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文化传播史,一部媒介发展史和变迁史。文化传播渗透于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之中。文化传播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网络传播依次递进和叠加的过程。文化传播的发展离不开媒介文化的发展。本文从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的关系、当代文化的媒介化及媒介文化化等三方面入手,弄清当代文化传播与媒介文化的关系,以便更好地促进当今媒介文化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抗日根据地政治社会化的任务决定了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抗日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培育了学校和大众传播媒介这两个正式的政治社会化途经。传播和传递了新民主主义政治文化,造就了合格的政治社会成员,促进了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编辑出版活动有着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媒介文献和研究资料.从出版传播与复制技术、编辑出版物与社会文化建构、近代新式传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等方面,综合考察中国编辑出版活动从古代到近代的发展,梳理其中所显现的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这对于新旧媒介的比较研究以及书籍史和文化传播史的研究,都具有参照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代前中期,清廷通过官方公文、报刊系统的传播及书籍纂修等组织传播来建构封建主流文化,并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报刊、书籍出版、传统广告等渠道扩大主流文化的传播网络,将大众传播纳入维护封建治体的文化轨道,甚至对难以管控的社会传闻,有时也能有效利用,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清廷所奉行的传播一统化观念得以顺利贯彻和实施,社会传播体系在一元结构下有序发展,在维护封建治体的轨道内运行。清末帝国统治式微,社会渐趋近代化,传媒文化趋向多元并存:近代报刊的崛起,宣告了传媒文化性质的根本改变;演说及报刊中的演说文,则以巨大的宣传效应迎合了清末"启蒙"的社会思潮;书籍出版文化的近代化,则使其成为近代思想文化的主要载体与表征;近代广告中也呈现出商业文化的变迁。清代传媒文化充分展现出对社会政权系统的"整合"与"颠覆"功能,促进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而阻滞与导引社会观念的变迁。在古代传媒与近代传媒的此消彼长不断交融中,传媒文化成为旧体制、旧文化的掘墓力量。  相似文献   

5.
文化记忆作为一种与社会、媒介和文化情境紧密相连的动态构造,彰显了人类记忆的社会化维度。在创意经济时代,文化记忆的生成与建构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格雷马斯矩阵被巧妙地应用于这一知识场域中剖析文化记忆构建机制,揭示了媒介作为构建文化记忆中最活跃变量的核心地位。随着文化内容从物理形态到数字化传播和存储的转变,以“仪式”和博物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记忆媒介经历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转型,旧媒介为文化记忆提供稳固且权威的依托。新的媒介形式引领文化传播的创新,作为象征性与商品性并存的记忆媒介的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储存方式,该方式以其普适化的传播样貌所形成的某种暗示构建起文化记忆的全新图景;兼顾官方记忆与大众记忆平行书写的新媒介给文化记忆的书写方式带来颠覆性的革新,它不断丰富着文化记忆的构建模式,使之获得一种更为大众化、更加多元化的表述空间,进而推动和强化了官方与大众记忆之间极高的流通与互动性,促进了多元解读视角的形成。但同时,在文化记忆媒介演化的进程中所产生的虚假记忆、信息过载、数字鸿沟和数字伦理等一系列新问题,也成为亟待深入探讨和解决的知识命题。  相似文献   

6.
推进红色文化的社会化,是遵循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要求,也是实现文化理论创新的题中之义。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也遭遇着现实的困境,具体表现在红色文化话语表述与民众诉求存在一定“冲突”、红色文化网络传播与阵地平台存在一定“障碍”、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与生活实践存在一定“距离”等方面。有效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化,需要实现红色文化话语方式的大众化、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规范化及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日常化,使红色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靠的网络平台和常态的宣传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嬗变及近代转型均离不开媒介的变迁。口语文化、文字文化以及印刷媒介的变迁史,引导了中国古代法律文本载体的发展史,促进了法律的规制效率及法文化的空间传播。在媒介变迁视角下分析法文化的嬗变,其分期可以概括为:口语文化引导下的“礼乐政刑”发轫时期、文字文化引导下的周秦转型时期、口语和文字文化相结合的法文化渐进时期、手抄法律文本转为印刷法律文本的法文化传播发展时期、媒介技术变革影响下的近代法律转型时期。正是透过文字载体形式以及媒介技术的变迁,促进了口语文化秩序向文字文化秩序的转变以及法律文化传播方式的转变,并且这种转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秩序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文化在冲决封建旧文化的网络中构建、发展新文化。其构建形式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和对西方文化的译介、借鉴和接受,它涉及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建设两大层面。清末民初指甲午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适逢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渊,中华民族处在民族存亡、保国存种的严重时期。特殊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决定了清末民初的翻译必将肩负着构建中国近代文化的厚重历史使命。译者面对民族存亡择书而译,求救国﹑图自强﹑谋复兴,大力传播西方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创造了新的文本存在形式,增添新思想、新内容,开拓新方法、新境界,极大拓展了近代中国人民的生活视野、艺术视野、文学视野、学术视野和政治视野,构建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代以来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民主革命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出现新的转变:私人报刊、出版事业的发展、知识分子群体的转型,启蒙思想和科学意识的兴起,有力地推动着社会文化向大众的传播。然而,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等级意识,资产阶级民主文化的暗弱,广大群众文化基础的低下,又成为制约文化大众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是政治社会化的媒介之一,它具有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功能,即大众传媒传递和普及政治信息,影响人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的形成、传播、发行和趋同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