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3届老校友、香港会计学专家刘仲谦先生应我校经济系邀请,于今年九月中旬来校讲学。刘仲谦先生是香港会计师协会资深会员,曾任香港华人会计师协会主席,曾多次出席国际会计师会议。这次他就海外税制和有关会计问题举行学术讲座并参加研讨会。他以比较的方法,向经济系师生详细介  相似文献   

2.
2004年10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邀请了冯其庸、李希凡、王蒙等著名红学家来校讲学,举办了“《红楼梦》活动周”。李希凡先生五十年前就曾提出《红楼梦》中有“初步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王蒙先生著名的《红楼启示录》等论著也曾深入探讨《红楼梦》思想艺术的启示意义,而冯其庸先生也很重视对《红楼梦》思想的研究,他的近作《论〈红楼梦〉思想》也已产生强烈反响。共同的兴趣和不尽相同的观点,促使三位名家就如何评价《红楼梦》的思想进行了对话。  相似文献   

3.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审何满子先生应我校中文系先秦文学研究室的邀请,于六月二十三日——六月二十九日来校讲学. 他先后为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和本科学员作了《知识的积累与淘汰》、《怎样撰写学术论文》、《关于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等专题报告.并且与古典文学教研室的教师就当前古  相似文献   

4.
文章梳理吴冠中先生绘画艺术的成就,剖析他理论创新、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文化内涵,尝试分析他运用中西不同手法在绘画中表现的形式美、“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和“风筝不断线”艺术理论的内涵及吴冠中先生绘画中传递给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前些天,我在东京接待了成都艺术城的董事长王强先生,王强先生是一位很有情怀的企业家,他觉得房地产开发公司不应该仅仅只是建造冰冷的房子,还应该赋予业主们一种高尚的情怀,提升社区居民的文化与艺术素养。两年前,王强先生特地邀请我去厦门的国际  相似文献   

6.
北大的美育传统与音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率先施行美育,他认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内容,因此,他非常重视艺术教育,不仅口笔宣传,而且躬身实践,北大早期音乐教育,正是在蔡元培先生亲自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从音乐会到音乐传习所,从同乐会上的演说词到《音乐杂志》的发刊词,这其中既有他的理论思想,又有具体实践,他开创了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确立了中西兼容的音乐教育体制,从宏观上,科学与艺术并重上、美育上来发展音乐,以达到音乐美育的效果,他的美育思想影响了几代人,美育是北大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洛夫先生是台湾创世纪诗社的三大创始人之一,与余光中先生并称台湾诗坛的“双子星座”。他的诗歌融合了中西诗歌的精华,形成了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其作品《长恨歌》体现了这种兼收并蓄的艺术特色。我们可以在其《长恨歌》中发现: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意象系统,超现实主义诗歌表现的潜意识的真实,阿波利奈尔为代表的现代图像诗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等。  相似文献   

8.
《中央党校通讯》讯,9月14日上午,中国老教授协会中央党校工作委员会召开学术座谈会,特邀请日本爱知学院大学教授、文学博士水野明先生来校作《日本侵略中国思想的检证》的发言。水野先生是大学历史学教授,对国际关系史、特别是中日关系史有深入研究,对日本侵略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及中日关系问题有深刻的独到见解,是一位国际知名学者。此次米中国是应山东省社科院邀请参加在威海市举办的“甲午战争一百周年学术讨论会”,归国时途经北京,被邀请来参加座谈会的。  相似文献   

9.
本刊讯应东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心和艺术学院的联合邀请,我国著名画家、艺术史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先生于10月15日晚在九龙湖校区作了主题为《印象派艺术的美感与特质》的学术演讲。在将近两个小时的演讲中,邵大箴先生结合历史上的经典作品给大家介绍了印象派产生以前的时代背景,特别提到如革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等艺术流派的概念和艺术特点。接着他从印象派产生的原因、由此引起的绘画以至美术的一系列革新和印象派在文艺史上的意义、地位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印象派艺术的美感与特质。邵先生的演讲高屋建瓴、见解独到,特…  相似文献   

10.
比较艺术学是比较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复旦大学美学教授伍蠡甫先生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始探索中西比较艺术学并进行了研究与创作的双重实践。他指出西方艺术形式美经历了从理式中心向形式本体的进化过程。而中国艺术特别是绘画中的形式美则崇天人合一。西方形式美从内容与形式的冲突中得到升华,在现代艺术中形式美的独立性尤其突出。而中国艺术美则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得心源"与"外师造化"的艺术实践方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5月上旬,中央民族学院徐宗元教授应我校历史系邀请,来校作三次的专题报告。在《甲骨文中所见的殷历》这一报告中,他认为:殷代的历法和数学、农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论证殷代历法的特点时,他说,殷人历写的顺序是日月年,而与现在的年月日的写法正相反;接着就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入秋以来,我校学术活动频繁.一批在国内外素享盛名的专家、学者,陆续应邀来我校作报告,举办讲座。这些活动听众踊跃,反应热烈,对活跃我校的学术空气,开阔师生的视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十月十四日和二十五日,外语系分别邀请澳大利亚的约翰逊(Tohnson)先生和美国的科居特(Conrtrigbt)女士来校讲学。约翰逊先生讲的题目是《澳大利亚概况》,科居特女士讲的题目是《美国节日的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人梁汉宗先生来校参观访问。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哈德森河谷社区学院副院长Dr·Dominick.M.Eannello和Prot.James Lagatta来校交流教学科研情况。 美国加州斯克托顿市友好访问团一行45人来校参观。 英国Staffordshire Polytechine国际关系与政治学系泰勒教授应邀前来我校向管理系师生作题为《欧洲共同体》的讲座。  相似文献   

