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代以来.孙中山的医学观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以民国中医医政构建的视角,对孙中山的医学观、卫生管理实践进行了历史考察,从而揭示了孙中山对民国中医医政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试论民初孙中山在北京的政治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2年8月孙中山第二次到北京,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下与袁世凯的会谈,不能不说是大胆的策略应用;孙中山主持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国民党的成立作为历史演进的一个过程来看,有其积极意义;孙中山在民国建立伊始就提出要变农业的中国为工业的中国的目标,提出从修筑铁路入手以发展经济,还提出“开放主义”,引进外资,表现了一个革命家的远见卓识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的思想对民国初期的孙中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一,在政治上,张之洞提倡“将海南建省”,这促使孙中山主张“将海南建省”;张之洞提倡为官执政需直言进谏和有风骨,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鼓励革命者和国家工作人员要有勇气,要为国民尽忠竭力。其二,在经济上,张之洞主张自行设厂以“固国本”,孙中山继承和发展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他认为在维护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落后中国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包括借外债和允许外国来华投资)以振兴中国实业。其三,在军事上,张之洞极为重视军工制造,兴办了湖北枪炮厂,孙中山继承了张之洞的此思想,主张将此厂恢复和扩大。其四,在文化教育上,张之洞重视新式学堂,在湖北兴建多所新式学堂以“教育人材”,最终“造成楚材,颠覆满祚”,这促使孙中山主张要多兴建新式学堂以培育更多近代人才从而有利于治国经邦。总之,张之洞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国初期的孙中山,而且这些影响在当时基本上是积极和具有进步意义的。不过,孙中山在受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但这是次要的,瑕不掩瑜。研究张之洞的思想对孙中山的影响,既反映了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又从一个侧面揭示出孙中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形成有三个阶段。辛亥革命以前,主要表现的是教育改良思想,积极推行学校教育,提出只有通过“兴学养才”,将西方先进文明吸纳、融变为中华民族的新文明,才能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辛亥革命期间,倡导教育为革命服务的宗旨,认为“教育是宣传”,要通过教育宣传革命、培养革命人才,主张以革命的手段,在彻底破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发展国民教育;建立民国以后,提出了一系列对教育的建设构想,重用蔡元培制定民国新学制,进行现代化教育改革。从孙中山教育思想体系来说,这一时期还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全民教育、人才教育、军事教育和科学教育等诸多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家,他把毕生精力都贡献给了中国的民主革命事业。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最重大的胜利,是孙中山的丰功伟绩。但是,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又被帝国主义和中国大地主大买办阶级的联合力量所扼杀。无数革命党人用头颅和热血换来的民国政权,很快又落入帝国主义的新走狗、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手中。尽管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后没有成功,但国家政权还是被北洋军阀所控制,孙中山大半生奋斗的成果——中华民国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块空招牌。辛亥革命失败后,“在孙中山面前就摆着两条道路:或者是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相似文献   

6.
黄健 《今日南国》2008,(13):24-25
上午从酒店出发,参观台北国父(孙中山)纪念馆,茶色瓦片的大屋檐,每面100米长,14个柱子,是蒋介石执政时代建造。旁边是中山公园,为纪念孙中山修建。拾级而上,大厅内有孙中山雕像,五个卫兵行礼步值勤换岗,伴随着音乐,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出大厅。二楼东侧大厅有孙中山图书馆、阅览室,两侧有纪念品商店。一楼东侧是孙中山事迹陈列展览,分为“读书救国,组党建国,革命起义,建立民国,三民主义,民主宪政”六个阶段,体现了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相似文献   

