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回顾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张海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也是《马关条约》签订100周年,同时又是台湾回归祖国怀抱50周年。面临这几个纪念日,中国人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悲与欢,喜与怒,一时都涌上心头。这3个纪念日都与中...  相似文献   

2.
去年中日两国各界隆重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二十五周年,现在又迎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对于近现代中日两国人民来说,两国关系如何是个经常萦绕心头的重大问题。虽然中日两国古代有着悠久的文化经济交流的友好历史,在两国社会文化各个领域留下光昭日...  相似文献   

3.
面向未来增进理解——“日本文化与中日关系”研讨会侧记王伟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明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应当说,20多年来,两国在经济贸易方面的往来、文化的交流和人员的交往不断扩大,并向更深的层次发展,为中日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  相似文献   

4.
李莎 《东西南北》2012,(8):74-75
40年前,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抵达北京,展开中美关系的“破冰之旅”,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1972年2月21日到28日,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签署《上海公报》,结束长期的隔绝状态。这次访问被称为“改变世界历史的一周”。 日前,美国驻华大使馆首次披露一批尼克松访华的珍贵史料,揭开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幕。  相似文献   

5.
日本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写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之际高增杰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作为一名从事日本研究的学者,回忆过去20年来日本研究经历的历程,既为过去近20年来日本研究的发展感到欣慰,更深深感到肩负责任十分重大。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顾颉刚古史辨学说的历史价值──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胡绳顾颉刚先生在五四运动后不久开始从事学术活动,他孜孜不倦地工作,直到他逝世的1980年。他是近代中国的一个重要的学者、历史学家,在古史考订、古文献考订、历史地理学、民俗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交通史稿》对秦汉历史文化的新认识余仁《秦汉交通史稿》一书,是从交通状况这一历史文化的重要侧面入手,较全面、较深刻地以新的角度说明秦汉文明的历史条件的一部成功的学术专著。交通史是历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历代交通事业发展的进程,决定着国家的疆域规模、防...  相似文献   

8.
高等学校教育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尤其是近30年来,高等学校教育处于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出现了五大变化:一是从尖子教育走向大众教育或二者并重;二是从比较单一的结构走向多维结构,学科更为齐全,研究生教育得到很大发展;三是从封闭状态走向开放状态;四是从一次性教育走向终生教育;五是本科教育更为强调素质教育培养,专业口径加宽,专业数大为减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学校教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在招生、学…  相似文献   

9.
段建宏 《唐都学刊》2012,28(1):126-128
历史的书写(handwriting)是当今历史研究中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之一,传统史学的撰述方式遭到了后现代主义者的质疑。海登·怀特在历史的书写方面提出了更多的观点,其中在情节化解释方面,他认为,“通过鉴别所讲述故事的类别来确定该故事的‘意义’,这就叫做情节化解释”作为情节化解释的其中之一反讽,更带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从香港回归看亚洲形势和中日关系的发展肖向前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意味着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正好今年又是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大家又在纷纷研讨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如何发展。联系香港回归,观察一下亚洲现在的动态和中日关系的发展趋势,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韦伯的法律现代性思想探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韦伯的法律现代性思想探微公丕祥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型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治社会变革的创造性历史过程,是从人治型的价值一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一规范体系转换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法制现代化的运动逻辑,无疑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在近现代西...  相似文献   

12.
辽宁省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二十周年之际,回顾辽宁省与日本的经济技术合作以及我省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中日合作的新课题,展望合作的未来前景是笔者的心愿。一、中日经济技术合作的重要地位改革开放的二十年,也是我省...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存在的意义[俄]И.戈博佐夫我将从历史社会现实本身而不是从宗教方面回答在世界历史中俄罗斯存在的意义问题。在我看来,任何一个国家存在的意义都在于完成一定的功能。为此,它应当具备一定的地理的和历史的空间。随着国家的出现和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确立,政治空...  相似文献   

