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梁上泉早年诗词对民族诗歌传统的继承辛宪1956年,注意诗的内在规律探讨的诗评家沙鸥,发现梁上泉初期的新诗创作即具有“新鲜的风格”,步人当代诗坛有着“美好的起点”①,27年后的1983年,诗论家吕进就梁上泉的新诗风格,作过如下三方面的评点:描绘山川草木...  相似文献   

2.
<正> 对于诗,我是外行.评诗是诗评家们的事.由于笔者是搞语言学的,想从语言学的角度,谈谈现代诗的某些现象,也许并非多余的话.一、现代诗有突破近几年来,诗家林立,主义分呈.笔者以为在诗的语言、形式上都有突破.如一首以《生活》为题,全篇为“网”的诗即是一例.  相似文献   

3.
说“意境”     
《南都学坛》2019,(5):38-40
"境"的观念来自佛教。刘勰《文心雕龙·隐秀》已有"境"的概念出现,其评嵇康、阮籍诗,曰"境玄意淡"。唐代诗论家借用"境"的观念更提出论诗的一些新思想,如王昌龄《诗格》与皎然《诗议》《诗式》中频繁谈到"境""境界""缘境""取境""造境"一类概念,吹起一股新鲜的诗论之风。唐宋的一些诗论家还触及"意境"的另外的特点:象外之旨、境生于象外、言有尽意无穷。晚唐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是其代表。  相似文献   

4.
“论诗诗”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而独特的诗性批评文体,这种批评文体由于借用诗的文体形式和比兴象征等艺术表现方法来品评诗人诗作,因而在点破诗学要妙、总结诗学规律的同时,具有浓郁的诗性意味。但是,从根本上决定“论诗诗”之诗性特质的则是诗论家有意择取的与逻辑推论、抽象言说相悖的直觉象征型思维方式。“论诗诗”的形成,从客观上看,是中国古代批评文体之“文学”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趋势使然;从主观上看,则是中国古代诗评家一身二任的特殊身分所致。在理论界普遍不满中国文论“失语”的今天,“论诗诗”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诗性批评文体理应经过更新和重铸而整合到我们当今的文学批评体系中来。  相似文献   

5.
门外诗谈     
纵观横看,就诗发表议论的,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诗人,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再一种是诗论家,评价他人诗作的长短;第三种是诗人兼诗论家,漫谈诗艺。简单地说,古往今来谈诗的,多半是跟诗有渊源的行家们。而我,说起来惭愧,虽然在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写过一些歪诗,但空前浩劫的十年一直搁笔了。近几年,一方面是忙于行政事务,另一方面又把业余爱好转移到小说上头去了。所以对于诗,成了十足的门外汉。今天,居然也就诗发起议论来,我想,只好称之:门外诗谈。  相似文献   

6.
近来有些论著把高启的诗论误解为摹拟之论。这大约受明清两代诗论家的影响。明人李志光在《凫藻集本传》中评高启的诗:“拟鲍、谢则似之,法李、杜则似之。庖丁解牛,肯綮迎刃,干汇万类,规模同一轨。”清人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吴乔。他在《围炉诗话》中总结唐、宋、明三朝诗时说:  相似文献   

7.
已故诗人兼诗评家兰明(1956-2015)的《兰明诗文集》集诗的写、译和评三位一体,不仅集中展示了优秀的韩国现当代诗人特别是女性诗人群像,也让读者能从文学的角度起眼,真切地感知东亚文化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特别是中日韩之间的横向联系。兰明写的诗感觉细腻,表达得也十分别致;她译的诗完美地体现了韩国现当代诗人的整体水平和多元景观;她对韩日诗歌作品、特别是女性诗歌作品的分析更是每每深入细致,有独到的领悟。   相似文献   

8.
杜甫《古柏行》云: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这株高“二千尺”火“四十围”的古柏,其形象真不真?美不美?在古典诗歌批评史上是一桩公案,从宋代到今天,官司打了近千年了。由于“被告”是诗圣杜甫,所以不少诗评家坚信:诗圣怎么会错呢?古代诗评家宣称:“老杜号为‘诗史’,何肯妄为云云也?”①说得那样理“曲”气壮,义愤填膺!现代诗评家则引:“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形象思维的”②……于是,创作了那么多优秀作品的杜甫更变得通体透明、永远正确了。诗的批评就怕不尊重事实,用敬仰圣人的热情代替冷静的艺术思考。“原告”有两个,一个是范镇,一个是沈括。范氏的意见没有什么价值,重要的是沈括的意见。沈氏是文艺批  相似文献   

9.
中国新诗史的研究,据我看,相对于其他中国现代分体文学史的研究而言,成果不算丰厚,相对比较薄弱.我们当然不是没有优秀的或是不错的诗论家、诗评家和诗歌史家,也不乏感觉敏锐、见解独到、学养醇厚、论说得体的具体成果.但是,恐怕应当承认,真正严格意义上的新诗史方面的有份量的专著,至少可以说非常稀少.  相似文献   

