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世纪反思--新世纪诗歌随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驱动,诗由群体返回个人,由外向走向内心,尊重诗人创作的个人感悟、体验以及充分个性化的艺术实践,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但这种个人化以无可置疑的单一性和排他性出现,诗忘记了其内在的诉求,完全与世隔绝,偏离了它的读者.诗应该回归本位,诗应该是情感的、思想的,应该能够作用于人的心灵,能够疗救人的精神而始终引导人们前行.  相似文献   

2.
大我意识、英雄情结、史诗品格是朦胧诗人江河诗歌显著的美学特征。其中,英雄情节与大我意识并行不悖,是大我意识的内在灵魂,而史诗品格则是容纳大我意识与英雄情结的最佳载体。  相似文献   

3.
林平乔 《学术探索》2009,(5):131-137
第三代诗人虽然不曾对道家文化作过专门的研究,也不曾树起"复兴道家"的旗帜,但道家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却是潜隐而又深刻的,他们对道家的价值观也表现出了明显的接受与认同,这突出地表现在对本真的执着、对虚静的沉溺和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30年代初期的现代主义诗歌以都市诗和田园诗峥嵘于现代诗坛,其创作风格非常独特,本文试通过对都市诗和田园诗的分析,对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作以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新时期文化寻根小说的分析研究,探索了文化寻根小说中的规范性与非规范性的文化对人生的影响,以引起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剖析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进一步创新文化。  相似文献   

6.
新诗越来越难读懂,这几乎成了老一代诗人和诗歌读者的普遍抱怨。我认为,新诗发展至今七十多年的历史,先后经历了几种表现形态,最终摆脱了诗歌创作的表象化倾向,并朝着诗美的纵深领域急速地开进。在新时期到来之前,现代新诗的审美倾向基本上是推崇社会美的特质。这种审美的心理社会因素使诗歌不得不日益远离诗的本质,从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7.
瞿华兵 《天府新论》2014,(6):149-154
新时期以来的小说一直在进行着本土化的努力与探索,且发生了一系列的流变.总体来说,1980年代的文学思潮是向西的.和现实生活脱节,过分西化,对民族文化错误认知,是1980年代本土化创作的症结,成为其创作的瓶颈.1990年代,作家们开始反思1980年代以西方文学为标杆,一味向西方学习的行为,创作上开始回归本土.进入21世纪,文学本土化成为了作家一种有意识自觉的关学追求.新世纪的本土化创作显示出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知识分子民族文化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以来,伴随着都市经济的复苏与发展,诗歌写作与都市文化形态的关系日趋胶着。诗人以对都市工业文明的摹拟延续其现代国家梦想,在体认城市地理空间以及自我心理空间的过程中,反思都市化带来的现代隔绝感,流露出带有批判意识的现代意绪。同时,在都市品格熏染下,诗人的视点逐步平视,他们更关注城市人当下的生存处境和思维空间,注重流徙体验的表达。城市与诗歌表现出相互印证与复现的转喻关系。  相似文献   

9.
施津菊 《齐鲁学刊》2006,(3):109-112
当代诗歌中死亡意识的传达有着清晰的流变轨迹,尤其是进入新时期后,其总体走向呈现为从外向内、从群体向个体、从凸显英雄主义的崇高意境向张扬个人主义的多元形态的嬗变。死亡审美及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归根结底是社会价值观和生命哲学观所决定的不同人生观及死亡观的形象化呈现。  相似文献   

10.
在明代的成化、弘治年间,翰林院馆阁文学创作出现了宗宋的现象,在翻写宋人诗文、学习宋人诗歌创作的多种体裁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追摩宋代馆阁作家的意识,尤其在以在宋代流行的集句诗的创作上,翰林院作家都明显地体现出宗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谭五昌 《齐鲁学刊》2012,(1):152-155
海子的长诗创作突破了传统长诗(或史诗)应具备的构架(结构)、内涵及表现手法,基本上是个体抒情诗在体积内容上的自我重复、叠加或扩张,可以把它视为一种"心灵史诗"。对海子的长诗创作,诗歌界内部是存在争议的。但就海子的抒情短诗创作而论,海子所表现出来的杰出抒情才华获得了诗歌界内外的高度赞誉,海子诗歌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和具有的文学史(诗歌史)贡献,主要在于诗人对"麦地"与"太阳"这两个原创性意象的"全新发明"。  相似文献   

