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氓》中“复关”一语,旧注或训关隘之关,或训地名,皆以处所为释。又有以为氓之“托号”,亦即借代者。而据旧籍及本诗上下文意,终难成为的诂。是以高亨先生释之为“返回的车”。案前引诸说俱非,今据《周礼·秋官·条粮氏》“誓大夫曰敢不关,鞭五百”并注及《史记》、《汉书》注,此“关”乃“关说”、“头白”、“关由”、“关通”之关,其义略同于“通告”,亦并与今语之“回答”、“回话”、“答复”、“诸义相近①。是本诗之”复关”亦当以此为释。覆按旧籍,此类例证尚多,今特援举以证成其说。  相似文献   

2.
《诗经·卫风·氓》,弃妇之辞也。末章曰: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即上文所言之“及尔偕老”,谓“总角之宴”时新婚夫妇白头相守之约誓也。“二三其德”之夫将此抛却脑后,弃旧迎新,故诗人述旧而为此刺心之论也。“旦旦,”曰”言其恳恻款诚”。准诸上下文义,郑说不误,然旦字向无“恳恻款诚”之义。释文曰:“旦,《说文》作悬。”《说文·心部》曰:“怛,也。从心,旦产。或从心,在旦下。《诗》曰:信誓悬悬。”悬为怛字别体,其义与诗辞之“旦旦”大不相类。今案“旦旦”应读作“沓沓”。上古沓读透母益…  相似文献   

3.
高亨先生《商君书注译·垦令第一》 :“声服无通于百县 ,则民行作不顾 ,休居不听。”亨按 :声服当作声技 ,技服形近而误。声即声乐 ,技即今语所谓“杂技”。说详新笺。笔者按 :“技”、“服”除了皆从“又”外 ,字形并不很相近 ,要误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且即使在《新笺》中 ,高氏也没有提供直接的书证 ,如果严谨一点 ,也只能说“服”疑为“技”之误。其实“服”未必是误字 ,《诗经·小雅·六月》“共武之服” ,《笺》、《尔雅·释诂》并云 :“服 ,事也” ,窃以为“声服”之“服”亦当训为事。又《诗经·大雅·灵台》“瞍奏公” ,《传》 :“…  相似文献   

4.
抒情叙事诗《诗经·卫风·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劳动妇女的爱情悲剧。在论及这一悲剧的直接制造者即那个“二三其德”的负心汉氓,谈到他对女主人公的婚前态度时,目前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说法 “欺骗说” 即认为他对女主人的爱情自始至终使用的是欺骗手段。 这里就作者所见略举几例: 《大学语文讲析》(石声淮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说:“……他换丝不  相似文献   

5.
《后汉书·南蛮传》瓠说,一误将瓠为犬,二误将瓠为“长沙、武陵蛮”之源。此说广为流传,误上加误达1500年。本文认为:瓠本为黄帝后人,归入三苗部落并成为其著名首领;罗泌《路史·论瓠之安》言之成理;与“长沙、武陵蛮”有关的民族族源与远古九黎部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 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说文》:“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这是古人无事生事做的文章,与“士”造字之源不相干。  相似文献   

7.
台湾省出版的《中文大辞典》在“每”字的义项说:“每,小者也。《逸周书·王会解》:‘每牛者,牛之小者也。’”又词目说:“《每牛》小牛也。《逸周书·王会解》:‘数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由于该词书对“每”字误训为“小”,其词目的“每牛”也就因之误训为“小牛”了。《辞源》修订本虽然在“每”字下面没有建立“小”的义项,但在词目中仍然将“每牛”释作“小牛”,与《中文大辞典》的观点并无二致。 《说文·(?)部》:“(山母),(?)盛上出也。”段玉裁注:“按每是(?)盛,引伸为凡盛。”  相似文献   

8.
对《诗经·卫风·氓》“士贰其行”中的“贰”字,历代名家多所训释,但举其要者却只有两家:一是东汉的郑玄(唐孔颖达附合其说),一是清代的王引之。郑、王二说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当代各家或宗郑玄,或本王说,形成了一个双峰对峙,各不相扰的局面。然精审郑、王二说,似乎皆有不妥之处,人们应该对这个“贰”字有一个新的、更合于当时语言实际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诗经·卫风·氓》中的“氓”应为“自他归往之民”,即外来移民,《诗经·小雅·采薇》中“不遑启居,严狁之故”中的“启居”。其义应为作息,即过正常生活,徐本《大学语文》文选中的两个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自《诗序》以来,对《诗经·卫风·氓》(以下简称《氓》)思想意义的认识产生了一些分歧意见。概括起来,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诗序》云:“宣公之时,礼义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或相背弃。” (二)朱熹《诗集传》云:“比(指《氓》)淫妇为人所弃,而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三)当代学者多以为《氓》所写“弃妇”之词。诗中的女主人公是个勤劳的妇女,为负心男子所弃,由是悔恨不已。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校勘一则许学东《淮南子·人间训》:“故蠹啄剖梁柱,走牛羊,此之谓也。”《淮南子证闻》:“刘台拱云:‘蠢啄剖梁柱,《说苑·谈丛篇>作蠹喙仆柱梁。喙,蚍蜉子也,作啄者误。剖梁柱亦当作仆柱梁,梁与羊为也。’树达按:刘校乙梁柱为柱梁,是也。改啄为喙...  相似文献   

