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老年人是改善自身生活质量的主体力量。已有的研究多从老年人被照顾角度着手,鲜有对老年人自身从事公益活动对自身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本文利用2010年开展的“北京市朝阳区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老年人以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形式为他人提供支持与其自身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结果证明。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城市老年人与不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城市老年人相比,前者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后者高。因此,本研究认为应该重视老年人在提高自身生活质量方面的能动性,为老人创造更多发挥潜能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制定养老规划是农村老年人积极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举措。利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2018年数据,文章分析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规划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发现约34.6%的农村老年人实际有养老规划,约13.8%的老年人误判了自身的养老规划状况;现金储蓄是农村老年人的主要规划方式。相比农村居住的非留守老年人,农村留守老年人和进城农村老年人有养老规划的比例更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收入对其是否做养老规划既存在显性影响,也具有通过养老观念的中介作用而表现出的显著的隐含影响。在养老责任观念的中介作用下,认同由政府和社会承担养老责任的养老观念会促使有劳动收入、子女给予经济支持和有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做养老规划的可能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影响北京市女儿养老支持作用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峙 《西北人口》2007,28(1):116-120,124
随着北京市人口的急速老龄化,养老问题对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构成巨大的挑战,提倡和鼓励女儿养老的呼声越来越高。通过北京市老年人调查数据发现,在经济帮助、生活照料、心理慰藉三个方面,女儿都为老年人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宏观角度,社会经济文化是影响女儿养老支持的大背景。微观角度,女儿和老年人自身的特征是影响女儿养老支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1997年对长春市社区老年人问卷调查的资料,分析老年人自身的主观评价指标并测量老年人晚年生活的满意程度,揭示满意程度的性别差异,在相关分析的前提下,利用多元回归进一步分析了影响这一变量的主要因素。从研究结果看,老年人自身的经济状况、健康程度和代际关系影响着老年人对自身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估,其中前两个因素影响显著。这一结果与研究者从子女焦点小组资料呈现的定性研究结果很吻合。在社会经济变迁的情况下,基本收入的保障(离退休金)、良好的代际关系和健康的身体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城市社区老年人精神支持网构成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武汉城区为个案,运用调查数据描述了老年人精神支持网的构成,并分析讨论了老年人自身经济特征对其精神支持网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老年人精神支持网建设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连续性理论解释了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变迁机制,认为囿于家庭禀赋的老年人会调整自身的居住安排,但是这种居住安排的变迁受到老年人行为与观念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基于2014—2018年三期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运用潜在类别模型和二元逻辑斯蒂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家庭禀赋对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支持老年人依据家庭禀赋理性选择居住安排的观点,家庭禀赋减弱会显著促进老年人与子女同住,并且这一结论在改变家庭禀赋临界值后仍然稳健。同时,这种影响的城乡异质性不大,时期效应显示城市空巢化趋势明显,而农村出现一定反弹。研究还验证了行为与观念对居住安排的禀赋限制的异质性影响和中介作用。一方面,在异质性影响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紧密型和依赖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与子女同住概率较高;另一方面,在中介作用下,行为与观念表现为独立型和工具型的老年人,其家庭禀赋减弱后会通过调整家庭社会网络类型,改变居住安排。综上所述,研究认为政府应正视居住安排的空巢化变迁,重点关注观念等软指标对居住安排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马小华 《西北人口》2009,30(5):120-123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相关研究的回顾,以中国转型期为背景,以转型效应对乡村社会家庭造成的冲击为线索.分析了乡村老年人在家庭外部关系网络的流失和家庭内部关系网络出现危机的情形下,老年人自身社会资本功能的发挥与老年人的养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8.
变化中的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迅猛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和“未富先老”的中国国情将养老方式的选择推入了社会焦点问题的漩涡。虽然采取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还是自我养老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但是作为养老对象的老年群体 ,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也具有重要的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拟就老年群体与养老方式选择的关系及意义谈些粗浅的看法。1 现代的老年人不同于传统的老年人经济的发展改变着物质世界 ,也改变着人类的自身。作为社会有机组成部分的老年群体 ,也随着时代的步伐 ,不断表现出新的面貌和新的特征。现代的老年人和传统的老年人的差异 ,大致集中在…  相似文献   

9.
唐丹  张琨  亓心茹 《人口研究》2022,(3):88-101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2018)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倾向值匹配和中介效应检验等方法,讨论是否使用互联网和互联网具体用途对老年人社会网络及孤独感的影响,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老年人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拓展家庭网络和朋友网络,降低孤独感,家庭网络在互联网使用与老年人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人际交往类用途可扩大其社会网络,进而降低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中介作用;互联网信息获取类用途也可以降低其孤独感,但却会导致老年人社会网络的萎缩进而又加重其孤独感,家庭网络在其中起遮掩作用。因此,应鼓励老年人合理使用互联网,积极融入数字化社会,缓解孤独感。  相似文献   

