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意识创造世界”,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命题,在什么意义上理解才是正确的?弄清这一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意识创造世界”,按照通常的理解,是用以说明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究竟有多大,是否可以大到“创造世界”的程度呢?这是一个必须弄清的问题。 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的循  相似文献   

2.
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者一般都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是,作为一个认识论的问题,在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问题上,看法就不一致了。有一种意见认为,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对物质起主要的决定的作用,否则,就等于“否定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的必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据物质世界整体结构的二重性,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区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不同的论域,从而肯定了在本体论这一“非常有限的范围”之外,物质和意识在认识论范围内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之中,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实现着客体与主体的辩证法。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理解这一辩证法的关键。列宁对意识的能动作用做过经典性的概括:“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  相似文献   

4.
孙运福同志在《意识能动性刍议》一文(载《山东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中认为,能动反映世界不是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唯一能动性就在于指导实践。笔者对该文的观点难以苟同,故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一孙运福同志认为,“能动反映世界是意识的能动性”的传统观点,与意识的本质相矛盾。笔者认为,这是他在片面理解意识本质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孙运福同志认为,意识在本质上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出版的有关列宁的《哲学笔记》研究专著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几乎都认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的思想,甚至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理。笔者却不敢苟同。它究竟是列宁的思想,还是黑格尔的思想,有重新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对于“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前苏联哲学界一开始理解为是列宁自己的成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创造客观世界”是列宁用以强调人的主体能动性;接着,认为这是列宁转述黑格尔的观点,因“意识创造客观世界”是明显的唯心主义的语言;还有人认为,这是列宁针对否认社会历史过程中的能动作用的经济主义者讲的;再后,有人提出这段话是列宁用于表达旧唯物主义的,因其在社会历史领域仍是唯心的;也有人认为,这是列宁的思想。这里的“意识创造客观世界”应理解为人在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不同于镜子成像,具有创造性。对此,凯德洛夫院士力排众议,提出这是列宁在改造黑格尔思想过程中所做的一次“语言手术”,是改造过程中的一个中间阶段,所以呈现出了“亦此亦彼”的现象。我认为凯德洛夫院士的解释是正确的,令人信服的。我国权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的编写者们对苏联哲学界这一研究过程好像茫然无知,仍停留在苏联哲学界对这段话开始研究的水平上,是对列宁的一种误读。把意识创造世界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只能为搞唯心主义、唯意志论提供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博兰霓知识论的“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理论引入毛泽东思想研究之中。认为《实践论》《矛盾论》与传统哲学的关系,类似于“集中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关系,进而论证了“两论”对传统的继承和转化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8.
黎澍于今年7月30日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提法是完全错误的。一是命题的错误的逻辑推理,把物质条件创造者和历史创造者完全等同起来了。二是这一命题是与“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相对立而产生的,二说各执一词,不符合事实。三是把无所不包的历史看做是由一个独一无二的力量创造的。事实是英雄创造自己的历史,不能创造一切历史;人民群众也是一样。黎澍的论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争论。有的学者仍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有的则认为对创造历史的问题应作全面的、有层次的分析。还有的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  相似文献   

9.
从“意识与目的”“自由与自觉”“社会性与历史性”等方面,探讨蒋孔阳是如何把人当作美的中心,凸显人的本质和确立人的审美主体地位的。蒋孔阳认为人的本质具体表现为人的本质力量,人在劳动实践中把本质力量对象化,美也在人的劳动实践中生成和创造。人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与客观世界发生着各种关系,而美只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产生。审美关系只对人而存在,它是美学研究的前提和出发点。美反作用于人的本质力量,可以促进人精神境界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美具有重要的为人价值,人的生活需要美,所以人在劳动实践中欣赏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0.
认识的直接目的是以观念方式把握客体对象,获取关于对象的真理,但仅从主体的意识、思想活动出发根本不能实现任何客观的现实的东西,根本不能使认识成果对象化,而不能对象化的认识的价值也就实现不了,这种认识便仅仅成了智慧的玩味。其实,马克思早就指出,认识不能停留在“解释世界”的范围内,而要进一步将认识成果运用到“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认识成果才能从对主体的精神满足达到现实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历来在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同时,又承认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反作用;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亦然。恩格斯对这种反作用曾赋予具有“决定”的意义。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则作了更为明确的概括:“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这些方面,在一定条件之下,又转过来表现其为主要的决定的作用。”有的同志认为这种提法犯了唯心史观的错误,但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命题。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时候虽然强调了“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个根本原理,但接着他又批评有的人对这个观点的歪曲,指出:“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末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马恩选集》第4卷第477页)在思格斯看来,“经  相似文献   