12.
句群中合用关联词语的语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句群中合用关联词语的语用意义朱楚宏一在我们搜集到的句群中合用关联词语的材料中,“虽然……但是……”这类关联词语出现的频率最高。让我们先看看专家们对这组关联词语用法的两种解释。高更生先生说:转折句组中在特·别·让·人·注·意·“虽·然·”所·关·联·的...  相似文献   

13.
《卫风·氓》二章: 乘彼垣桅,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迂。诗中之“复关”,注家的诠释历来是大同小异的。或曰“关名”,如《诗经传说汇纂》引李樗说:“复关,关名。”;或曰:“重关”,如《诗三家义集疏》:“犹易言重关。”等等。尽管各家说法有异,然而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复关指的是“那个男子住的地方。”(以下简称“地方说”)“复关”的注释最早见于《毛诗故训传》,曰:“复关,君子之所近也。”从此,“复关”之义真可谓定于一尊了。《诗地理考》更因此引了“澶州  相似文献   

14.
《诗经·卫风·氓》是久经传诵的名篇 ,也是所谓“弃妇诗”的代表作。透过此诗女主人公的自叙之言 ,对其内涵意蕴作新的探掘 ,揭示其不同于其他“弃妇诗”的鲜明特色 ,即 :婚恋的自主、女性的自觉、理性的自省、人格的自立。这是此诗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忽略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诗·周南·夫睢》结尾的两句。历来注家,承袭了“乐得淑女以配君子”(《毛诗·序》)的传统见解,把这两句诗说成是表示“夫妻间感情和谐”。与之相应,注家们也都毫无异议地接受了“关关睢鸠”是“雌雄和鸣”的传统解说。某些学者也曾敏锐地觉察,这种“感情和谐”说同《关睢》诗意并不合拍,从而提出“友乐,则预计初得时事也。”(陈启源《毛诗稽古编》)以这种想像中的美满婚姻说,来为“感情和谐说”修缺补漏。当今,学者们论起《关睢》,或者说,“君子”和“淑女”最后“结了婚”(高亨《诗经今注》);或者说,“君  相似文献   

16.
《诗经·卫风·氓》的经典意义不在于该诗展示了弃妇的悲剧命运 ,而在于让弃妇以“越轨者”的面目出现 ,倾诉其在婚姻中“嫁非以体”的差谬及其罪有应得 ,并以此作为敦戒他人不可越“礼”的范例。这种让“受害者”自我招供式的现身说法在古代文学中是一种极为少见的叙事格式。从现代意义上说 ,它从更深层次上显示了“礼制”对女性生命和精神的双重扼杀。  相似文献   

17.
<正>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所谓词类活用就是指原属甲类的词在文中临时处在乙类词的位置,词性发生了变化,具有了乙类词的语法功能。如.“驾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旬子·劝学》;“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卫风·氓》)以上三例中的“水”、“鱼肉”、“二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李毓厚同学:你的来信已由《中华魂》编辑部转给了我。你说的那篇文章我也读过,为了回答你提出的问题,我又把它找出来重读了一遍。在我看来,此文所要纠正的“误识”并非误识,倒是真知;而此文据以纠正“误识”的种种说法却并非真知,而是地地道道的误识。黑白之颠倒,逻辑之混乱,宁有逾此!唯物史观还是庸俗生产力论?作者提出要纠正的第一个“误识”是“认为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你可能也知道,“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说法是马克思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史记·周本纪》标点献疑一则阿桂《史记·周本纪》中华书局标点本有这样一段文字,照录如下: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这样标点,自然不能说有什么错误,但并非“最佳方案”,先说前一句...  相似文献   

20.
<正> 历代诸家释“训诂”,有涉及方言的,也有不涉及的。郭璞在《尔雅·释诂》的注中明确地说:“此所以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殊语。”这就涉及训诂和方言的关系。而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睢》的疏中,只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入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但是此说虽然在字面没有提到方言二字,而在“古今异言”这四个字里,不能说不可以包容方言,只不过是提法笼统,没有强调方言罢了。所谓“古今异言”,可以这样理解:古与古有“异言”,今与今有“异言”,古与今有“异言”。在同代的“异言”里,主要是指方言同通语的差别。这种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