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来,读者对其中的“蘅芜君”薛宝钗的形象历来褒贬不一。分析这一人物形象身上存在的悖论,探究她的悲剧结局所体现出的反讽意味,旨在揭示曹雪芹赋予这一形象深刻而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重阳"与"再嫁"--试论薛宝钗的命运与归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阳”在薛宝钗的诗词中出现过三次 ,通过对这些诗词文本的分析 ,可以看出 :如同“清明”预示了探春远嫁的时令一样 ,“重阳”则暗示了薛宝钗“再嫁”的命运。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善于交往、长于处世 ,她采取的是一种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对待亲人 ,薛宝钗采取的是儒家的孝悌之礼、忠孝思想 ;对待其他人 ,薛宝钗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但这种“仁爱”绝非“兼爱” ,其本质是“爱有差等 ,推己及人”。从道家角度看 ,薛宝钗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 ,善于回避矛盾 ,钝化矛盾 ;对己则做到修心养性 ,独善其身。薛宝钗用这种儒道互补的严正的生活态度来处身涉世 ,将自己塑造成符合当时社会需要的、近似完美的封建淑女形象 ,但社会回报给她的是一生的悲剧 ,宝钗的悲剧正是这种处世哲学的悲剧 ,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一、宝钗必有可怀处薛宝钗何许人也?按那“石上所书”,薛宝钗是“山中高士昌莹雪”,看来不大象是“坏人”。但就她的机变、合乎时宜来说,却又是难免讨人嫌恶的。尤其是人们出于同情弱者、怀疑强者的普遍心态,更容易将她列入奸诈一流,何“晶莹”之有?  相似文献   

5.
寒渡 《人生与伴侣》2007,(12):16-18
1987年的《红楼梦》后,“薛宝钗”像一朵永不败落的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薛宝钗的扮演者张莉却销声匿迹,淡出了人们的视线。2006年,《艺术人生》红楼梦人重聚,陈晓旭、欧阳奋强等一个个亮相,唯有昔日的“宝姐姐”张莉,却没有如期而至。现场仅仅播放了一段录像,张莉在录像里,目光总是不看镜头,画面上的她远没有“宝姐姐”时的光彩照人。于是,对于张莉的揣测,有声有色地漫延开来——在香港做保姆、生活潦倒、嫁到台湾、有7岁大的儿子、被包养、失明等……  相似文献   

6.
田同旭先生撰《薛宝钗另有情缘》一文 ,认为薛宝钗婚姻之最后归宿 ,在贾宝玉出家以后 ,再适贾雨村。[1] 今据《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中词曲、册图的谶语式暗示 ,以及看到八十回后原稿结局的脂砚斋批语的分析 ,薛宝钗另适贾雨村之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争议最多的复杂形象。她的复杂不在于是不是一个封建型的女性,而在于人品如何。关于她的人品,从清代的“旧红学”开始,就一直争论不休。“旧红学”的“尊林抑薛”派,说它具有“凤姐之黠”、“袭人之柔奸”是个“热面冷心”的“奸人”(涂瀛《红楼梦论赞》、《红楼梦问答》)。“尊薛抑林”派,则称赞薛宝钗  相似文献   

8.
某者,蜀东内江人,字轩云,号里影,别号逍遥少主,又人送外号“村长”也。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里的薛宝钗,是一个典型的封建“闺范淑女”的形象。作者以鞭辟入里的艺术笔触,生动地勾画出这个卫道者虚伪的面孔、卑鄙的灵魂和损人利己的本质。在认识中庸之道的反动实质方面,我们感谢作者提供的这个艺术标本。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有意把她和林黛玉作了比较:“品质端方,容貌美丽,人人都说黛玉不及。那宝钗却又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深得下人之心;就是小丫头们,亦多和宝钗亲近。”作者通过这段描述,把薛宝钗的外貌和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三重理性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仅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体制上的诸多弊病得以革除,而且还使中国的发展态势与全球化这一世界性的历史洪流交融汇集。从哲学理性的视角看。其改革开放的思想至少涵涉三重理性意蕴:一是以“崇实尚行、试错创新”为要旨的实践理性意蕴;二是以“对话沟通、和而不同”为意旨的交往理性意蕴;三是以“功用效果、民心向背”为判据的实用理性意蕴。实践理性意蕴表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依赖型到自主型的跃迁,交往理性意蕴揭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态势从孤立型到开放型的转变,而实用理性意蕴则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从先验理想型到经验实在型的嬗变。  相似文献   

