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张晓鹏同志来信,对本刊去年第7期发表的《“存在”是机械唯物主义哲学的起点》一文,提出不同观点,认为该文仅仅从分析杜林的哲学中得出这一论点是很难经得起推敲的。现将来信摘要如下: 贝克莱的哲学是从“存在就是被感知”出发的;  相似文献   

2.
恩格斯关于生活资料分配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反杜林论》中。他在同杜林作斗争时,以自己的见解去反驳杜林的见解,从而使消极的批判成了积极的批判;论战转变为马克思和恩格斯自己思想的阐述。首先,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为了规定他所设想的经济公社社员工资的高度,所提出的“‘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时指出,按照杜林的办法去做,每个社员每天做六小时工,公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直到现在还只被亚里士多德和黑格尔这两个思想家比较精密地研究过。”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其辩证法中全面论述了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他论证了天体、自然界、人类社会历史和精神领域的运动变化;研究了运动和静止,运动变化同事物、时间、空间的关系;第一次对运动变化作了分类,阐明了运动变化的根源:论证了量变、质变以及二者的联系与区别;研究了质变的方向、质变的形式等等。正如列宁所说,在他那里“到处都显露出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总之,亚里士多德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的思想,他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6页。以下均只注页码)。马克思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一样,是对德国占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黑格尔首先提出了“人化环境”的思想,他说:人只有“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  相似文献   

5.
关于《反杜林论》哲学编的基本线索,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一书中,曾作了明确的论述,他指出:“恩格斯同杜林的全部斗争始终是在彻底贯彻唯物主义这个口号下进行的。恩格斯谴责唯物主义者杜林用空洞的字眼来混淆问题的实  相似文献   

6.
一生的计划     
奥马尔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他头脑里充满了智慧,而且稳健、博学,为人们所敬仰。有一次,一个年轻人问他:“您是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刚一开始您是否就已经制定了一生的计划呢?”奥马尔微笑着说:“到了现在这个年纪,我才知道制定计划是没有用的。”  相似文献   

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出版以后,尤其是1930年以后,他的文风和语言表达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思索重点也有了一定变化。本文认为海德格尔后期的哲学思想(以1930年为界)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剧烈的“转向”,准确地说是对前期思想的拓展与升华,“此在”、“存在”、“存在者”始终是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存在”与“存在者”的差异问题也始终是海德格尔坚持的哲学的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8.
副词“才”的语义发展脉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明莹 《云梦学刊》2007,28(6):130-134
“才(絻)”的副词用法在汉代文献中就已经出现,它的本义通过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机制引中出强调数量少、程度轻,相当于“仅仅”以及强调时间短暂,相当于“刚刚”的意义。六朝以下的文献中,“才(絻)”往往用于前一分句,强调动作事件发生后时间短暂。到了宋代,“才(絻)”又引中出表示假设条件的用法。到了元代,“才(絻)”表示增值强调的用例开始出现,在明清时期这一用法进一步活跃起来,这与副词“才(絻)”的句法位置后移有关。元明时期副词“才”又出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刚才”的特殊用法,一直持续到清末这种特殊用法才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从丙戍(公元1646年,时年二十八岁)始有志于研究《周易》,至于已未(公元1655年)开始写作他的奠定体系的哲学巨著《周易外传》。而在这将近十年的时间内,他曾奔波于民族救亡图存的运动,满腔热血而又屡受挫折,直到南明瓦解,才决定“退伏幽栖”,以“亡国孤臣”之悲愤,在“志无可酬,业无可广”的情况下,倾心于研究《周易》之道。先有《周易稗疏》、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是“大器晚成”的。四十岁以前,他仅仅在醴陵渌江书院任了半年多主讲,在安化陶澍家官当过八年私塾教师;四十一岁至四十八岁之间,他又在湖南、湖北的督抚幕中过了八年幕府生活。在此之后,年近半百了,才开始发迹,迅速跻身于清王朝封疆大吏和“中兴名臣”的行列。在幕府的八年中,左宗棠先后两佐湘幕,其间一佐鄂幕。1852年10月,他应湖南巡抚  相似文献   

