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周兢 《晋阳学刊》2006,(1):39-42
土地政策与农民增收具有相关性。改革开放初期,土地政策的变革使农民收入增长很快,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土地政策对农民增收的正面效应减弱,负面效应增加,农民收入增幅徘徊不前。目前,土地政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力发挥不够,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土地政策及其他相关政策,使种地农民收入持续地、更多更快地增长。  相似文献   

2.
建筑业是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是建筑业发展并没有引致农民收入的提高。通过将建筑业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及二者相互影响引入计量模型中,实证分析建筑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制和实施条件。研究发现:土地流转对农民增收有促进作用,而且建筑业对农民收入的消极作用可以通过土地的有效流转来纠正,建筑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可能与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交互作用。除此之外,实现农业多样化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实现农民收入可持续增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农民的土地权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和支配权即土地权益才符合增加农民收入的本义;让农民土地入股获取分红的做法是不懂土地与资本的区别;农民获取土地权益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地集中经营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土地集中经营面临如下问题:农民对于土地集中经营后的补偿、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信任;农民对于土地集中经营后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存在后顾之忧;农民对两极分化存在担忧;目前的社会大系统还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为: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提高其对土地集中经营的认识;加强对农民从事其他产业生产劳动的能力培训;加强政府的支持、监督和控制力度;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土地集中方式;做好城乡统筹规划;在土地集中经营过程中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采取多种形式,造就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相对集中,是现代农业发展之必然。要教育农民转变观念,并制定相应对策,规范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流转,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群体内部存在着深刻的分化,按照不同群体对土地的不同依赖度可以将农民分为四个阶层,土地对这四个阶层具有不同的意义,在被征地后各个阶层在风险承担上的差异也很大,农民失地风险正按照财富和个人行动的路径向农民中的弱势阶层集中,现有的土地征用制度尚不能很好地起到引导风险合理分担的作用,因此必须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以帮助弱势阶层增强抗风险性。  相似文献   

7.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五"计划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其中,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动、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农业企业化发展则是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的重要前提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农民收入来源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虽然尚不是农民收入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却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最主要来源,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水平和速度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民增收的效果。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周期性变化特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资性收入波动特征及波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为巩固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京郊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京郊农民收入进行了历史阶段分析和区域分析,总结京郊农民收入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对京郊农民可持续增收进行有利分析和障碍分析,最后为促进京郊农民可持续增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0.
杨丽 《社会科学论坛》2008,(18):107-110
本文以京郊农民收入为研究对象,分别对京郊农民收入进行了历史阶段分析和区域分析,总结京郊农民收入发展的特点,进一步对京郊农民可持续增收进行有利分析和障碍分析.最后为促进京郊农民可持续增收提出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不同模式的农地流转效率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晨 《学术研究》2012,(8):69-73,159
基于广东省两个市的360份有效调查问卷,分别从收益、成本、合约稳定性以及完成流转困难感受难易程度4个维度考察不同模式的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效率发现,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地流转的综合效率最高,其次是普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效率最低.为了更好地促进农地流转发展,应该积极引导有实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地流转,加强农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2.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阶层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社会发生了众所周知的分化,其中之一是阶层的分化.国内外学者曾经对此作出深刻的研究,但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土地流转等因素的加入,农村阶层分化出现了新的状况.依据农户与土地的关系,可以将农村作如下阶层划分:脱离土地的农民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在乡兼业农民阶层、普通农业经营者阶层、农村贫弱阶层.不同阶层的农民对土地收入依赖程度、对土地流转的态度、对待乡村秩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只有深入对分化的农民进行研究,理解不同阶层农民的政治、社会、文化态度,理解中央政策对不同阶层的不同影响,才能真正出台好的农村政策,而不至于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3.
农民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增加农民收入重在增加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大力发展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搞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加快城市化步伐和乡镇企业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离乡离土,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规模,减轻农民负担,要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经济机会与农民在经济转型中的收入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机会是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先决条件,与经济自由和制度约束有紧密关系。随着经济转型的逐渐深化,经济自由程度不断增强,制约经济行为人经济机会的制度约束不断发生变迁,经济机会基本格局也会发生变化。中国农民的收入增长与其自身经济机会扩展存在正向关系,只有给予农民参与经济活动的平等经济机会,尽快解除扩展农民经济机会的各种制度约束,才能缓解或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逐渐趋向新农村的和谐,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郑立新  罗鹏 《云梦学刊》2020,(1):115-124
农民是农业和农村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因素,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当前农民对乡村振兴关注度和支持度较高,农民的主体作用发挥成为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但现实中,农民主体作用也受到诸如农业综合效益较低、农民自身思想文化和能力素质不高、管理机制滞后及基础条件薄弱等多方面的因素制约,需要党委、政府综合施策,采取完善乡村治理、健全政策扶持、建立引导机制、补齐短板缺陷、加强培育培训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尊重、引导、激励和支持农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发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征地面积逐步扩大,被征地农民脱离土地的特殊身份以及历经转变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地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随着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入,农民失地后的生存情况和对政府政策的满意程度都需要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并从中找到存在的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突破口,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主要受制于广大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缓慢、非产业化经营等因素。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发展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是深化农村经济改革,不断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每一个公民都有自由选择职业和提高劳动能力的权利.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选择职业的权利,但由于制度惯性和路径依赖,农民工在城市就业中还存在着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职业机会获得是农民工进入城市的第一步,能力提高是农民工继续城市生活的关键环节,劳动工作关系和谐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根本保证.农民工的职业融入不仅需要政府提供充分的制度供给和财政投入,加强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还需要企业改善管理制度,关注职工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和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实现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农民工从机会获得走向能力提高,最终实现城市职业关系融洽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大量的耕地被占用,随之产生了大量"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分"的"三无"农民。历来以种地为生的农民现在一旦失去被他们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社会保障怎样?他们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必须正确、积极地引导他们转变观念,实现再就业,让他们安居乐业,从而真正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近30年的农村改革,使得我国“三农”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巨大成就举世瞩目。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中心,是重中之重。湖南省农村30年改革发展给我们留下的启示就是:农民增收是农村改革发展的主线。论文从总量、结构、阶段性、差异性和政策效果等角度回顾和分析了30年来湖南农民收入的演变和现状,得出转折点上湖南农民增收不容乐观,因为:中国经济大背景下农民增收难,粮食大省农民增产不增收,务工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不大,农业基础薄弱,贫困面还很大。因此,需要促进农民增收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统筹城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市民化;深化农村市场改革,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建立财政支持“三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