11.
从原型批评的角度看,沈从文笔下的“水”意象具有深刻的女性象征意蕴、生命象征意蕴与道家智慧象征意蕴。沈从文借助“水”意象传达了湘西人的生命之“美”与生命之“忧”,接通了道家智慧,其深厚意蕴值得永远思索、回味。  相似文献   

12.
贾母的烦恼     
普遍的看法是贾母喜欢薛宝钗而不喜欢林黛玉,后四十回也据此写了贾母参与并支持“掉包计”,因而造成了宝、黛悲剧。本文认为贾母不可能、也没有改变对林黛玉的骨肉之情,是支持宝黛爱情的,并且与王夫人、薛姨妈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只是行文写得十分含蓄,需要“细玩”,方能领会出其中“趣味”。此观点促使对《红楼梦》中的许多内容和人物关系都要重新加以研讨。  相似文献   

13.
“李可染艺术大展”展览将全面回顾画家的艺术成就和创作道路。李可染原名李永顺,曾用别号三企,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美术家、教育家。13岁李可染从师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美专师范科学习。  相似文献   

14.
赵锐  宁劳轩 《金陵瞭望》2011,(13):14-17
古城南京有2500岁.是享誉海内外的“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优越的自然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让南京城富庶繁荣、发达祥和,也让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知天乐命、与世无争的脾性。知道南京人有个别号叫做“大萝卜”吗?这大萝卜的优点一大堆,朴实憨厚、沉稳可靠、价廉物美……缺点也一目了然.那就是稳重有余、激情不足,  相似文献   

15.
薛宝钗既能作诗,叉善论诗。她作诗,经常诗坛夺魁;她论诗,亦多有振聋发聩之声。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描写薛宝钗论诗的情景,让薛宝钗就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等方面发表了很多独到的见解,给人以重要启示。这样的描写既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也是曹雪芹借以表达自己诗学思想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丰富的内涵和创新的艺术特色,至今仍是研究者发掘不尽的文学宝库,瞻之弥巅的艺术高峰。本文仅就“冷香丸”与“梅花雪”两则细节描写,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勺,来看它与人物性格和谐统一的美学构思。在《红楼梦》第七回里,有一段写周瑞家与薛宝钗闲话家常的细节,其中薛宝钗谈到了“冷香丸”的由来。周瑞家听后笑道:“阿弥陀佛,真坑死人的事儿!等十年未必这样巧的呢。”确实,乍听起来,这“冷香丸”很是奇巧,近乎荒诞。然而它与后面情节的发展,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辨析了“慈善”的中英文意蕴,并对中文“慈善”所对译的英文词语Charity与Philan—thropy做出区分,文章指出中文“慈善”与Charity更为接近,现代慈善则是在philanthropy意蕴的面向上使用。其次,在简要介绍安德鲁·卡内基财富观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他的现代慈善观。最后,文章阐述了卡内基慈善...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文人学者都习惯给自己起一个别号.这些别号的来历大都是很有意思的,以至于有的人的别号传于后世,其真名倒反而被遗忘了.例如,曾经评点过《红楼梦》的“脂砚斋”云者,此人到底是谁,目前还没有人能考证出来.这里我们想谈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雄视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他在晚年就曾有过两个别  相似文献   

19.
《诗·樛木》之“樛”、“葛”意蕴的生成过程大致可从三个层面着眼:一、“樛”、“葛”之本义的生成.历代学者和诗人共同参与这个过程,本着求是的原则,对“樛”、“葛”之本义进行严谨的界定与体认;二、“樛”、“葛”之象征意蕴的生成.历史地看,此过程毛诗一脉学人影响最大,他们的阐释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儒家文化的理想与期许,具有建构性;三、“樛”、“葛”之象征意蕴在诗赋中的拓展.此过程得力于历代诗人的传承与努力,使“樛”、“葛”之意蕴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积淀得愈加丰厚.  相似文献   

20.
薛宝钗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在《红楼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歧。撇开五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争论不谈,就是近几年来,对薛宝钗的评价也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总的说来,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她是否是封建礼教的信奉者,是否是“四德俱备”的封建淑女,而在于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还是封建势力的帮凶?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褒,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