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一定条件下主观能动性能否起决定性的反作用问题,不仅是学术问题,而且也是实践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避而不答或采取模棱两可的回答,都是不可以的。为了阐明我的观点,这里首先确定“一定条件”和“决定”一词的含义。斯大林说:“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30页)实际上地点和时间也是条件。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总是要遇到各种各样的条件。在不同条件下,矛盾双方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说,“一定条件”就是指的具体的、现实的条  相似文献   

2.
齐、刘二同志在《哲学研究》一九八○年第五期和第九期分别发表“一评”和“再评”“物质和精神相互起决定作用说”以及在《国内哲学动态》一九八○年第七期上发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起决定作用’说背离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等文中论证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觉得很受启发。但是,刘齐二同志却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对生产力也起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成是“新的观点”,并歪曲为“相互起决定作用”的观点。我们认为,这是值得进一步商榷的。首先,我们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反过来也决定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在如何理解本原和派生物的关系问题上,流行着一种传统观点:在承认一般地是本原的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同时,又必须承认在一定条件下派生的第二性的东西可以转过来起决定作用(以下简称为“两个决定作用”)。并断言:这个哲学命题的“基本思想是严密的、科学的”,“在理论和实践上是确凿无误”的,是“一新耳目”的“辩证唯物论的一条重要原理”。这究竟是不是一个科学的哲学命题?我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也起着重大的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对这个基本观点,在总的方面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具体理解和运用却大相径庭。“四人帮”横行时,他们的理论家鼓吹“上层建筑决定论”,无限夸大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根本否定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粉碎“四人帮”后,进行拨乱反正,有的人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只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不讲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以致  相似文献   

5.
政治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对经济起决定作用,这一问题近年来在理论界引起了比较热烈的讨论。最近从《社会科学研究》上读了赵国良同志《论政治在一定条件下的决定作用》一文,赵文是坚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观点的,提出了一些很好的见解。但是在论证政治究竟能否起决定作用的问题上,我认为仍未触及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所在。这一点也是过去已发表的有关文章所存在的一个带共同性的缺陷。从不同观点的争论双方说,基本上都同意经济是本原因素,政治是派生因素,都承认经济起着归根到底的决定作用。而分歧在于,一方只一味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另一方则极力论证政治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起决定作用。但是双方在争论中都没有认真地深入探讨这里所涉及的两种不同的决定作用,究竟具有如何不同的规定性。我认为,在经济同政治的相互作用关系的问题上,究竟应当怎样认识才符合历史唯物论,并不在于简单地承认一种决定作用或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财政补贴的现状不容乐观从功能上讲,财政补贴是一种可被用于体现一定时期内政府经济政策倾斜度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补贴主体(指政府)通过对补贴客体(可以是行业、企业、居民、商品等等)给予相应的价值补偿,以促进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协调;从效应上讲,财政补贴是一种“双重性”的经济杠杆,它既可以产生正调节,对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可以  相似文献   

7.
意识能不能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长期以来,哲学界意见分歧,不能统一,一个重要原因是讨论双方各自的出发点不同。持否定观点的同志从本体论出发,紧紧扣住哲学基本问题,因此坚决不同意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物质的观点;持肯定观点的同志从物质和意识的相互作用出发,特别是抓住了意识对于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坚持认为意识在一定条件下决定作用是客观上存在的,在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我们建议,既然双方对哲学基本问题范围内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都没有异议,那就不要再抓住意识能不能决定物质来讨论,同时也不要在概念(“决定”)上转圈,而回到这个问题的实质上来。我们以为,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估计意识(精神)因素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作用问题。这样,问题的提法就应该是:能不能说意识(精神)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新宇 《江淮论坛》2014,(5):127-131
媒体对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司法案件进行报道,既可以满足一般公民的知情权,也可以起到舆论监督司法的作用。“舆论审判”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正审判。法律需要对言论自由与公正审判进行平衡。鉴于我国特殊的司法体制和司法环境,同时伴随着博客、微博等自媒体的不断发展,通过对舆论进行限制的方式来保护公民公正审判权的难度大幅提升。可以通过对特殊主体限制与保证审判独立的方式来对“舆论审判”进行因应。  相似文献   

9.
侯晓菊 《阴山学刊》2002,15(2):54-56
古代汉语的“……之于……”式不仅可以用在主语后 ,也可以用在宾语后。“于”字介词结构是修饰、限制谓语动词的状语成分 ;“之”字并没有实际的语法意义 ,也没有起改变句子结构的作用 ,它仅仅是使“于”字介词结构在语义上的作用加强 ,也使谓语动词所涉及的对象更加明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哲学界围绕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精神能否起决定地反作用展开热烈讨论。有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二性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能把有条件的变成无条件的东西。(《人民日报》80年10月19日)他们提问道:如果精神也可以决定物质,那么,当着在一定条件下第二性的东西对第一性的东西起决定作用的时候这两个决定又是谁决定谁呢?(《学术月刊》81年第3期)这种观点承认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甚至巨大作用,但否定精神在一定条件下能对物质起决定性反作用。他们认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唯心主义和二元论。  相似文献   

