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减刑作为在刑罚执行中一种有条件的减轻罪犯刑罚的制度,充分体现了我国刑法中惩罚与教育、改造相结合的刑事政策,在加速罪犯改造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减刑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弊端,会使一些主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的罪犯通过伪装的良好表现获得减刑,提前重获自由,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定因素,使得减刑在鼓励罪犯改造的功能方面将大打折扣。文章试图通过论述修改现行刑法有关减刑适用对象来克服减刑的弊端。  相似文献   

2.
减刑作为刑罚执行制度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监狱法》中都有明确规定 ,特别是在《监狱法》中已将减刑条件具体化 ,这对于正在服刑的罪犯积极认真悔罪 ,争取早日成为守法公民 ,具有很大促进作用。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 ,减刑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本文试从减刑制度的历史沿革、困境、理论与实践加以探讨 ,以求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减刑制度。一 减刑制度的历史沿革我国的减刑制度发轫于革命根据地时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 ,我党就曾对罪犯采用过减刑。例如 :在八年抗战中 ,针对当时的历史情况 ,晋察冀边区边委会就有“对确有悔改表现…  相似文献   

3.
我国减刑假释制度发端于清末,后在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时期虽然在立法上予以了明文规定,但并未付诸实施,因此是形式化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减刑假释规范制度在逐步完备的同时,也对罪犯进行了实质化改造,积累了许多有益经验.新中国成立后,减刑假释经历了确立期、定型期和快速发展期三个主要阶段.总体而言,我国减刑假释制度存在着系统法律规范体系缺乏、程序制度失范等诟病.  相似文献   

4.
减刑作为一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减刑制度也慢慢出现了一些问题,文章分析了我国减刑制度的缺陷并就完善减刑制度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暂予监外执行作为一种行刑方式的变更制度,体现了我国惩罚罪犯与改造罪犯相结合和人道主义的刑事政策。虽然在总结司法实践和立法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完善,但是,在程序、监管职责、监管措施、收监执行的情形等方面还存在不明确和疏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6.
梳理建国以来刑罚执行制度研究概况及发展脉络,并对刑罚执行制度的研究现状,即减刑制度和假释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引起关注的热点问题及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得失进行比较客观的整体评论,可以总结出刑罚执行制度研究的整体成就和不足。  相似文献   

7.
《刑事执行法》立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执行法与刑法、刑事诉讼法同为刑事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各具功能,鼎足而立,又密不可分。我国现行立法中关于刑事执行的规定分散而且粗略,必须单独立法才能解决统一、完善行刑制度和体现现代行刑思想两大问题。在刑事执行法制定颁布之前,应对现行的减刑、假释制度修改调整,并对非监禁刑的执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减刑的正当根据及我国减刑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刑就狭义而言 ,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受刑人 ,在刑罚执行期间 ,依法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它是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行刑制度 ,在我国行刑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不仅激励了犯罪者积极改造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监狱内人满为患的现状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由于现行的减刑制度在立法上和实践操作中存在各种问题 ,从而使这一良好的行刑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有进一步改善之必要。笔者认为 ,只有在立法者和行刑者正确认识减刑的根据的基础上 ,立法者和行刑者才能准确把握减刑的对象、幅度、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对于死刑的适用作出了一些新的规定,并首次规定对部分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罪犯的限制减刑制度。对于这些新规定的理解与具体适用,司法实务界以及理论界目前存在着一些分歧,包括对于不适用死刑的条件、限制减刑制度的具体使用等。对于这些规定理解使用上的分歧,要从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解释出发,结合相关的刑法基本理论,坚持刑法的基本原则,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在罪犯再社会化过程中,出监监狱(区)的出现突破了传统的行刑方式,重在为即将出狱的罪犯提供最大的保护,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实现监狱对罪犯的人本化管理。由于此举尚在试行过程中,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对部分犯人的调查和比较国内外矫正管理研究表明,对即将出狱犯人的矫正管理应着重从管理模式的角度加强"管理空间"和"制度机制"的建设,使罪犯在管理过程中得到矫正、调整、恢复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限制减刑作为刑法修正案(八)中的一项全新制度,是我国刑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刑事立法者基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考虑,对刑罚体系中的死刑缓期执行进行修正,加以限制。限制减刑制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刑法制度,不仅体现法制社会中程序正义的现实价值,同时对完善法治国家的建设起到积极作用。文章从限制减刑制度的定义入手,以法律适用的前提、条件及标准来阐述限制减刑制度的理论基础,说明限制减刑制度存在的意义,并对目前限制减刑制度中存在的诸多不合理之处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求更好地发挥限制减刑制度在替代死刑,限制死刑适用方面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的模式选择与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理论和实践表明 ,中国现行的司法执行模式存在着种种不足。中国宜借鉴德、奥等国家的强制执行立法 ,完善行政救济 ,促进行政效率的提高 ,有效地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虽然刑事诉讼法第214条只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可以监外执行,但结合人道主义的立法目的从法律解释的角度分析,对于被判处死缓和无期徒刑的罪犯,无论其是在原判被减刑为有期徒刑后,还是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和无期徒刑服刑期间,都应当作为暂予监外执行的适用对象。  相似文献   

