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1 毫秒
1.
明代各直、省乡试共应产生解元1 278人,大致占明代举人总数的1.25%。解元考中进士者602名,占确知解元总数的50%,高出明代举人考中进士平均比率26%;各直、省解元中进士率以浙江和南直为最高,达70%以上,而广西仅为21.8%。各直、省解元和解元进士空间分布的广泛程度与其科举的发达程度呈正比;南、北直隶俱有外省人考中解元和解元进士者,北直分别占其解元和解元进士总数的41%和36.2%。明代解元考中进士的平均官年为32.24岁,比一般进士的平均官年小0.53岁;而其实际平均中式年龄则应为33.9岁,对改善明代官员队伍的年龄结构和活力状况仍然发挥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     
童年的梁启超聪明过人,才思敏捷,祖父梁延十分喜欢他。梁启超五岁时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乡人称为“神童”。当地群众流传不少“神童”梁启超的故事。  相似文献   

3.
钟嗣成《录鬼簿》卷上记载了董解元的简单情况。他写道: 董解元,金章宗时人,以其创始,故列诸首。这条资料,写在该书所列“前辈已死名公有乐府传于世者”项下,名居第一。元代人所谓“乐府”,一般指“杂剧”以外的“北曲”而言。明初人朱权《太和正音谱》的“古今群英乐府格势”项下写道: 董解元,仕于金,始制北曲。可见“乐府”和“北曲”是一样的东西,包括散曲和诸宫调在内。那么,最早的“北曲(乐府)”,显然就是《西厢记诸宫调》,亦即《西厢搊弹词》或《董西厢》了。 董解元虽是金章宗时人,但他何时写作《西厢记诸宫调》仍不清楚。金章宗统治时期,有过“明  相似文献   

4.
郑孝胥,字苏戡,号太夷,1860年5月2日生于苏州,祖上三代皆为举人,郑孝胥幼年随叔祖父郑世恭学习经史,受过严格的封建教育,仕宦家庭环境及教育对郑孝胥的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他奠定了封建伦理观念和复旧保皇思想的基础。郑孝胥聪颖好学,记忆力非常好,20岁时补博士弟子员,后又考中福建省正科乡试解元。1885年北上天津入直隶总督李鸿章幕府。充当幕僚,并被器重。1891年郑孝胥东渡日本,任中国驻日使馆书记宫,次年任神户、大阪总领事。回国后在清豪门重臣张之洞帐下训练自强军,后升为监司。1898年经张之洞推荐,郑孝胥被光绪帝…  相似文献   

5.
李贤     
<正> 李贤(1408—1466),字原德,邓州(今河南省邓州市)人,父李升.祖父李威曾任云南省江川县丞.李贤学业精粹.乡试中举,名列第一(俗称解元).33岁时又考中进士,其考卷传出,争相传诵,大有京城纸贵之势.内阁大臣杨士奇非常赞赏他的文章,很想见识他.但李贤为避授官分配的嫌疑,拒不拜谒.初授吏部验封主事,历任兵部、户部、吏部侍郎,深受子谦信任.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他以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值文渊阁,参与政事,徐有贞罢相后,他继任内阁首辅.明代,内阁大臣多为南方人,河南人官至首辅者,唯有李贤和高拱两人.  相似文献   

6.
柳毅传书     
唐朝仪凤年间,有一位书生柳毅,到京城长安参加科考,没有考中,只好起程回乡。路过泾阳时,他看见有个女子在路边放羊。那个女子非常美丽,可是穿戴破旧,面带愁容。柳毅忍不住问她:“姑娘有什么伤心事,难过成这样?”  相似文献   

7.
汽车在香港宝马山盘绕而上,转眼到了树仁学院,中国政协常委、树仁学院校监、香港大律师胡鸿烈已在办公室里等候。胡鸿烈聪慧好学.绍兴“关起城门只一人”,””一门四博士”更是誉满春江。以法为民,以教利民,胡鸿烈桃李遍港岛胡鸿烈於1920年出生在绍兴一户书香门第,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慧过人。在县立二小就读时,连姚匕级,以比别人少一半的时间完成了小学学业。就读省立绍兴中学时,成绩每每名列前茅。1935年他赴杭州参加全省中学生会考,在3万馀名考牛中独占赘头,摘取“解元”桂冠。绍兴城内百姓交口称赞,被誉为“关起城门只一人…  相似文献   

8.
任红星 《可乐》2010,(1):41-41
蒲松龄小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去参加朋友的寿宴。人们一边喝酒吃莱,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不知不觉谈起了功名富贵的事情。蒲松龄的父亲很有学问,但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有人问他:“先生参加了好几次科举都没有考中,不知以后还会不会继续参加。”  相似文献   

9.
《金陵瞭望》2007,(12):62-62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一个豪门地主家庭。他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28岁便考中了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地踏上仕途之路,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暑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相似文献   

10.
正唐伯虎,这位明代精通诗书画的著名才子,从小便展示出过人的聪慧,更因其在16岁时就考上秀才而闻名于世,但他的仕途却是一路的坎坷。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他在28岁时高中解元,彼时的他,踌躇满志,自以为从此会在从政的路上顺风顺水,平步青云。但仅仅在一年之后,他就因为受到科场泄题案的牵连,而被贬为小吏,而后更是受了一年的牢狱之灾。  相似文献   