12.
《创造》季刊和《创造周报》同为前期创造社的期刊,但是对于两者的关系,人们一直简单地认为《创造周报》是作为弥补《创造》季刊的不足而存在的。通过对这两份刊物的初版时间、栏目设置以及作者群体的考察和辨析,我们会发现其实两者完全是两个独立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3.
宗教的美学理想和美学需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认为,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在能够按照“美”的要求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因此,他说“劳动创造美”,又说人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事物”①。换言之,人的审美需求、美学理想、美感意识,必然会体现在人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有的同志断定“生产力标准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理论与教学研究》,1988年第2期,下同)。我对此持有异议。我认为生产力标准能作为检验真理的一个具体标准。一、生产力作为实践的结果,具有将主观和客观对照的功能有的同志否定生产力标准能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一个根据是:“现实的生产力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生产力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一种现实的客观物质力量。单在客观的范围内,不可能进行主观和客观的对照比较,因而也就无法判明某种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相似文献   

15.
在目前我国哲学理论界,相当多的同志对终极真理是持否弃态度的,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志认为在真理论中应给终极真理以恰当的地位,《山东师大学报》1985年第4期上刊载的李政同志的《绝对真理就是终极真理》一文(以下简称李文),就反映了这种意见。笔名拟对此作些粗浅的辨析。一李文认为:“终极真理是指对客观世界完全正确包罗无遗的认识,是‘拥有无条件的真理权的那种认识’,这个真理是客观存在的。”笔者以为,这一规定在形式逻辑中的地位是软弱的,立论的前提基础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体”与“势”是我国文论名著《文心雕龙》的一对重要范畴。因此,辨析它们在不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以及它们在有关命题中的相互关系,便成为《文心雕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仅以“存在决定意识”为依据并不能显示新的唯物主义质的差别,唯物史观认为“存在”即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样便拓宽了存在与意识相互关系的思维空间,也对这一命题的含义有了更具体深入的理解.1.在人们的生活本身的生产、再生产过程中,既改变了对象世界同时也改变、创造了入自身,从而创造了意识的物质前提和生理条件.2.由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意识是生活借以实现的精神条件.3.意识是生活总体中的一个因素,生活决定意识是总体决定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4.具体个人的意识是由个人的具体生活决定的.5.意识是生活的表现,因而为生活所决定.6.意识作为反映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的存在.7.意识随着生活的变化、演进而变化、演进.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术界对《哲学笔记》中“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个提法的涵义和归属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本文从哲学派别划分的标准和各派哲学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证了这个提法既不可能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也不可能是对马克思主义以前哲学思想发展进程的总结,而是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其真实涵义是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搞清这个提法的涵义和归属,其意义不限于对它本身的取舍采取什么态度,而是关系到如何对待《哲学笔记》中其他一些类似的提法,关系到对《哲学笔记》的评价和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山东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发表了李锡海同志《信息是现代生产力的一个因素》的文章(下简称“李文”)。笔者认为,“李文”的基本观点似尚待商榷。为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志。“李文”认为信息是现代生产力的一个因素,其观点的一个根据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都离不开信息”,离开信息这个因素,“就构不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过程就不能进行”。这种观点能否成立?这就涉及到了信息的本质和信息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怎样发挥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劳动创造了美”,这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的著名命题。这部手稿虽然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却有着许多很有价值的见解。在这些见解中,“劳动创造了美”闪耀着科学的光芒,它为我们打开美学理论的迷宫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我们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发展史开拓了思路。近几年来,美学界对马克思这一命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同时也存在不少意见分歧,因此我们认为,对劳动创造美的一些问题,还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