10.
杜鹏  殷波 《人口研究》2004,28(4):37-42
本文利用北京市统计局 1 999年 1 1月进行的北京市老年人抽样调查数据 ,对北京市老年人和中青年人对于老年再婚的态度和看法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5 4 %的老年人赞成再婚 ,2 9%反对 ;68%的中青年人赞成老年人再婚 ,1 5 %的人反对 ,中青年的态度比老年人更为开放。男性老年人赞成老年人再婚的比例高于女性 ,城市老年人比农村老年人更赞成老年人再婚。非常有意思的是 ,现在有老伴的老年人大多赞成老年人再婚 ,而丧偶的老年人最不赞成老年人再婚。中青年人与老年人对于再婚阻力的看法非常一致 ,认为再婚的阻力主要是老年人自身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相似文献   

11.
孙鹃娟  冀云 《人口研究》2017,(6):98-109
文章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通过线性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在代际关系中的"给予"行为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老年人对这些支持行为的认知评价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老年人给予子女经济支持、家务支持对其心理健康有正向作用,但认为子女需求过多对其心理健康有负向作用。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照顾孙子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农村老年人的认知评价会显著调节"向下"经济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向,结果支持认知行为主义的ABC情绪理论。因此,在倡导积极老龄化并发挥老年人在家庭中作用的前提下,缓解城镇老年人照顾孙子女的压力、缓解农村老年人的经济压力分别是保持其良好心理健康状况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谷琳  乔晓春 《人口学刊》2006,9(6):25-29
健康自评是研究对象对自身健康的主观感受,是调查中经常运用的变量。健康自评能够反映健康状态的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此健康自评可以作为评价老年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采用2002年全国老年调查数据,做不同老年人群体的健康自评的差异性分析并进一步探究影响因素。旨在回答我国老年人健康自评的影响因素,对老年人自身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依据。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自评有积极的影响,身体的健康和健康自评有很强的相关性,老年人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对健康自评影响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就业或再就业问题是影响老年人生活以及老龄工作的重要方面。老年人的就业意愿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制定有关老年人就业政策时我们应当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对中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开展研究,首先通过交叉表描述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基本特征,然后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检验各个因素的显著性。通过Logistic回归检验,发现在影响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诸因素中,年龄的高低、健康状况和经济状况的好坏等自身因素对就业意愿的影响是显著的;受教育水平对就业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一)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作用。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则是由老年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所决定的,也即是由老年人的社会经济价值所决定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老年人如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居于支配地位,对社会生产的发展能起到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那么他们就能创造较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因而其本  相似文献   

15.
《人口学刊》2019,(3):63-76
年龄认同是个体对衰老进程的主观体验,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内容。以往关于照料孙子女与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的研究较为少见,并且没有关注子女代际社会支持的作用,关于中国老年人隔代照料与年龄认同的相关研究也极为缺乏。本文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调查追踪数据,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隔代照料与中国老年人年龄认同的相关性,同时利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法考察子女代际社会支持(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和代际情感支持)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即照料孙子女使老年人有更积极的年龄认同;隔代照料与城市老年人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农村老年人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与老年女性年龄认同显著相关,与老年男性年龄认同在统计上不相关,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的影响具有城乡差异性和性别差异性。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工具支持在隔代照料与老年人年龄认同之间发生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研究结果表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及中国家庭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社会和家庭一定要关注老年照料者的健康问题和生活需求,要重视老年人在家庭中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对于照料孙子女的老年人,其成年子女应给予更多的代际支持,提升照料孙子女对老年人健康和幸福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各阶层、各群体的福利状况共同改善的基础之上的,社会应全面关注老年人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完备的老年保障体系。我国的老年保障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保障,精神保障相对缺乏。建立老年精神保障机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它有利于老年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促进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有利于改善老年人社会管理,促进代际和谐与社会稳定;有利于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94~2004年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杜鹏  武超 《人口研究》2006,30(2):20-24
本文利用2004年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对中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又与1994年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进行了对比,分析了10年间的变化。从分析结果看,2004年我国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虽然仍是以家庭成员供养为主,但是比例已经下降,退休金上升到第二位,子女供给下降到第三位。城市老年人中已经有60%以退休金作为主要生活来源,但农村只有6%。与1994年相比,中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已经增强,对家庭成员供养的依赖度下降。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城乡老年人、各省市自治区老年人的主要生活来源构成依然存在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周国伟 《南方人口》2008,23(1):51-58
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数据对60岁以上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评价指标的群体差异作出详细的分析。分析表明中国老年人整体对自身的健康评价状况不容乐观。比较而言,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更倾向于报告较低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城乡差别来看,城市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要高于镇、更高于农村老年人。本次调查的数据表明,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较高,对老年照料的服务需求的挑战更大。  相似文献   

19.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调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前,我国农村的老年人主要存在三大需求,即养老保障需求、医疗保障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其中精神文化需求处于农村老年人生命需求的最高层次。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浙江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自身设计和现实基础等四个方面提出具体对策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0.
老年人口消费水平和消费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构成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具体反映。老年人的消费水平和构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同时也对社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在1987年初对湖北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作了一次抽样综合调查,现仪就其中的生活费用支出水平和构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