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早期曾在日本思索中国文学问题,日本文学作为一种氛围、一种场地背景引起过他的关注.在其文学生涯中,厨川白村、芥川龙之介、菊池宽和有岛武郎等人的观念曾激起他的共鸣,支持了他对于文学同现实、历史、未来以及创作主体等关系的思考.然而,他与日本文学之间不是简单的"被影响"关系,而是跨文化语境中的潜对话.日本文学在鲁迅那里作为一种知识已失去了原有的语法地位,转化成了新的言语单位,参与鲁迅的话语活动,承载着新的结构性使命,佐证、强化或推动了鲁迅的某种认识.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日本文学的联系,不能说很密切;但总因为中日两国有着文化因缘,政治经济的纠葛也多,鲁迅本人又长年留学日本,而且是在日本发奋从事文学运动的,所以,比起别国的文学来,和日本文学的联系还是较多的。这主要是指与日本近代文学的联系。在日本近代文学中,比起明治文学来,与大正文学的联系显得更多一点。固然,在一九○七年前后,鲁迅喜读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但在五四以后,他更接近大正文学,而且和他能在思想上发生一定联系的,也是大正文学。  相似文献   

3.
(一)日本国学院大学藤野岩友教授的《巫系文学论》是一部探讨《楚辞》文学源头的著作。在这部20多万字的篇章中,作者紧紧围绕着先秦巫祝文化对于屈赋及其它《楚辞》作者的影响,力图揭示《楚辞》的特色及其焕发异彩的文化根源。作者在本书《序言》中叙述了他要探讨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探索“《楚辞》本身”的文学起源。他说:  相似文献   

4.
《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高峰。一、物语文学在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历史地位日文“物语”一词,意为故事或杂谈。物语文学是日本古典文学之母,是日本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产生于平安时代(794~1185)前期,它的产  相似文献   

5.
吉川幸次郎先生与世长辞一年多了。我以深切怀念之情,把吉川先生的遗诗《访昭陵》送到《人文杂志》发表,追忆和先生相识的经过,以及与先生诗、书往还的友情,作为对先生的纪念。 吉川先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日本的文学博士、著名的中国文学研究家。他生前在京都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又是日本中国学会理事。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著有《支那人的古典及其生活》、《中国文学入门》、《元杂剧研究》等。他特别喜爱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也善于写诗,并有研究杜甫的专著《杜甫私记》。这些作品,在日本曾经广为流传,影响所及,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五四文学是一种启蒙文学。显示了五四文学实绩的鲁迅即使在后期谈起自己为什么做小说 ,也仍说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而鲁迅的先驱意义在于 ,早在留学日本的时候 ,他就怀抱着启蒙的思想 ,以文学改造国民的精神。这不但是他弃医从文的直接动因 ,而且也是他翻译外国小说、写作《摩罗诗力说》等论文的原动力。《摩罗诗力说》建立了这样一个启蒙结构 :作为精神界之战士的恶魔 ,对于“天帝”——可以理解为传统文化的权威以及维护这种权威的统治者 ,要敢于破坏反抗 ,对民众要进行彻底的启蒙。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呐喊》《彷徨》…  相似文献   

7.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在 2 0世纪初叶的日本文坛 ,被视为“异质文学” ,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川端康成积极倡导和实践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 ,是新感觉派文学的重要理论家之一。他认为新感觉派文学具有作为新主观主义表现依据的表现派、立体派的哲学要素 ,受到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川端康成的文学理论强调主观的力量 ,确信主观的绝对性 ,主张主观的直观感觉和“自他如一”、“万物如一”的一元精神世界。他的理论在哲学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范畴 ,对新感觉派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过于偏重表现 ,过于追求新感觉 ,缺乏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小泉八云作为第一位向西方介绍日本的学者,他的异文化探访为整个20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研究日本的学者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行动指南,也为当时中国的一大批日本研究学者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他的一生共写了20本书,其中有12本都是关于日本的。他被称为透视日本人心理的灵魂的研究者,是探访日本民族潜意识研究的一代文学大师。  相似文献   

9.
林块平教授自1927年在他的家乡广东省台山县中学读书时发表小说以来,从事文艺工作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这六十年中,他在上海参加过“左联”,也参加过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学生运动,因遭到迫害,不得不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主持东京“左联”支部的工作。留日归来,他就在高等学校从事文学教学工作,先后出版了《文艺的欣赏》、《活的文学》、《抗战文艺评论集》、《文学论教程》、《文学概论》等著作,并且写了几百万字的小说、散文、诗歌、政论以及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不少国外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的评论及美学著作。在他过了七十岁以后,他还亲自动笔并且指导他的研究生于一九八二至一九八三年编写了《文学概论新编》一书(二十七万字,已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又亲自校译  相似文献   