14.
开创和平友好的中日关系新世纪——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高海宽继去年中日复交25周年之后,今年又喜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0周年。目前中日两国各界都在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事。同时,中日两国人士也都在认真地思考《中日和平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的人民本位思想主要是从其理论的功利目的、依靠力量和价值标准三个方面集中体现的。由于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与政治现、人民现与实践观、人民现与真理现的高度统一,因而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短短15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显示出勃勃生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习、研究、运用好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对于建立一个新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强党与人民的密切联系,其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回顾条约签订20年来、乃至1972年中日复交26年来中日关系的发展,确实令人感慨万千。其中,特别是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的中日关系发展相比,更显突出,引人注目。然而,中日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又是与两国政治关...  相似文献   

17.
《学问》2015,(5)
2015年是《马关条约》签订12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时至今日,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钓鱼岛问题、琉球(冲绳)地位问题等,依然深刻影响着亚洲国家关系和世界和平的走向,这些问题均是甲午战争、抗日战争的遗留问题。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改造并不成功,未从根本上铲除日本社会上的军国主义思想,我们至今也未看到日本民族对战争罪行反省的真诚。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对后世的深刻影响,客观面对历史,正确认识历史,这对未来世界和平与历史走向均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 “自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后,中国业已醒来。”1885年曾纪泽:《中国先睡后醒论》今年是鸦片战争150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庚申之变”130周年。马克思在论及中国的命运与前途时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幅员广大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于世界的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终于要在这样一场殊死的决斗中死去。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原则,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的确是一种悲剧,甚至诗人的幻想也永远不敢创造出这种离奇的悲剧题材。”①两次鸦片战争,是以清政府为一方的古老中华封建帝国与英、法、俄、美诸列强为一方的西方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殊死决斗。马克思的话深刻地揭示了中国被迫脱离自给自足的孤立状态,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体系之中的这场历史悲剧的本质和矛盾;也是中国近代化历史的本质和矛盾。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1840年的鸦片战争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作为这场历史悲剧的序幕。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如果把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仅仅局限于一个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一个历史年份(如1840年),势必无法包含近代历史序幕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因为,近代中国历史虽然只有150年,但是它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所经历、发生的历史事变远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多;由此而引起的古今中西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一系列碰撞、交错、融合更是纷繁复杂。中国社会向近代化缓慢渐进的演变,是个艰难而又痛苦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中国原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变中国为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加工场所,使中国以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形式归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这是中国历史被动地向世界历史转变的方面。与此同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潮流的冲击,使沉睡的中华民族初步觉醒起来,开始正视世界、正视自己,为了生存不得不变祖宗之法,以适应时代要求。这种觉醒既有被动的一面;也有主动的一面;既有一批知识分子,又有统治阶级中的开明人士。基于此,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的标志,必须孕含这两方面的内容,必然是一个绵延的历史环节。诚然,一个历史因素并非一开始就有什么重要意义,不能要求一个东西一开始就发展得那么充分,因此,要影响一个时代,成为一个时代里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成为一个历史时代开始的标志,更需要一个过程。纵观两次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化历程序幕中两个方面内容的地位,我们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近代历史虽由1840年鸦片战争揭幕;但它并不具有近代历史开端的全部内容和全部意义。第二次鸦片战争遭受到远比第一次鸦片战争严重得多的打击与失败。它在清统治帝国内部;在中西关系;在促使中华民族的觉醒上都起了转折性的变化。应该将近代史的序幕,从1840年延续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的1860年(甚至1875年的甲午战争)。简言之:“中国真正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意识都转入近代”②。实际上是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才开始的。本文试以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政府主观意识的震撼导致中西关系的变化为中心,展开论述,以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作用,求得更全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饮水不忘掘井人——周恩来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孙叔林今年8月12日,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20周年纪念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不仅是当时两国关系的政治总结,而且标志着两国的友好关系又达到了一个新的起点,实现了两国人民和平友好的心愿,因而具...  相似文献   

20.
关于文化艺术活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是从文化艺术活动角度来研究知识经济。文章从文化艺术在经济中的表现形态,文化艺术产品的需求和供给特征,政府对文化艺术活动促进的意义三方面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