7.
李志刚 《社区》2011,(26):37-37
当下房地产“限购令”。其实从汉朝到民国的中国百姓,对这个“时尚词汇”早已耳熟能详。同是限购,古代和现代,方法、目的和针对的群体,各有不同,特别是对官员更严厉,其“禁购”就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历史上最为完备的考试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尤以文官考试最具特色.戴季陶作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执行和发展了孙中山考试思想,是民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构划者和勉力推行者.戴季陶的考试思想从阐释孙中山的思想出发,具有其独特的见解,比如他冷静分析传统考试遗产,主张"熔中西于一炉",结合现实需要创新考试制度;主张考试权独立,强调五权政治的"连锁关系";强调考试与教育的结合,将教育与仕进之途相联系等.其考试思想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实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松毓投身于资产阶级革命,联合创建了吉林自治会,创办《公民日报》,组织爱国绅商和青年学生开展反帝、民主运动,响应武昌起义,首倡吉林独立,出资支援北伐。松毓努力兴办工商实业与教育,创办《民国新闻》报、《新吉林报》,与友人共创吉林毓文中学。孙中山先生称松毓为“率一族人参加民族革命于旗下的满族豪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孙中山行政组织管理思想形成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从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制的现代政府、政府官员是人民的公仆、五权宪法、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孙中山行政组织管理的特点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孙中山出生于农民家庭。他于一八七九年十四岁时到檀香山,依靠他的大哥孙眉(字德彰)就读于意奥兰尼学校。孙眉于一八七一年到檀香山做雇工,后经营畜牧业发家,成为华侨资本家,所以孙中山本人也可以说是侨眷。孙中山于一八八三年入香港拔萃书院读书;一八八四年转学香港皇仁书院;一八八六年春入广州博济医学院附设的南华书院;一八八七年一月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长期受欧美的资产阶级教育,深受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特别接受了美国林肯“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的思想,以后遂发展成为他企图创立民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2.
陈远 《百姓生活》2011,(10):58-58
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太后病逝于长春宫,她是末代皇帝溥仪名义上的母亲。时任民国总统的袁世凯随即下令全国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员穿孝27日。  相似文献   

13.
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斗争中,会党是一支冲锋陷阵、浴血沙场的重要力量。孙中山投身革命之初,寻求到的第一个支持者即是会党。尽管会党落后、散漫的特性在辛亥革命的历次斗争中或多或少地衍化出消极作用,但史学界在论及其中有些人物对革命的作用时,仍有称之为“开国功臣”、“革命元勋。潭人风在评述会党在反清斗争中的作用时,也称会党无役不与,认为其中某些人物“在民国实不得  相似文献   

14.
民国诗人、官员邓缵先在戍边18年中留下众多优秀诗文,诗文中的民国时期新疆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都体现出一代爱国文人对于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维护祖国统一的大一统观念。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其三民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民主共和的政体、主权在民的保障、人人共守的法治、分权制衡的制度。其思想理论内涵丰富,系统完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卓越的独创性。而且于民国伊始,孙中山即进行了民主立宪,保障民权等伟大宪政实践。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孙中山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认为,要在中国达到民主共和国的直接民权的境界,必须依次经过军政(以积极武力扫除一切障碍而奠定民国基础)、训政(以文明法理督率国民建设地方自治)、宪政(国民选举代表,创制宪政)三个时期。建国三时期思想是孙中山在中国确立和建设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革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孙中山先生经济建设思想较系统的考察研究,论述孙中山关于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系列理论主张,诸如发展实业、兴修交通,推广教育、振兴科技,提倡开放、引进外资外才等理论,探讨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的形式和发展的脉络轨迹。  相似文献   

18.
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他一扫封建专制下用人唯亲的陋习,坚持“唯才能是称”,否决了一些革命党人推荐其长兄孙眉出任广东都督的提案,引起孙眉的满腔怨愤。经过胞弟多次温言劝慰,孙眉才渐明大义,兄弟两人和好如初,手足之情更加亲密,共同致力于巩固民国大业,成为民国史上一段佳话。 孙眉(1854-1915),字德彰,号寿屏。比孙中山年长12岁。他17岁时随舅父出国到檀香山谋生,先在农牧场做工,后在茂宜岛垦荒,兼营畜牧、酿酒、伐木等业,积资日富,成为当地实力很强的华侨资本家,被称为“茂宜王”。孙中山少年  相似文献   

19.
“民国奇才”于右任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 ,他一生致力于民主主义革命的宣传和斗争活动 ,其间十分关注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提出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 ,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 ,形成了他以爱国主义为教育事业的主线、通过报纸进行社会教育、以诗歌为教育媒体实施诗教等一系列特征。这些都体现了于右任不仅是一位革命家、宣传家和书法家 ,而且还是一位教育家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明清时期,民国时期绅士已由一个封建特权阶层演变为一个具有特定身份属性的社会和职业群体,其地位和作用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学术界对于民国绅士涵义的理解颇多争议,或统称为地方精英,或将其等同于地方豪强、地主,还有人统以"劣绅"目之。这些说法或过于笼统,或失之准确,难以准确概括民国绅士的内涵及特性。民国绅士是指在民国地方社会因拥有一定的旧式功名、新式学校教育背景或具有为官(或其他公职)经历而具有某种政治、经济、知识或文化优势并在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不同于官员也有异于民的地方精英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