11.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现代性所暴露出的弊端,形而上学便开始遭遇困难,以至于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德格尔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他主张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提升至“存在”,从而重建形而上学。很显然,海德格尔的建构是一种“追问根源”的理路。历史地看,这种理路在中国哲学已有悠久传统,而且现代中国哲学家也有不俗的理论建构。总之,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哲学困难”,“追问根源”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其实,不仅是面对现代性问题,面对任何“哲学困难”时,“追问根源”均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二十年前开展的“关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的讨论,被那个“理论权威”用政治批判压了下去。论战一方的代表杨献珍同志始终没有机会就这个问题公开发表过看法,他在文化大革命中进一步遭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与外界隔绝了十多年。在今年六月号的《学术月刊》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杨献珍同志的一篇文章:《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杨献珍同志在文章中说,杜林、林彪和“四人帮”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都借助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一命题,我们很同意这一看法。杨献珍同志又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这个命题不可能有唯物主义的理解,更不可能有既是唯物主义又是辩证法的理解,肯定地认为“思维和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物质不灭”说是哲学史上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准,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其有着各种各样的见解。王夫之的“物质不灭”思想,较之前人有很大的突破,具有独特的见解和论述。 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主要表现在:他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学者彼得·F·杜拉克在他的名著《有效的管理者》中断言:“有效的管理者不是从他们的任务开始,而是从掌握时间开始。他们并不以计划为起点,认清楚他们的时间花用在什么地方才是起点。”这说明,稍纵即逝的时间,是任何成功和胜利的最稀有的资源。怎样科学地安排和使用时间?这不仅是管理者关心的命题,而且对每一个有生命的人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塑就周恩来人格的主体精神同任何伟大人物一样,周恩来的人格精神也有一个成长的过程。1957年,他在讲述自己成长经历时说:“人总是由落后到进步的。我在年轻的时候,后面拖了一根长辫子,脑子里全盘封建;那时还没有资产阶级东西,后来到了南开中学读书,才加进了资产阶级东西,后来由于‘五四’运动的影响,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追求马列主义,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才改造过来。””无疑,周恩来自幼接受过中国传统道德的熏陶。而在五四时期,他接受了西方民主主义的教育和影响,开始与封建的旧道德、旧伦常决裂。他提出,两…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既是事物存在、运动、变化的辉煌阶段和必然结果,又是辩证法研究的重要范畴和根本目标,因此,哲学绝不可回避对“发展”的定性研究。人对事物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在永恒的运动中必然发生变化这几个层次,就不但不能准确全面地描述物质运动的实际过程,而且遗漏了一个比存在、运动、变化更带根本性的阶段。毋庸讳言,作为终极关怀的哲学对“发展”的研究是十分不够的。比如,尽管几乎所有哲学教科书也承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对矛盾性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117-122
人的存在方式是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统一,当代社会由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的存在呈现这样的变化:物化分化了人和物,只有以人的目的来衡量人,才能重建人与物的统一;人的基本行为原则,使人的存在具有一定的确定性,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化使人的存在状态呈现不确定性;人们的生活具两个向度:现实性和可能性,只有包含可能性的现实性才是有未来的现实性;虚拟世界占据了人的时间,但只有和现实世界相连才能被人拥有;当代社会,固定的“家”放不下变动的心,无论回家还是离家,人都在寻找心安之处。  相似文献   

18.
<正> 只有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才产生出所谓的文化比较“中西”、“体用”观.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它拥有占正统地位的文化,同时又缺乏与外界交流,处于独尊而又封闭的境状,自然也就难成“危机”意识.只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鸦片战争后,这一原本自我封闭的中国文化,由于受到来自欧美的外国文化(习称“西方文化”)冲击,才有了一些明显的变化,近代中国也才真正开始了中外文化的接触:碰撞、冲击、交融、吸收、发展.于是也才有了中国人对中外文化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一、精神生活研究的意义人在意识到他的存在时,他早已经存在了,在他还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存在时,他就已经想到要怎样存在:他努力至少在感觉上要较好地存在下去。这种他自己感到有意义的、一定时间内的存在就是生活。生活自从他有意识的时候起就开始了。虽然我们常把“生活”一词也赋予一些动物,但这不过是从感情上把动物拟人化,严格说来只有人才在生活,动物则是生存。现在我们在谈论  相似文献   

20.
关于经济危机问题,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可能出现经济危机的问题,论者出现不同看法。我发现其癥结所在是对马列主义的经济危机理论,理解上有差异。本文试就此问题作些探讨: 经济危机是一个经济范畴。马克思说:“经济范畴只是这些现实关系的抽象,它们仅仅在这些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①。一定的经济范畴,只有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存在的时候才是真实的。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