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对话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践语言、激活思维、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实现真正互动的交往活动。一、文本对话质疑,激活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要充分让学生独立深入地与文本对话,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适时指导:①学生读通读熟课文;②记录与文本对话获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文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创新能力、语文素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施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带来了挑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的途径有哪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丰富实践活动,促进综合性学习开展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告诉我们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他们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例如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办报纸、演课本剧、举办诗歌朗颂会,进行书法比赛等。这样的形式有利于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  相似文献   

4.
栾永  魏莉静 《经营管理者》2009,(19):296-296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语文学科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自然、科学、生活、历史、社会等,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笔者认为,综合性学习要体现语文知识的运用,着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使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教会学生确立综合性学习的项目。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主阵地,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因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励思  相似文献   

5.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如何在新课标下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呢?  相似文献   

6.
多年的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了一种四问阅读法,即基于两个角度、三个维度进行四个方面的阅读探究的教学思路。两个角度即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和跳出文本与作者对话。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问”即:1.走进文本,整体感知文本信息,探究“写的什么”;2.从写作方法角度探究“怎么写的”;3.跳出文本、反思文本,从写作目的、情感表达、主题思想角度探究“表达了什么”;4.从阅读感悟及知识技能学习方面进行阅读反思与批判,总结“你有什么收获”。这四问阅读法,有助于引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有效解读文本,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根据图式理论论述了阅读理解的实质是读者的背景知识与文本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英语阅读教学应考虑文本和读者的背景知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体验其大脑中的图式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指导他们理解文章,据此将阅读教学分成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指出读前要开展激活学生图式的活动,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图式来提高理解效果,读后要组织学生进行巩固和扩充图式的活动,并相应地提出了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于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强化阅读体验,感悟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笔者通过几年的实践,发现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实施小学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育的目的在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文字,提高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一、阅读品质——创新能力的生命之源学生良好阅读品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主动性、独立性、思考性、创造性。1、主动性。就是阅读本体自觉地独立地领受和驾驭文体的进取心理、主动意识,即对阅读有着浓厚的兴趣,以读书为乐事。  相似文献   

11.
批注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读、思、写结合,在语言的运用中凸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感悟、精到的思考,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这种阅读方式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悟能力、以及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同时批注文教学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阅读教学质量。而这正是批注文教学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老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阅读情境,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地和老师、文本展开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从而有效地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大纲提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内化的吸收;作文是运用,是外化的表达.教师要理顺读写的关系,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读写的训练,将训练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读写能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改实践中,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到作文教学中去.同时,在作文中形成的知识技能,也能促进阅读教学.这样,方能出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进了语文课堂,语文老师纷纷走下圣坛,创设民主课堂,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我在语文阅读课堂中,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与学生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实践证明:运用电教手段,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宗旨,才能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体现素质教育思想,注重思想品德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有效地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喜欢学语文,学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语文阅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深刻感悟文本内涵,丰富与积累文本语言,掌握作者遣词造句的技巧,深化理解并感受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式,使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品味、积累和运用,从而提升习作水平和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背景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语言文字在儿童生活中的运用。在一年级的识字教学课堂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识字,规范运用语文文字,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运用而精彩。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于阅读教学中超文本阅读有许多精辟论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惜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方法、策略,拓展思维空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实践证明:运用电教手段,是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手段。一、应用电教手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从理解课文内容入手。由于有的课文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仅靠老师的讲解、点拨,学生是很难理解的。若利用电教,把内容通过音像展现出来,让学生或看或听,理解起来便容易得多了。如在讲解《草原》一课时,用录像资料把文中的"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线条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