10.
片冈铁兵的"新感觉派"文学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新感觉派文学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叶。在当时的日本文坛,被视为"异质文学",引起了激烈的争论。片冈铁兵积极倡导新感觉派的文学理念,是新感觉派文学最重要的理论家。他站在文学论争的最前线,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提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点,论述了新感觉派文学的现代性自觉,成为新感觉派文学发展的理论支点。但是,由于过分地强调感觉,过分地追求表现技巧,最终陷入了形式主义,失去了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日本"原爆文学"的代表作家原民喜以艺术的手法在文学领域中最早表现了核灾难的严重后果。他的小说《夏天的花》不仅形象地描绘了广岛遭受原子弹轰炸后的悲惨景象,更深切表达了对和平的向望以及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憎恨之情。从文学角度看,原民喜开创了文学表现核灾难的新领域;从人类文化角度看,原民喜通过展现核武器的严重后果促使我们去思索人类异化的可怕结局。  相似文献   

12.
甘丽娟 《齐鲁学刊》2006,(5):109-112
坪内逍遥在1885年发表的《小说神髓》中提出了写实主义小说观。他的小说观以批判以往劝善惩恶文学观为前提,通过对两者在描写内容、人物塑造和情节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戏作文学的不足和缺陷,实现对其传统的超越,真正完成了日本小说观念的近代转型,对日本近代文论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祝然 《江淮论坛》2012,(5):21-25
《哈尔滨诗集》是现代日本作家室生犀星于1937年前往中国东北地区旅行后创作的诗集。作品中,他有意回避“国策文学”等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以诗人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对于中国东北的几大城市进行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阐释。  相似文献   

14.
文学批评家和文学史家在另外一个国度常常难以获得作家和诗人那样的关注与礼遇,但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兑斯却在中国得到了真诚的赞赏、高度的评价和广泛的接受,这与鲁迅对他的倾心认同大有关系,其根本的原因是,勃兰兑斯对于丹麦文学的检讨对应着中国现代文学家对于本国文学的批判,他对于世界文学批评的贡献投合了中国现代文学家的批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柳龙光就任日本的《华文大阪每日》杂志社记者期间,受杂志社委派,到中国的日本占领区进行考察,其后写就的考察报告《和平与祖国》作为一部人类学笔记,从民族生命内部观察中国人生存状况,生动地描绘了殖民者与占领区之间的动态关系。然而由于他的考察活动依赖于其作为殖民者雇员的身份,他的视野与权力主体形成了一种共谋关系。柳龙光自"满洲国"时期起,就在利用编辑和译介活动推动日本及其殖民地之间文化的流播,客观上促进了文学文化的交流,对于沦陷区读者的阅读品位与知识结构的形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他的东亚文化圈的建构又恰好与战时日本国策相一致,不自觉间他的编辑和译介活动同样与后者达成共谋关系。本文试图探讨柳龙光的殖民经验与他所带动的日本及其殖民地之间的文化流转与互动,深入剖析柳龙光复杂的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6.
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心》肖霞夏目漱石(1867年-1916年),日本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近现代文学家中之泰斗,他与森欧外被称为日本近现代文学的双壁,犹如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日本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他以深广的学识和真挚的生活态度留下了...  相似文献   

17.
1907年前后,用作人与鲁迅在日本的异域体验已经预示了中国文学现代演变的重要新质;如果说,鲁迅以其"入于自识"的选择标示出了这一年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高度,那么周作人与日本"协和"的体验则导致了他对于这一异城文化的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除了作为中国文学发展的比照之外,用作人与鲁迅的不同也在某种程度上埋下未来兄弟殊途的线索.当然,无论鲁迅、周作人兄弟的日本体验有多大的差别,在当时却都较一般的留日中国学生更为深刻和更有远见,因此这些出现于1907年前后的文学活动(包括<新生>的尝试)实际上包含着他们之于中图文学现代转换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泉镜花是一位备受争议的日本近代作家。文学家们给予他的评价处于对立的两个极端:前近代的与反近代的、超近代的,陈腐的与天才的。他的文学虽深深根植于近代之前的文艺之中,但并不是简单的承袭,而是在自己的骨子里将传统文艺揉碎,依照自己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标准重新组合,由此衍生出一种全新的、更为纯粹的表现方式和一个独特的浪漫世界。在欧化风潮日盛的日本近代文坛,他延续、发扬了抒情性和物语性的文学传统。泉镜花文学的主流是反近代的。  相似文献   

19.
相形于起步较早、成果丰硕的"上海学",日本文学研究视域中的"北京"尚未被学界予以"问题化",系统研究付之阙如.对于日本而言,中日战争的爆发使上海作为"资本主义最前线"的意义随之消散,北京继之而起,成为"东亚建设的基地".这一身份与中华故都、文化古都的本土身份相叠加,成就了北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意义;相应地,日本文学中与之相关的文学表达也呈现出多维交杂的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日本文学"北京学"可借鉴"上海学"的经验,但更应立足于具体问题,在材料、视野与方法上作出更大程度的开拓和超越.对于本应成为日本文学研究之主力的中国日语学者而言,如何发挥自身双边语言文化优势,扬长避短,在中日之间确立自身的学术坐标,是亟待反思的.  相似文献   

20.
论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思想与活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五四”文学革命旗帜下的一员骁将 ,周作人在《新青年》的活动 ,对于新文学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鼓吹文学革命、思想革命 ,倡导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介绍欧洲文学和俄罗斯文学 ,宣传新村主义 ,等等 ,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思想与活动。虽然他后来附逆 ,与他同时代的人也没有抹杀他的贡献。周作人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