11.
问过一位学者朋友才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副对联。最早看到这两句话,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人民“批林整风”时的有关材料里。它被林彪引作自己反革命政变的警语。当然,这与翁同和的本意相去甚远。翁同和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6岁考中状元,先后为同治帝师10年,光绪帝师20余年。这样的殊荣与经历,想不置身于权力中心也不可能。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任军机大臣,支持刘永福抗法。又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中枢。此外,甲午战争极力主战,压制李鸿章主和维新变法,举荐康有为。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以光绪帝的名义,将其“开缺回籍”。同年九月,又下  相似文献   

12.
大山的儿子     
袁克良今年86岁,19岁入党。为了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他一人独守荒山,植树造林,用37年时间把慕云山建成为太原郁郁葱葱的风景区。他的感人事迹被众多媒体报道,他被称为“当代愚公”、“绿化英雄”,而了解他的人都赞誉他是“我们身边的杨善洲”。最近,央视新闻频道纪念建党90周年“红旗飘飘”栏目也报道了他的先进事迹。  相似文献   

13.
张素,字挥孙.一字穆如,号婴公.江苏丹阳人.生于1878年,卒于1945年,享年69岁.张素自小天资颖悟,过目成诵.九岁时,其父教唐诗至“即从巴峡穿巫峡”,张素立即应和“直把杭州作汴州”.稍长,负有文名,县试第一,考中秀才.27岁时,他考中光绪壬寅(1902)科举人.此时,张素尤喜吟诗.由于缺少生活,诗作往往“不谐于弦,单调拘缀,动乖乎律,辞与意相违反,长与短相杂糅.”(《<瘦眉词卷>自序》)遂焚烧了自己的诗稿,“停楮辍笔”.科举废,又继续入南菁书院深造.涉世便在上海《南方日报》及《新闻报》社工作,后经丹阳籍同盟会会员、南社主要骨干之一林力山介绍,参加了柳亚子等人发起成立的南社.《南社点将录》称其为“天退星插翅虎”.后应友人邀请,到辽宁、黑龙江工作,在哈尔滨与泉圹连、孟秦同主办《远东日报》.因父丧返归故里,续修家乘,  相似文献   

14.
诸宫调的运用是我国音乐史上的一大变革,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为后来发展起来的“北杂剧”开了先河。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以及直接承它而成的元代大剧作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都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然而,对于诸宫调的首创者孔三传,过去的正史却只字未载,以致使这位有过贡献的古人湮没无闻,很少为人知晓。孔三传,宋泽州(今山西省晋城市)人。由于他是一位瓦肆艺人,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在封建社会里是没有地位的,自然不会有人给他立传。加之他的作品没有一字流传下来,其生平事迹就更无从获悉了…  相似文献   

15.
朱熹(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生在福建延平。出身于官僚家庭。祖籍江西婺源,是当地大族。他的父亲朱松就是一个尊孔的家伙。由于他从小就受到尊孔教育的薰染儒家的一套封建道德在他思想上烙印很深。据说他曾发恨起誓地说:“不遵照儒家的教条办事,就不是人”。十八岁考中进士以后,一直在官场混了几十年,受到了统治者的重用,给皇帝当过老师。朱熹死后,他的臭名更是青云直上。一二二七年,南宋理宗追赠他为太师,封信国  相似文献   

16.
用“名列三甲”表示“位居前三位”,常见诸报刊。然而,这种比附其实是错误的。用“三甲”排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科举。明、清时期参加中央级考试(先会试后殿试)的各省举人考中进士后被列为“甲榜”,未考中的举人被列为“乙榜”。由此便引出了“甲等”“、甲科”等概念。“甲”乃  相似文献   

17.
一、李珥的生平及其活动的时代背景李珥是十六世纪朝鲜的著名哲学家、爱国的政治活动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思想家。李珥,字叔献,号栗谷,生于1536年,死于1584年,终年49岁。他父亲元秀任过司宪府监察,议政府佐赞成等职。母亲姓申,号为师任堂,精通经书、诗文、书画。她对李珥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李珥7岁时“始受学于母夫人间,就外传不劳而学日就,至是文理该贯,四书诸经率皆自通》8岁作汉诗,使人惊叹。13岁考中进士初试,19岁离家进金刚山专门研究佛教,号称“义庵”。约经一年研究,“逐疑其学之邪”回到家乡“复取圣贤书”,专心致志研究儒家。20岁,著述《自警文11条》,第1条里写到:  相似文献   

18.
明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于谦(公元一三九八年——一四五七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杭州)人。自幼勤学多思,景慕诸葛亮、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行事大节,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宏伟抱负。十五岁时考取了秀才,永乐十九年(公元一四二一年)考中进士,当时他才二十四岁。于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从国家兴强,“万国同来”的鼎盛时期到国弱民贫、强敌压境的衰落时期。前者给予了他锐意进取、展其才学的机会;后者激励了他忧民图报国的一片丹心。  相似文献   

19.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4):38-39
唐朝时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考中了进士却久久没有安排职务,于是他就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借以博得清高的美名。很快,皇帝就召他去做官了。他把这一方法教给当时住在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却一语道破隐居终南的天机不过是仕宦之捷径罢了。  相似文献   

20.
正对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一干大师名家撰写了许多佳联名句,留下段段逸闻趣事,更彰显了大师的功力。梁启超就是这样。童年时,梁启超就聪明过人。他5岁开始读《四书》《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缀千言",12岁考中首榜第一名秀才,被称为"神童"。1889年,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一试中举,在录取的108名举人中名列第8,这年他17岁。随后,梁启超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