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各国各名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语言和文化也相互渗透。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交际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翻译就是从形式上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是一种跨语言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化的转换通过翻译得以实现。准确的翻译使不同语言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无障碍。而人名地名翻译中零文化转换的情况在报刊杂志等媒体中却越来越普遍。本文通过人名地名零文化转化的现象,分析了零文化转换的趋势和理据,从而阐释了富含文化因素的人名地名零文化转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不同语言文化的接受者具有不同的认知环境,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种认知环境的差异导致翻译过程中原文的言语结构以及承载原语文化的言语形式必然需要转换,从而出现显化和隐化翻译。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有特定的社会历史渊源,这种承载着特定文化信息即某种特定概念意义的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发生显化和隐化。  相似文献   

3.
谚语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谚语的英汉互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换。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就这两策略进了分析和探索,以便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谚语是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的语言符号。谚语的英汉互译不仅涉及到语言的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转换。本质上看,翻译是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和处理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具体策略。本文就这两策略进了分析和探索,以便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翻译活动一直被看作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认为翻译要忠实于原文。本文从翻译的改写观出发,将勒菲弗尔和德里达的改写理论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勒菲弗尔和德里达分别从文化转换和解构主义视角提出了翻译的改写观,二者的观点既有联系又存在差别:勒菲弗尔将翻译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研究,强调历史意识和文化观点,认为翻译即改写,受译者或当权者的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支配;而德里达认为翻译即"异延",任何文本没有确定性和单义性,任何翻译都是一种播撒、增补、嫁接和改写。  相似文献   

6.
“翻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内容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字面翻译,二是把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文化翻译。”犤1犦比较而言,文化翻译比字面翻译界限更广,难度更深,因为文化内涵的准确传达除了单纯的语言能力之外,还需要极其重要的一种能动阐释,即要从本土文化的视角对另一种文化进行准确的重新整合和解释。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类型的文化,属于平行发展、互不冲突、各有偏重、各具特色的两大文化体系。它们不同的渊源和发展道路决定了语言不同的选择方式和不同的组合方式。以中国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8.
语言符号的意义包括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两种语言符号对译有五种常见形式。在两种语言符号对译中,欲反映原语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信息,就应着重体现附加义和文化义。语言符号对译与言语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具体语境(或情境);而同属言语翻译的双语词典例证翻译和语篇翻译之间的差异主要是:(1)具体语境(或情境)的大小;(2)体现语用和形象的表现力不同。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人际关系中时常充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异化翻译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彰显出来,而归化翻译尽管在形式上出现了"译者的隐身",但就译文内容和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角色却都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10.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活动,又是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任何语言都包含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语,翻译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化的交流,是跨文化转换。翻译通过语言的转换促进文化的开放,是不种文化互相承认、互相尊重和互相补充的过程,译者应当是一种文化传播者的身份,文化翻译是翻译中意义转换的一部分。从文化接受机理的角度,对翻译的文本行为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翻译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翻译能力,而翻译能力的核心要素是转换能力。"三维"转换是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焦点之一,它明确了语言形式、文化内涵和交际意图是翻译活动中需要转换的基本内容。本文以实证的方法,验证了学生自主选材和多层次讨论完成译文的翻译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三维"转换能力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整体翻译水平提高显著,三个维度的转换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总体的维度转换能力也有一定提升。  相似文献   

12.
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仅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转换过程,将它作为一种过程进行研究,实际上是探讨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作为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的翻译活动,其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概念的转换、语言与思维的复杂关系等内容都需要借助认知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因此对翻译的认知心理过程有一个由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全面认识是必要的,有利于思考更科学合理的翻译教学方法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它不但是不同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而且也是一种文化转换的模式。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所选取的翻译策略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本文从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入手,探讨了影响和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出的各种策略选择的文化因素,这对于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和丰富翻译理论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通过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翻译的确切含义及其功能。认为翻译不仅是从原文到译文的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种跨越不同民族,进行文化信息的传递。语言与文化息息相关,每一种语言都体现着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因此,笔者着重探讨了翻译主要传递了哪几种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翻译归根结底是两种语言间信息文化内涵的转换,是一种异语语际交换过程。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语言,这是由人类的共性和语言的共性(universals)决定的,这也是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构想的基础。本文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对翻译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与探讨,提出语言间的不同的对称性(symmetry)及其相应的翻译策略,从科学的角度论述了无论异语间的言语行为形式多么千差万别,语言间对称性这一本质规律总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蕴含其中。在翻译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一科学规律与在一定区间浮动的最宽泛的模糊现象相结合,才能达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成事性言语行为”与文化语境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研究和实践中 ,如何进行源语和目的语之间文化语境的转换和再现至今仍是译者的一大难题。在翻译实践中言语语境和情景语境往往能得以成功转换 ,而文化语境经常转化不恰当甚至被译者所忽略。本文指出 ,引入语用学机制 ,尤其是“言语行为三分说”中的“成事性言语行为”理论 ,不失为跨越文化语境翻译屏障的一项颇有意义的尝试工作。  相似文献   

18.
商标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不仅有着独特的语言特征,而且还包含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因此,商标的翻译不仅要遵循一般语言翻译的标准,而且还要综合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商品销售的市场特征以及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商标语言的翻译要恰当的运用语言学、民俗学、消费心理学、广告学、跨文化交际学等知识,做到"忠实、通顺"和"音美、形美、义美"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19.
广告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必然涉及到语言和文化的转换.分别从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角度分析了广告翻译中的等效与失效, 重点阐述了言语行为理论和语境对广告翻译的影响,认为广告翻译中应该优先遵循语用等效原则,这样才能正确传达语用意图,使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具有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排除方法两方面入手,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而东西方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