14.
人文学院社会学系邀请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社会学教授,加拿大高级政府顾问,北美社会学与人类学学会主席李胜生博士来校为中加社会学高级研修班讲学三周。李教授对交大的学生、学风、校风、校园美景留下了美好印象,当他离开交大校园之际,难抑感慨之情,挥毫写了一首“江城子”,以抒发溢美之情。现刊登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美籍华裔女作家、美国衣阿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主任聂华苓和她的丈夫、诗人保罗·安格尔,应我校中文系的邀请,于五月十八日上午来校讲学。陪同聂华苓女士来校的有:中国作家协会对外联络部主任黎辛,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李准,开封市文联副主任杨明。  相似文献   

16.
宗白华先生 (1897— 1986 )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诗人和学者。从 2 0世纪 2 0年代起 ,他就开始致力于美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 ,尤其对艺术境界的探索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课题。六十多年来 ,他写下了大量相关方面的论文 ,引起了国内外同行们的高度重视。虽然宗先生并“没有写下浩瀚卷轶的美学大著 ,但他在哲学思想、诗意人生、中西美学与艺术的比较意识、审美风格与审美范畴系统诸方面 ,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早在 4 0年代 ,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就说过 ,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1] (p14 )确实 ,《艺境》大体上是按照文章…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的诗作和诗歌理论建设集古今中西之大成,得到了中外有识之士的充分肯定。闻一多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广泛接触外来文化特别是英文诗歌,早期新诗试笔即呈现“中西合璧”的艺术风貌;留学美国使得他更真切、更深入地感知了英美文化、英美诗歌;《死水》对英美诗歌的借鉴更自觉。与此同时,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又鲜明地体现着对于传统诗歌艺术精华和传统诗学理论的撷取与承传。他的诗歌文学活动构筑了一座连接古今中西的“诗桥”。  相似文献   

18.
深谙雕塑艺术的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在他雕塑的林散之像前,久久驻足,说:“吴先生所塑的老人是从五千年文化中走出来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说:“吴先生是天才的雕塑家,他的发自内心的创新力从他的每一件作品中都突显出来。” 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先生看了他的作品后,说:“我邀请你——中国的雕塑家,到巴黎来为我塑像。” 他,就是中国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教授。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吴为山完成了上百尊中外杰出人物雕塑,跨越2500年。有些作品已被欧洲雕塑艺术中心、荷兰国家艺术基金会,以及美国和日本的一些博物馆收藏。其中《荷兰女王像》(青铜)永久地安放在荷兰王国。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应我校艺术传播系的邀请,世界著名美学家和艺术学家斯托洛维奇教授于近日来我校访问讲学。10月26日下午,我校在榴园东大厅举行隆重仪式,聘请斯托洛维奇先生担任我校客座教授。仪式由艺术传播系副系主任王廷信博士主持,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刘波向斯托洛维奇教授颁发了聘书,并为他佩戴了校徽。国际合作处等相关部处领导出席了仪式。斯托洛维奇先生是享誉世界的当代著名美学家和艺术学家,现任爱沙尼亚塔尔图大学哲学系教授。他是前苏联社会派美学的代表人物,积极倡导美学研究中的价值说方法,并且创立了比较完整的价值美学体系。他1952年…  相似文献   

20.
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于成鲲先生撰写的《中西喜剧研究——喜剧性与笑》一书,最近由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喜剧作了系统而又全面的研究。作者将中西传统喜剧观念与中西现代的喜剧观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对喜剧性的语言、性格、表现、矛盾与冲突等诸因素,作了具体的分析和论证,对喜剧性特征与方法、中西艺术史上喜剧等领域进行了新的探索与思考。书末辑录的“笑论精华”、“笑语碎金”把古今中外一些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有关喜剧性与笑的一些精辟言论提供给读者,给人以知识和启示。正如复旦大学教授贾植芳先生在本书序中所说:“它对我国喜剧创作,研究和教学,以及舞台表演艺术,演员的艺术修养等方面,都会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我国喜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也是一种有益的贡献。”复旦大学教授蒋孔阳先生也为这部关于喜剧研究的专题论著作序,说本书:“对于发扬我国民族喜欢笑的喜剧精神,必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