14.
我国假释适用条件严苛,致使实践中假释率极低,很大程度阻碍了假释再社会化功能的发挥。根据刑罚综合刑论指引,在我国现有假释制度基础之上,扩大假释适用范围,降低无再犯罪危险认定,以及区分减刑、假释适用条件,重构适于我国司法实践的“积极假释”与“消极假释”的双轨制假释制度。从而提高假释适用率,创新罪犯出狱模式,有利于实现罪犯再社会化。而所谓积极假释则主要仍是考察罪犯刑罚期间的积极表现;消极假释则是要求罪犯执行一定刑期后强制假释。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减刑由刑罚执行机关提出申请,法院组成合议庭审查决定,这一程序难以保证减刑的公正性。为此,我国学者提出多种改革建议,这些建议角度不同,但是其共同点在于增加减刑程序的对抗性、参与性和公开性。然而,在当前基本的减刑制度下,仅通过程序本身的修改难以解决其中所存在的实质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借鉴法国的信用减刑制度,构建先减后撤的减刑制度。只有在信用减刑制度下,才可能真正通过减刑程序的司法化,实现减刑的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6.
社区矫正作为一项新兴的刑罚执行措施,已成为世界各国刑罚执行的潮流趋势之一,并为我国所引入.其所体现的人道化、社会化、经济化和罪犯回归理论价值,是我国刑罚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由于社区矫正在我国作为一个刚被引进不久的"舶来品",在实践中的发展并不如人意,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体制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缺陷甚至盲点.因此,加强对社区矫正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将有利地推进我国行刑方式的改革和新的刑罚执行制度的建立,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7.
破产法是国家经济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调整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原有破产法律制度在立法上日显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亦引发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立法与司法等多维度出发 ,分析了企业破产案件审理中存在的四个比较突出问题的性质、成因 ,进而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减刑假释程序是由执行机关提出减刑假释意见书,法院组成合议庭作出裁定。现有制度存在很大不合理性,犯罪人作为减刑假释的直接获益人,被排斥在程序之外并不能保障犯罪人的利益,而且会导致假释使用率被执行机关人为降低。减刑假释本质都应采用权利说,二者本质上并无差别,且优劣互补,只是具体执行方式不同,因此减刑假释应当实行申请制,由犯罪人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减刑或者假释并先行提出申请,执行机关提出意见书,法院居中裁定。减刑假释实行申请制有利于司法机关选择真正适合犯罪人的执行措施,提高犯罪人改造的积极性,使得对犯罪人的改造更加有效、更加彻底,同时也保障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9.
日本能源立法执行情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立法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日本已形成较为完善的能源立法体系,并采取了多种措施保障实施,包括建立统一管理体制、注重法规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制度安排内化法律目标、明确经济激励措施等。但也必须看到,日本能源法在某些领域的执行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日本能源立法及其执行的经验,对我国能源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监狱法明确把“惩罚和改造罪犯”写入了文本之中,大部分学者以此为依据认为惩罚和改造罪犯是刑事执行立法的目的。本文认为惩罚和改造只是监狱行刑的功能,行刑功能和目的存在着本质区别,进而对刑事执行立法的目的进行厘定。在刑事执行立法目的的规制下,刑事执行立法应遵循人道主义、协调性和矫正优先三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