已成定制。  相似文献   

17.
旁是宋代的一种官文书,常见的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官吏军兵领取俸禄的请给旁,或称文旁、交旁,或简称旁,是由粮料院或勘给务发给官吏军兵的俸禄领取凭证,上面注明了领取俸禄的仓库、种类、数量,领取俸禄时交给仓库,供其审验和记账,通常这些旁要存档备查,以防止俸禄发放过程中的舞弊现象.另一类旁则是完税凭证,称为钞旁,或简称钞,是百姓纳税时,官府发给的完税凭证.不过,从宋神宗朝开始,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敛财向纳税人收取"钞旁钱",到了宋徽宗朝更是把"钞旁钱"正式列为了一种新的杂税.宋朝官吏利用请给旁、钞旁营私舞弊的现象也屡禁不止.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官吏致仕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致仕制度是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由来已久。《春秋公羊传·宣公元年》记载:“退而致仕”。何休注云:“致仕,还禄位于君”。可见,这里的“致仕”亦即退休。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凡是存在较长久的朝代统治者,无不把官吏致仕做为巩固统治、促进国家机构新陈代谢、提高国家机关行政效率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加强致仕制度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统治者如何调整国家机器,使之正常运转,进而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一、官吏致仕制度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历史自从进入封建社会,统治制度逐步完善,但是,封建官吏腐败现象的不断产生,又严重地危害着封建统治制度的巩固,中国历史上的封建政府除了改进官吏的选拔制度,又逐渐地在任用官吏时实行回避制度,以期减轻腐败现象,澄清吏治,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中国历史上官吏任用的回避制度,萌芽于汉代,成熟于唐、宋,完善于清代,其间虽有继承关系,但从这三个时期之间的关系来讲,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主要是从自己的统治经验中产生和完善的。 一、回避制度的萌芽时期——两汉时期 差不多二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建立了我  相似文献   

20.
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统治,都制定有对官吏的考课制度。并且,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考课制度也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随着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建立,对地方官吏的考课制度就产生了。他们把官吏分为“良吏”和“恶吏”,分别给予奖惩。“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称为“五善”,善者必有赏;“见民倨傲,不安其平朝,居官善取,受令不偻,安家屋忘官府”称为“五失”,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