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情景交融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优良传统,是颇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诗学理论.情景,在抒情文学艺术中代表作品所蕴含的主客观两个方面.情,指作者的情感,它本属于主体,但作品中的情总是被客体化了的.我国古代文艺家所说的“景”的概念有广狭两义:狭义的“景”指自然景物;广义的“景”指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例如王夫之在《古诗评选》中评曹植的诗《来日当大难》时说的“于景得景易”,前一个“景”指景物,后一个“景”则指诗中所构成的形象.本文所谓情景的“景”指前者.景,本属于客体,但在作品中景总是被主体化了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了真理冲行创作论,石涛在《画语录》中把神遇作为创作核心论,尽管两者有着中西传统文化异质精神,但具体论述的内涵却有对话和相通的可能因素。本文拟从创作实际情况出发,对较为抽象的理论形态给以解构和比较,旨在阐明“真我”与“真画”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3.
匈牙利著名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的名著《电影美学》(1952)十分具有特色,他在这本名著中,首先对电影理论的功能做出了要求和承诺:“我们需要的是从理论上来理解影片,和这样一种美学,它并不是从已有的艺术作品中去得出结论,而是在推理的基础上要求或期望某种艺术作品。”(巴拉  相似文献   

4.
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的“和而不同”思想的核心是重视主观和客观世界可以和谐共处。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和奥运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两者可以和谐共处,但不能机械混合。由于武术文化普及的艰难性,奥林匹克项目体系接纳中华武术项目在一定时期内还会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5.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水浒》,它是一部从属于地主阶级政治、适应地主阶级政治需要的文艺作品。这部小说,妄图用封建阶级之“道”,来维护封建制度之“天”;用封建地主阶级的“忠义”观念,作为腐蚀、瓦解以至扼杀农民起义的招降幡,宣扬革命农民可以对封建统治阶级尽“忠”尽“义”,而“归顺朝廷”。批判《水浒》宣扬的投降主义,就必须对它所鼓吹的“忠义”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6.
主题思想和主题是一个概念,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我国学术界尚有不同的观点。《现代汉语词典》里把“主题”解释成“文学、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辞海》认为“主题”“又叫主题思想”。在我们现在使用的高校教材中,有很多写作教材和文学理论教材都是把主题思想和主题两个概念等同混用的,那么它们的等同混用有无科学依据?二者的意义和作用是否一致?有何异同、有何联系?有必要对二者进行  相似文献   

7.
“同题共咏”是文学史上一种重要而常见的现象,有同时代的共咏,也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咏。乐府诗《巫山高》在整体上属于后一种共咏现象,它在外部表现形态、基本内容、情感主调以及创作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文学特点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国家文化软实力属于综合国力的范畴,是国家间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状态.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可以“强健自己”,而且可以“影响他国”.能够“影响他国”缘自一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资源能够满足他国受众需要.他国受众需要可以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发展需要三个层面,它是我们分析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资源的重要向度,对应这些需要的文化资源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资源组成中具有不同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在《前言》中开头提出汉语“根据”的几种词性及其具有本义、转义、引申义的不同后,把它的本义在哲学名词外按照侧重点的不同而分为六种。本文论述的是形式逻辑中讲的“根据”的本义,属于其中有逻辑性的三种。因为形式逻辑教本中在这方面存在着问题而引起评论。首先是论述形式逻辑教本中混淆根据和原因的区别所存在的问题,同时评论与“根据”有关的现在流传的“道理”的界说和黑格尔所谓“好的根据”说;接着论述根据和理由的区别;进而对于根据的本义所划分的六种含义,提出以该本义“一以贯之”的见解,从而分别地确定相当概念的定义;随后论述在实际上探讨“根据”必须使之具有明确的切实内容,并举例表明几种失当;最后在《尾声》中表示研究“根据”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元杂剧中因剧情之需要较充分地展现了元人的茶文化习俗 ,甚至元剧中店小二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早晨起来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元剧中提到鹧鸪斑、建溪茶等的名贵茶叶 ;饮茶方式或点或煎 ;酥签茶则体现出蒙汉结合的饮食习俗 ;戏剧中的许多故事便是在茶坊中开始的。宋元时逐客送客为“点汤” ,属于茶文化中独特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认为在展现美食的过程中很好地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笔者运用他者、地方性和仪式化三个术语对其进行文化解读,指出它具备他者的视角、对地方性知识的关注和仪式化的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他者是对美食文化传统的认识,更是对美食现状的反思;地方性知识突出食物产生的独特性;仪式化的呈现说明了美食的神圣性与世俗性.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粮食制度与粮食制度文化的基本内涵及两者的关系,对中国粮食制度文化的演进机理进行了初步探析.认为农业经济是中国粮食制度文化的生成基础,民本思想是粮食制度文化的核心理念,社会政治是粮食制度文化的变迁要素.  相似文献   

13.
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缔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所以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内容以及饮食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笔者着重分析了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在饮食观念、宴会礼仪、饮食内容等方面的跨文化差异,揭示了导致饮食文化差异的深层次的原因,并阐明了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互补和兼容的因素也会增多。  相似文献   

14.
饮食文化是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历史上也有交融和碰撞.考察新疆塔里木盆地南北缘的薄馕(薄饼)的考古遗存、新疆南疆各地多民族的薄馕食俗、<突厥语大词典>中薄馕的记载、敦煌文献和其它汉文文献中有关薄饼和春饼食俗的记载,以及中东、南亚和西亚有关国家中的薄馕食俗,历史上波斯的饮食文化对我国食俗是有所影响的,薄馕及其食俗就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媒体的"中国英语"现象,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客观反映,同时也是中国传媒在其特定政治、文化语境之下的一种主动的话语选择。借助媒体巨大的影响力,"中国英语"正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展示并传播着中国的语言文化形态,并对英语在中国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架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是海外了解中国的最佳渠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是中国联系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个人和民族认同感,并能抵制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平等交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说,中国英语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文化之争的实质问题是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笔者认为 ,严格按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方法剪裁古代科学文化是违背科学的。中国古代科学文化与西方古代科学文化既有共性 (混合性或自然性 ) ,又具有其特殊性 (不同其他民族的独特传统 )。研究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具有重要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新中国电影生产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东北电影制片厂在1950年拍摄的《白毛女》,其政治指导思想和艺术创作模式上诸多成熟性和示范性、它自身具有的时代朴素性以及人物形象几十年间产生的巨大影响力,是讨论和剖析1949年以后大陆电影文化和作品生成基础的一个特殊的观照角度,存在很大的解读价值和思考空间。  相似文献   

19.
目前,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立法势在必行,而食品责任强制保险立法当属其中。尽管《食品安全法》加强了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定,但是并没有规定食品责任强制保险,因此研究食品责任强制保险制度意义重大。对食品责任强制保险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进行分析,明确食品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人、投保人、第三人以及保险限额和保险期限等问题,对我国食品责任强制保险立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科学精神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最基本的推动力,是一种社会力量。近代以来科学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受到了传统文化转型不同层次的约束。继承“五四”精神,消除文化的深层结构与科学精神传播的内在紧张,构建以科学精神为主体的新型文化,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