10.
生活在盛唐的诗论家殷璠,在他编集的当代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选录了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他对每位诗人都有精当的评语。他评陶翰说:“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至于其他诗人,则多有偏胜而不能兼.如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认为王昌龄也是声峻有风骨的诗人,而另一些诗人则以“兴象”(或“兴”)取胜。如说常建“其旨远,其兴僻”。评刘慎虚“情幽兴  相似文献   

11.
论咏史诗的寄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诗人对历史的切入点和对史料、史实的运用区分,咏史诗存在着传体咏史、论体咏史、比体咏史三类。而只有意含寄托的作品才称得上是比体咏史诗。咏史诗的寄托是诗人相对游离于史料,使史料成为作者寄托情志的工具才得以实现的。意含寄托的咏史诗在审美价值上要高于其他两类的咏史诗,在诗评史上也受到历代诗评家的推崇。  相似文献   

12.
由于台湾整个社会被“泛蓝”与“泛绿”所切割,被统独斗争的阴影所覆盖,诗坛的“大中国诗观”与彻底本土化的路线存在着严重分歧,这影响和分散了诗论家研究的精力,再加上经济市场化、文化世俗化的背景,这使台湾有经典意义的诗学专著和诗评流派的诞生增加了重重困难,由此距出现登高一呼、应者云集的理论大师的时代仍然十分遥远。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与废名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学者、作家兼诗评家。闻一多直接参与了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和评论,持续到1940年代;1930年代的废名身为北大教师,选择了十余位现代诗人作为讲课内容,鉴赏新诗,提出新诗批评标准。在中国现代诗歌批评史上,二人都有其独特贡献。对比二人评诗观念、标准、风范及在文学史上的影响等,可探究他们诗歌批评的价值,以及对中国现代诗歌批评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船山在《诗绎》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尽矣,辨汉、魏、唐、宋文雅俗得失以此,读三百篇者必此也。”这段话说明,他对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十分推崇,认为它不仅是评价诗歌雅俗、得失的标准,而且读诗也必须以它为指归。清代的诗论家,论诗各有自己的癖好,如王士禛喜言“神韵”,沈德潜喜言“格调”,翁方纲喜言“肌理”,船山则喜言“兴、观、群、怨”。船山诗论中论及“兴、观、群、怨”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评诗、论诗,他都喜把“兴、观、群、怨”作为标准、纲领拈出,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深入探讨船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将有助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他的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当时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掸理”。后人称之为“诗佛”。他的诗受到佛教禅理的影响,古代诗论家评之:“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词句,皆合圣教”。“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掸”。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王维中年以后的诗歌创作,确实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诗作有一部分直接宣扬禅宗的哲学思想,有些则借山水景物,表现虚无空寂的境界。本文试图分析王维部分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中的禅理,及其如何融于所描绘的山水景物。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青年开始奉佛。他在《大荐福寺大德道  相似文献   

16.
引言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辉煌时代。唐诗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发展中的一座丰碑。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涌现了一批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开拓和培育了这一诗歌园地,出现了千花竞放,万紫千红,蔚为大观的景象,不少优秀诗篇给人以美的享受。明代著名的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  相似文献   

17.
以"味"论诗是中国传统诗学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重要方法.在诗味论的发展过程中,不少诗论家以其卓越的理论创见为这一诗学方法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使诗味论不断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钟嵘提出的"滋味"说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评论角度对诗味论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梁宗岱与梵乐希因为共同的文学理想结成异国之交。在对梵乐希纯诗理论的接受与传播中,梁宗岱成为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纯诗理论整体观论的第一人,又可以说是最后一个象征主义诗论家。他为诗学领域展示了一个多层次、系统化、立体化的纯诗论体系,这由象征主义诗论以及梵乐希象征主义纯诗论与中国古典象征主义理论有机结合而来,或者说梁宗岱用自己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对象征主义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中国化阐释。  相似文献   

19.
唐宋诗主体精神之比较陈忻综观我国古代诗坛,唐诗与宋诗如同两支绚丽的奇葩,各以其特有的精神风貌交相辉映。其巨大成功使后代诗人难以超越,元明清三代均未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大抵以继承学习为主,宗唐宗宋各取所好。历代诗评家对唐诗大多取赞誉态度,而对宋诗则褒贬...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诗学建构中的意象功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意象诗学建构中,诗论家对意象功能的阐释主要集中在诗美的传达、力量的集聚、诗质的呈现和中介的作用等几个方面。诗美的传达体现为视觉美、听觉美和含蓄美;力量的集聚是指意象充满力感、富有生命气息和内在精神,蕴含着巨大的潜能;诗质的呈现是指意象作为诗歌的一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质素,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中介的作用体现为既是沟通感兴的中介,也是创作中物我契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