12.
后中国诗歌会诗人群是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左翼诗歌运动在抗日民族战争中的继起和发展,经历了聚合、兴盛、转移和复兴的历史发展过程。民族解放意识是他们诗歌的思想特质、价值取向原则与审美意识的灵魂。他们紧紧抓住诗歌大众化这一核心问题,推进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其大众化探索主要集中在旧形式利用、方言诗创作和开展朗诵诗运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略论构建新时期创新型民营企业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新时期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及其重要性的分析,探讨了构建新时期创新型民营企业文化的总体思路,以引导民营企业塑造科学的、有效的企业文化,从而促使民营企业进一步提升文化竞争力,确保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安排文章结构、布局谋篇的方法和艺术,章法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王昌龄在前人章法理论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诗歌创作实践,将诗歌篇体分为"头""肚""尾"三部分,并对各个细部的写作方式作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不少精辟见解对后世诗论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大陆女性诗歌的情欲诗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女性诗歌书写的核心,情欲诗写是其中重要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代中期,"黑夜意识"所唤起的情欲诗写,一路摇曳多姿,八十年代后期达到高峰,而后出现较大回落.新世纪以降,这一写作维度在相对平温中,依然焕发出女性特有的声息,主要体现为四种脉象:或者延续为郑小琼载道式的阶级抵抗与性别争取,或者旁逸出尹丽川们相对纯生理心理的快感宣泄;也有海男一以贯之的爱欲表现、衍化为语词的臆想型迷幻,以及王小妮式的弥散着母性的光辉和日常诗意.她们各具特质的互补性诗写,整体上,既伸延又走出发轫期的"黑夜"意识书写.  相似文献   

16.
诗史互证是我国诗歌阐释与研究的重要方法,包括以史证诗、以诗证史、诗史互证3个方面.诗史互证的正式提出是在明清时期,但对于诗与史关系的论述,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两汉,"诗即史"的观念普遍存在于典籍之中,"以史释诗"就是这种观念在文学阐释中的体现;魏晋南北朝,虽然"诗即史"观念存在,但"诗缘情"更得到张扬与肯定;唐宋时期,诗与史进一步结合出现"诗史说",在文学阐释中以诗为史的倾向突出;明清时期,钱谦益提出诗史互证的阐释方法,标志着"诗"与"史"关系的认识又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对有清一代阐释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与史的关系的探讨,既是中国古代阐释学重要的内容,也是一个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针对德国早期浪漫派试图以浪漫诗(浪漫化)的方式整合离散化的社会生活、遏制虚无主义的理路,马克思引入英雄史诗的维度,继承了德国早期浪漫派对问题的思考,并以新的答案或方略提升了问题及其意义.在这个方案中,区分两种不同的诗:英雄史诗与浪漫诗,构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英雄史诗的创作者是以"剩余价值"创造现代世界的劳动者.其"劳动"实践不只是现实所是的经验活动,更是既蕴含着苦楚、受难和牺牲,也蕴含着(依托起)最终的和谐、自由、普遍性与个性的实现、物性的超越、尊严与崇高价值的普遍承认与实现的漫长过程.劳动者漫长的历史创作就是某种意义上的英雄史诗,它为"浪漫诗"奠定历史根基和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18.
李贺诗歌中的心灵图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巍 《理论界》2007,(4):188-190
李贺诗歌是他内在心灵图景的显现。李贺诗中的神鬼世界,是诗人用自我心灵幻化出的虚境,是他在现实人生绝望后寻求到的生命归宿。  相似文献   

19.
《红灯笼》是作家陈力娇2019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作品在现实主义中渗入浪漫主义情怀,将女性意识与时代变迁、家国情怀结合起来,通过塑造一系列“至死地而孤勇”的女性形象,咏赞了一代兵工战士与苦难搏击的勇气和力量,发掘了静水流深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奇崛,书写了雄奇壮丽的北国史诗,表现出作家的温暖和大爱,为新世纪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论固始寻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扎实的方志与谱牒资料,对闽台58个姓氏源于“光州固始”进行研究,正式提出了“固始寻根”这个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深远影响的概念。在对历史时期中原士民南迁的历史背景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打固始品牌、建寻根基地的四项建议,对中原文化的开发和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