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养儿防老”,这条千百年留下的古训,却悄悄地被上海人改变了。在最近的一项关于养老方式的意愿调查中,中年人的选择比例最高的是,“在家由配偶照顾”。抽样调查中,在回答“选择什么养老方式”的问题时, “在家由配偶照顾”占43%,“进护理院或到养老院”的占19.67%,而“在家由子女照顾”仅占15.29%,其中,依靠子女的比例是随着文化程度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而下降的。上海是一个率先进入老龄化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有230万,约占总人口的17.4%,估计到2030年,老年人数将达到483万,平均每三人中就有一个“银发人”。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老一辈农民储蓄养老意识异常薄弱中国农民向来主张“养儿防老”,储蓄养老的意识十分薄弱,这一点从一些调查数据中能清楚地反映出来。1987年夏天,我们在浙江农村所调查的1498位60岁以上老人,以储蓄贷款为主要收入者一个也没有。以储蓄贷款为次要收入者3人,占被调查者的0.2%,99.8%的人无此项收入。1987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抽样调查的资料也表明,在被调查的18936位农村老人中:以储蓄贷款为主要收入者31人,占0.16%;以储蓄贷款为次要收入者685人,占3.62%;无此项收入者18220人,占96.22%。①以上数据表明,农村老人在他们的青壮年时期,除个别人外,基本上没有积钱防老的意识和行为,这一  相似文献   

3.
老人问题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使人们感到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越来越迫切了。建国三十多年来,60岁以上的老人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了。目前,全国老人已占总人口的8%,预测到2000年将达11%,有1.3亿人;上海老人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1%,市区已占13%,估计到2000年上海全市老人将超过18%,市区将超过20%,而在解放初期上海老人只占全市总人口的5%(当时辖区相当于现在的市区)。上海地区的退休职工,目前已超过120万,和在职职工约为一与四之比,全国这方面的比例是一比十。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老人比重占到20%左右,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就会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4.
有关部门在对部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现在企业工厂和书记关系融洽,你认为主要因素是什么?”这一问题,回答是“两人的感情因素”的占19%;认为“他们各自觉悟很高”的占49%,认为“推行厂长负责制,有条例保证”的占32%,认为上述三个因素兼而有之的占3%。可见,目前企业党政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处在靠感情、觉悟等因素维持“哥俩好”的状态。企业厂长和书记感情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几年来总是鼓励高中毕业生多报考师范院校,今年某些地区还采取了报考师范院校(大学)的先考、优先录取的办法。但是,还是有许多高中毕业生在师范院校门前徘徊,这是为什么?最近,我们对合肥市参加高考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他们报考师范院校的主要理由是:认为教师职业崇高、受人尊重的占24%;认为四化需要人才,教育急需教师的占40%;认为教师的待遇正在逐年提高的占4%;认为报考师范院校把握大一些的占7%;其它占25%。那些明确表示不去报考师范院校的学生,同样有自己的理由,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教师职业的态度,也可以反映出当前教育战线的一些实际问题。在他们提出的各种理由中,认为本人对当教师没有兴趣的占66%;认为社会上许多人看不起教师的占13%;认为当教师住房  相似文献   

6.
肖东 《今日辽宁》2001,(6):43-45
150多位老人,平均年龄73 6岁,90岁以上的占8%,80岁以上的占70%.他们大多是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三无老人,其中还有许多人生活不能自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却能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本溪市养老院安享幸福的晚年.这奥秘是什么?老人们都说,因为他们有个好院长--郭海庭.  相似文献   

7.
杜林 《社会福利》2005,(2):20-21
我国目前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超过了7%这个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线,这意味着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尤其是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老龄化趋势更是十分明显。如何在提高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营造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成为了许多城市社区建设的一项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由于生理的自然衰老及社会变迁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分配关系的重新调整等原因,不但使老年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受到限制,而且他们的利益和需求也比较容易受到忽视。可以认为,老年人是社会弱势群体中最容易受到侵害的对象。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7%,可以说已经跨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门槛。随着一个“老人潮”社会的出现,正在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及随社会者龄化而伴生的一些问题,正日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其中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便是虐待老人问题。1996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全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使老年人的境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不少农村通过签订家庭养者协议书,保障老有所养;一些城市通过发展养老保障事业,解除了老年人的生活忧患;不少被侵权的老人,走上法庭,讨回了公道。然而,维权护老,仍任重道远,老年人这一弱势群体受虐待的问题仍需要引起全社会的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9.
上高县有农村社会敬老院39所,实现乡乡镇镇都有敬老院。近几年来,他们坚持“院务管理上水平,院办经济争效益,院内环境创优美,院民生活奔小康”的治院方针,取得可喜成绩。现在,收养五保对象964人,入院人数占全县五保对象的61.4%,剩下的38.6%五保对象也以各种形式得到了妥善供养。1995年全县五保老人实际生活标准达1260元,高于当地村民的生活水平。上高作为一个农业县,经济并不发达,而五保对象的生活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其奥妙在哪里?在调查  相似文献   

10.
澳大利亚的老年人在生活能够自理期间,大多数人不与子女同居,而是居住在公寓,由女儿前往照料。他们用“远来亲”这句话来表现这种关系。澳大利亚有一所专为老年人治病的国立医院,为了减轻照顾老人的负担,也为了使老人尽早回到自己的家里,实施医院和家庭两周轮换制度。这样,大约经过一年左右,老人就可以康复到能在家里生活的水平。那些无法康复的老人,由该医院附属的特护养老院收留。“老年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思想是最近几年才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有家杂志,曾以“我们拥有多少财富才能消除对城市的恐惧”为题,邀请各方人士座谈。用“恐惧”来描摹当今的城市生活,不失为一种角度,实际上映照出的就是城市人的生存发展能力。所谓“恐惧”,实际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担忧,一种生存焦虑,这种焦虑越普遍,这个城市爆发的活力就越大。城市生活,“焦虑”底下是一个竞争的问题,是一个财力的问题,在竞争中处于什么位置,有竞争,就有风险,每个城市中生活的人都处于这种时刻的风险之中。对于城市中的一切人来讲,风险是一种常态,对于富裕者,尽管他们腰包鼓实,但并不因此高枕无忧了,…  相似文献   

