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枫和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著名诗歌翻译家江枫1981年在《诗刊》杂志上发表的5首艾米莉·狄金森译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狄金森汉译文,他1984年出版的《狄金森诗选》是中国第一本狄金森诗歌汉译选本。江枫的译本忠实可靠,与其它译者翻译的狄金森诗歌汉译本相比,再版次数最多,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对在中国普及狄金森诗歌的贡献也最大。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自然不是单纯技术性的语言外形的变易,而是要求译者通过原作的语言外形,深刻地体会了原作者的艺术创造的过程,把握住原作的精神,在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体验中找到最合适的印证,然后运用适合于原作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与形式正确无遗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沃尔特·惠特曼齐名的美国著名女诗人。本文选取了狄金森的两首经典诗歌"暴风雨夜"和"篱笆那边",从标点符号、语法、韵式、修辞手法、遣词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比较了狄金森诗歌的两个汉译本:江枫译本和蒲隆译本。文章指出了两个版本各自的特点,即:江枫译本简约、内敛而稍显生硬、机械;而蒲隆译本流畅,但略失之于简约。  相似文献   

4.
从语用角度谈习语翻译的“形似”与“神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语言的差异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差异。本文通过分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从语用角度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5.
"形"与"神"的统一——论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的翻译就是把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目的语的异国读者能够从译品中尽可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共鸣和美的感受.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凝练,形式整齐,内容丰富,韵律严格,修辞手段多样.因此,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的翻译必须把握好艺术意境的传达.另外,汉字的特殊构词方式和字句的对仗本身具有直观的形象美.因此,在翻译时不仅要注意保持"形似",而且应深入其深层结构,挖掘语言的内涵,使译文具有同样的诗情画意,译形以求忠,译神以达众,从而达到译作与原作"形"与"神"的和谐统一,尽可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意境和风格.  相似文献   

6.
书信对于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来说,是与幽居同质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书信中,诗人通过致信人的隐匿带来的优势进行了相当自由的言说,即把书信视作一种致信人感性与智性能量释放的方式,从而把书信推到了诗的近邻。可以说,狄金森的信和诗与她的幽居人生是一脉相通的。  相似文献   

7.
8.
心理语言学家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 August Gutt)在其著作《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领域,提出了关联翻译理论(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他着重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关联性,并把翻译看做一种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es)。诗歌翻译,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是翻译领域中较特殊的翻译类型。在关联理论的观照下,不同译本毫无保留地表现了不同译者对同一首诗歌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本体界定和解释性转向是翻译研究成为真正科学理论的根本条件。长期以来,学界围绕翻译学科地位的争议大多源于这两个条件的缺失。雅克不逊在"差异中的等价"基础上提出的翻译本体说和斯坦纳的拓扑翻译论提供了重要启示。斯坦纳把翻译视为"变换中的不变性",无疑抓住了翻译本体的拓扑变换性实质。而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科学近期的研究看,语言的拓扑变换性不是拓扑数学观念的简单移植,而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在认知识解意义上来认识和界定语言的拓扑性是通向翻译本体理论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10.
诗歌是文学里的一种精品,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高难领域。传统的诗歌翻译观要求原文与译文在内容、风格以及形式上一一对等,忽视了译者在解读原作时的能动参与作用。而接受理论的翻译观则认为:诗歌本身存在一些意义未定点和空白,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特殊读者对原文有不同的期待视野,不同译者因期待视野的差异会生成不同的译文。本文以《露西诗组》第二首的汉语翻译为例,从接受理论的角度探讨诗歌翻译的多元化标准。  相似文献   

11.
在汉诗英译理论体系中,许渊冲的"三化"理论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理论之一。对许渊冲和徐忠杰的《江城子·悼亡妻》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三化"理论指导下,许渊冲的译文不但很好地传达了原作的意境,还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2.
翻译文学对"五四"新文学影响深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外国诗歌的译介对中国新诗的形成上。从多元系统理论角度来看,处于"五四"翻译文学核心的汉译外国诗歌加速了中国传统诗歌创作模式的瓦解,并对中国文化传统范式的颠覆和新文化系统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胡适、梁实秋、郭沫若等人的新诗创作便与他们的外国诗歌翻译紧密相连。总之,译诗是中国新诗诞生的最大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霍克斯译本)中的典故翻译进行研究,对比和分析杨译本和霍译本对于典故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研究表明,两个译本体现了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影响,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