11.
<正>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可究竟怎样理解这种具体性呢?在我国哲学教科书中有一种说法:具体真理是对一定条件下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的,是在一定实践水平上对客观事物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是具体的。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我认为具体真理不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也不是一般的“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是对一定条件下的某一具体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理论上深刻而“完整”的正确反映。它的具体性主要体现在它反映客观事物的“完整性”、“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李善明 《天府新论》2003,1(2):51-55
主要揭示以下说法的虚伪和荒谬性 ;( 1 )“马克思没有讲过物化劳动不创造价值 ,只转移价值” ;( 2 )马克思“没有根本区别”或“同等看待”物化劳动与活劳动在创造价值问题上的作用 ;( 3 )理论经济学界“扭曲”了马克思的观点 ,铸成了历史性的重大错误  相似文献   

13.
一、法律效力的涵义 在传统的法学基础理论中,往往将法律效力这一概念定义为“法的效力范围,即法律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发生效力。”这一定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近年来,理论界开始重新探讨这一法学基本概念,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同时赋予这一概念以新的内涵,使其更加完善。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全新概念,人们对法律效力的认识还没有形成新的共识。 人们对法律效力提出的新观点主要有:(1)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2)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力和强制力。(3)法律效力是法律及其部分派生文件、文书所具有的作用力。(4)法律效力是指合法行为发生法律上效果的保证力。上述观点,从不同角度对法律效力作了不同阐述,对人们深入探讨法律效力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慎刑"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刑”作为中国传统法律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因素,是中华法系的核心内容。在传统观点中,“慎刑”一直被认为是“宽刑”、“轻刑”或“恤刑”、“仁刑”。通过对"慎"的词义及法律实践、影响因子进行考察,可以认为“慎刑”的含义不仅应包括传统观点中的“轻刑”、“宽刑”,也应包括合理的重刑。  相似文献   

15.
<正> 《东岳论丛》第三期上发表了张凌云同志写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文章对于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他的解释仍然感到不甚准确。这里想发表点不同的浅见,以求教于张凌云同志和其他的同志们。我们要讨论清楚什么是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首先必须弄清意识能否对物质起决定作用,如果能起决定作用,那么,只有在什么样的情况或条件下,才能起决定作用。“能否起决定作用”与“在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是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 会议通过的。该法共54条,自1992年10月1日起施行。国家法律是面向全国的,由于我国是 由56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幅员辽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 衡,情况各异,有些问题不能搞“一刀切”,所以在某些条文的规定上写得比较原则,例如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10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应当有适当数量的妇女 代表”,这个“适当数量”,法律并没有具体规定。又如第29条规定:“在婚姻家庭共有财产关系 中,不得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权益”,哪些属于“共有财产”,法律也没有进一步明确。因而, 在实施国家法律的过程中,必须有从属性、配套性的规范性文件作补充性的规定,才便于贯 彻执行。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3条就具体授权“省、自治区、直 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对此,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于1995 年1月21日,在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上,通过了《贵州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 女权益保障法〉办法》,该实施办法共38条,是国家《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从属性、配套性的 地方性法规。该法规在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原则精神的前提下,主要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传统观点认为,按有无法律上的规定推定可以分为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 实际上,事实推定作为一种事实认定的方法,同法律推定作为一种推定有着一些深层次的不 同,并非只是有无法律规定的问题。为此建议用大陆法系上的“表见证明”的概念来取 代“事实推定”,并认为表见证明已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推定,只是证明方法的一种。还初步 就表见证明的前提、依据以及对其的限制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所谓“讲政治”,就是要不断增强、提高政治意识。从哲学角度考察增强政治意识的必要性、过程性以及具体途径,极有益于深化对讲政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贯彻落实讲政治的要求。政治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能否自觉地培养并不断增强积极、正确的政治意识,对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政治意识是对政治现实的观念化和理论化的反映。所谓政治现实,就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一下,由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社会不同阶级、阶层、集团之间经济与政治的合作与斗争,以及一系列既定政治观点…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没有这种观察社会现象的历史观点,历史科学就会无法存在和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的观点才能使历史科学不致变成偶然现象的糊涂账,不致变成一堆荒谬绝伦的错误。”我们对一九一九年“五四”前后胡适的思想,也应持这种态度。一方面要把他的思想放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来分析,看他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反对旧教条,提倡科学和民主的新文化运动中起了什么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指出他的反动性,这就是在“五四”运动以后,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用资产阶级的实用主义来阻碍和对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反对中国问题的“根本解决”。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既为各国国际私法所普遍接受,又都对它做了某种限制。适当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符合合同关系的本质和特点,也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合同当事人同国家、社会和大众的利益,保障当事人双方权益平等。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本身应有的内容。但这种限制也应以合理为限,“强制性规则”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应受到特殊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