12.
《社会福利》2004,(11):58-58
日前,青岛市推行“无墙式”养老办法,采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和推广农村养老保险两种措施,力争让全市每位无经济来源的老人,都能享受到实惠、所谓“无墙式”养老就是让全市的老人在晚年生活中,能够享受到有稳定经济来源的家庭养老,逐步在全市形成以居家养老为主体、  相似文献   

13.
城乡结合部的怪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的现代城市发展趋势相比较,我国的城乡结合部——郊区的发展又是另具一番特色。西方发达国家是富裕阶层由城市向市郊迁移,市中心留下的居民多效是穷人、黑人、老人与未婚的人。而我国由于还处于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第一次城市转变”过程中,因而城郊的发展一方面受城市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开始出现一些“准城市化”现象;另一方面又受我国户籍管理制度的约束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仍然保留着与城市文化迥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在打击“六害”斗争中,一种为嫖娼卖淫活动穿针引线、铺路搭桥的人日益引起人们的意,人们把他们称为“皮条客”,对此违法犯罪行为叫“拉皮条”。根据在西安市收容管教所对174份问卷的统计,在129名女收容人员中,第一次卖淫经过皮条客介绍的17人,占13.18%;在45名男收容人员中,第一次嫖宿有人介绍的12人,占26.67%。而在55例嫖娼卖淫案件中,有“皮条客”参于就有15件,占  相似文献   

15.
丁惠荣 《社会福利》2002,(10):46-48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的城市,截至200年底,全市有60岁以上的老人246.61万,占总人口的18.58%,其中,80及80岁以上的老人32.g1万,占总人口的 2.48%,需要日常照料的老人达 18.47万,占老年人口的 7.5%。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意味着为老服务的庞大需求。特别是随着上海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上海老年人群的养老理念和模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国际“21世纪养老新概念”逐渐被众多的  相似文献   

16.
一项民意调查,约占60%的英国人认为自己属“劳动阶层”,然而其中有不少被社会学家划归为中产阶级甚至上层阶级的富人。牛津大学社会学系霍赛教授对此评论说:追溯至本世纪初,只有那些体力劳动者(约占总人口的80%)才被称为“劳动阶层”。按此标准,“劳动阶层”在今天的英国人口中至多占40%。越来越多的英国人之所以自我标榜为“劳动阶层”,主要倒不是他们对“劳动”的定义起了变化(如把脑力劳动也归划为“劳动”),而是由于“社会观念”出现了微妙变化。随着英国已迈入“后现代”时代,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其中新一代人又占了大多…  相似文献   

17.
闻达 《今日辽宁》2015,(3):92-96
在西方,有一种画家专门为自己生活的城市作画,他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中游走采风,用画笔记录城市的变迁.高楼广厦、街巷里弄是画作的唯一主题,他们的作品既有艺术价值,又留存了城市的历史风貌. 很遗憾,中国少有这样“择一城终老”的画家,若是有,真是一座城市的幸事.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面对着社会生活提出的新问题和西方各种思潮的冲击,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不行了”。在他们看来,出路只能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理论。另有一些人,他们无视现实提出的各种新问题,不允许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观点做任何批评和修改。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而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思想方法上有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我认为有四个方法论上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区别理论与对理论的理解,努力掌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些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不行了”,“过时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身与人们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9.
我国目前中老年人性生活的抑制与自我抑制据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中,有3336万丧偶,还有69.5万人离婚,另有占全部人口总数1.35%的未婚独身老人。这三部分人加起来,共有3508万人,占全国老人总数的45.79%。这就是说,全国有接近一半的60岁以上的老人过着独身生活。在我国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这些独身老人显然基本处于性禁欲状态,而另一半有偶老人,由于这样那样的外在障碍,更由于内在的性观念、性知识等原因,仍保持活跃性生活的很少。不仅如此,即使在60岁以下的中老年人中,也有相当部分的人,出于同样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处于“性抑制”或“自我抑制”的状态。在我们的一项对我国婚姻性生活调查中,发现有45%的48-60岁的已婚男性,37%的45-55  相似文献   

20.
城市社会救济福利工作的对象范围,主要是孤老病残和精神病人。但就具体工作而言,除了盲人、聋哑人外,对孤老、智残和精神病人,历来都强调只限于无依无靠、无家可归、无生活来源的“三无”对象。我们认为,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也不完全符合城市、特别象上海这样大城市的实际情况,因为: 一、当前“三无”对象已经越来越少。上海属于“三无”对象的孤老残幼者和精神病人,基本上都已收养,散居的孤老人员中生活困难的救济户孤老也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二、对妥善安置有家孤老病残和精神病人的问题,社会上呼声越来越高。据近年来调查,市区有退休、退养孤老近七千人,社会残缺人员一万余人(包括体残二千七百余人,智残七千四百余人),社会闲散的精神病人二万八千余人。这些人各有其特殊困难,不少孤老年迈多病,生活自理有困难;相当数量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残缺人员,要求解决生活出路;生活不能自理、家庭无照管条件的残缺人员,包括一些学龄痴呆儿童要求照管等。三、上海市近年来的城市福利工作,实际上已经突破了“三无”对象的界限。在儿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