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科学地回答了如何根据本国情况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崭新的历史课题,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现代建设新时期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四大前后,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本刊特邀请了我省部份专家、学者和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撰写了体会文章,现摘要刊登如下。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在指导我们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更大胜利征途中,也将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本刊将着力了深化这方面的研究,欢迎大家继续来稿。  相似文献   

2.
<正>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是马列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建设究竟怎么搞,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实践和探索。十一  相似文献   

3.
深入学习、把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王霞林党的十四大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理论工作,密切结合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中央同意印发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邓小平同志建...  相似文献   

4.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我的理解,当前应着重解决好四个问题: 一是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上统一认识。十四大报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的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的最可靠保证。小平最担心的就是对党的基本路线发生动摇。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之后,小平对这个问题比较集中地强调了两次。一次是动乱暴乱以后,小平强调:不能因为发生了这场风波,就动摇了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不能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变,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高度,深刻阐明了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长期坚待的建设方针。增强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相似文献   

6.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经过八年多的艰苦探索和实践,已经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最近出版的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集中全党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正确把握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构想,深刻理解这个构想产生的科学依据,对于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事业,具有极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思克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邓小平文选》第372页以下引文,只注页码)这里所讲的“历史经验”,主要是指我们党自八大以来直到十二大这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著作中,反复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和方针政策问题。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说:“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作的十四大政治报告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对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概括和论证,并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伟大思想武器.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这是我国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理论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认真学习、深入研究、大力宣传这个理论。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刍代中国宾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名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各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友袅了马克思主义。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同志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一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学说的基本原理,科学地把握了新时期民族工作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本质,创立了新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理论,这是我党在新时期民族工作的科学指南,是全国各族人民最珍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的民族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的新特色、新内涵、新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9月1—2日,湖南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社科院联合举办学习《邓小平文选》理论研讨会,代表们围绕完整准确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特色理论 促进思想解放──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综述王云川四川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雅安地委共同发起的“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于6月ZI日至23日在芦山县举行。在这次会议上,30余名知名专家、学者与雅...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 “党的基本路线要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要搞得更好更快,国家要长治久安和繁荣富强,关键在于我们党,在于坚持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明确确定这一根本指针,是十四大的重大历史贡献。宣传思想战线,只有紧紧抓住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这一主题,认真落实,才能为顺利实现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第一次大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理论保证。  相似文献   

16.
1994年10月,扬州市委党校和本刊编辑部在扬州共同主持召开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方法”座谈会,现将出席座谈会的部分学者的发言刊摘如下。(陈方根,扬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必须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进一步突破性“资”、姓“社”的观念束缚,深入研究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理论、运行模式和具体操作措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本书中,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一系列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的中心思想,就是他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讲过的一段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大家都知道,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从而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中,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72页,以下只注页码),抓住了时代的主题,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拥有十亿人口的中国解决这样的理论问题,既是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在整个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领域的新贡献。 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多次表示,他们不愿意作具体的阐述,要求在实践的过程中探索解决。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迄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从理论变为现实业已六十余载。在苏联、各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大纲,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四化建设和各项任务的正确指针,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在这里专从经济方面阐述一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问题。 本来,各国的国情不同,每个国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都有自己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文选》充分反映了邓小平同志为探索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卓越贡献。他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他阐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和方针政策,已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受到了全党的拥护。因此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想,意义是极为重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