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明代的科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道是明代官方的言论机构。科道官是言官,专司言责。以科道为中心的言论系统,是调剂君臣关系乃至君民关系的舆论体系,其作用不可低估。本文就明代的科道官的设置、秩品,及其职能等问题,试作些论述。 科道为六科与十三道的简称,是明代中央政治体制中专司言论的机构。科道官员的设置,有“给事中”与“监察御史”等职。科道官员在明代被称作“言官”、“谏官”。另外,御史有纠察风纪之职,在地方上与按察司官并称“风宪官”。 六科衙门旧在砖门内尚宝司西面。永乐年间因灾而移到午门外的直房署事,每夜轮流由一科直宿。据《明史·职官志》,六科的职掌主要有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诸事。六科给事中为近侍官,兼主奏对。  相似文献   

2.
明代言官     
明代言官,在明代史书中被视为要职,声誉甚高。对其进行考察,有利于进一步认识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本文试就言官的地位、作用、言官与朋党关系等几个方面作一初步探讨。 一 明代言官是指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都御史、金都御史、十三道监察御史和由这些人兼任的巡抚、巡按等,其组织为都察院和六科。都察院所属的言官包括:左右都御史各1人,左右佥都御史各2人,左右副都御史各1人,十三道监察御  相似文献   

3.
徐晓庄 《中州学刊》2008,(2):190-193
明代的监察机构体系包括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以及地方总督、巡抚和行省提刑按察司及其分司.该机构各部门在分别独立行使行政监察职能同时,分别独立行使刑事侦查、刑事审判、执行刑罚、刑事司法监督等刑事司法职能,因此在明代刑事司法体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明会典》和《明史》关于给事中人选来源的记载多有歧异之处,反映了明代给事中选任制度演变及其实践中的复杂性。明代给事中的人选经历了一个“多途—单途—多途”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给事中选任逐步制度化的过程,也是对人选要求日益提高的过程。其中,由“多途”到“单途”的转变,与明代选官由“三途并用”向专重进士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体现了给事中与其他官员选任的共性。由“单途”转变到“多途”,是在遵循总的选官趋势前提下的提升,体现了给事中选任的特性。中晚明时期,通过限定资格条件、行取、访单、考选等制度设计,能在较大程度上保证将才识优长、行政经验丰富、政绩卓著的行人、推官、知县等选拔进给事中群体。包括给事中在内的言官成为导致明亡的重要力量,与中晚明以后内忧外患导致的国家中枢权力结构深刻调整,以及这种调整所带来的政治动荡有根本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明代白族学者杨士云的天文学成就李晓岑杨士云,号弘山,大理喜洲人,白族。生于成化丁酉年(公元1477年),卒于嘉靖甲寅年(公元1554年),享年78岁。曾中解元和进士,选为翰林庶吉士,任工科给事中,兵科给事中等职,后来称病辞官回乡,“朝不问夕,闭户读书...  相似文献   

6.
目录 一、历代监察制度的概况 二、明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和发展(一)都察院(二)总督与巡抚(三)监察御史与巡案御史(四)给事中 三、明代监察官员的地位和作用(一)明代监察官员在加强中央集权过程中的作用(二)明代监察官员对皇帝绝对权力的制约(三)明代监察官员在与宦官集团斗争中的作用(本期选刊此节)。(四)明代监察官员在打击贪污、肃清史治、巩固封建统治过程中的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7.
汪潜不扰民     
《徽州社会科学》2006,(9):50-50
歙县熊开元,明末清初崇明县县令,清廉为政,考治绩为第一。升吏科给事中、光禄卿,他忠于职守,在弹劾周延儒专权误国疏中触怒了皇帝,皇帝将其革职下狱,和同样因言事获罪的给事中姜采同牢。各被打了80杖,几乎被打死。当时皇帝有密谕:“悄悄结果了两人性命,只说是病故。”好在刘宗周知道熊开元两人是忠直之臣,力争,结果未被暗害。后被遣戌武林卫。熊开元在明清易代之后,出家为僧,晚归黄山。  相似文献   

8.
<正> 《文史哲》1980年第二期刊登的王兴亚同志《牛金星降清说质疑》一文,对牛金星是否降清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读后不无启发,但我觉得王同志的结论仍值得商榷。就我所接触到的史料来看,我认为牛金星降清是确凿无疑的。这不仅有众所周知的《清史稿·季开生传》为据,更重要的是有清初的档案材料相佐证。《明清史料》丙编第七本六一八页载吏科给事中杭齐苏于顺治四年八月十九日的题奏中写道: 吏科给事中臣杭齐苏谨题,为孽党不容漏诛,名器不宜久玷,仰乞敕部查明伪  相似文献   

9.
《徽州社会科学》2006,(9):41-41
明成化间,祁门王珦官户科给事中,奉命稽查两广军饷。其时藩台、臬司中有的恐不法之事被抖出来,私下向王珦行贿以求免查,王珦铁面无私,拒收其贿赂,坚决向朝廷弹劾这些贪官。  相似文献   

10.
北魏人对军镇长官有多种官称,如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对副长官也有副将、都副将两种称号。考察当时语境,不见这些官称之间有品级划分,相反,当时人们往往将之通称。结合北魏前期以都将、军将、统、幢将为主体的军官制度加以考察,前期军镇官制与军官制度同源。北魏前期,军镇长官的正式职称为镇都大将,镇大将、镇将、都将为其简称。同样,都副将、副将也为同职异称。孝文帝太和年间官制改革,北魏后期军官制度以别将、统军、军主、幢主为主体,相应地,镇将代替镇都大将成为后期军镇长官的正式官职。  相似文献   

11.
白杨 《理论界》2009,(2):129-131
兰克史学对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对隋唐史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唐代"四等官"的概念,门下省的判官是给事中, <唐六典>中记其官品为正五品.在唐代.给事中的权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本文首先利用兰克治史的原则将给事中的渊源出处作细节上的梳理,然后从其职掌的范围的变化入手,试图分析门下省的地位的变化,从而对于兰克史学在唐史研究的影响做出具体的总结.  相似文献   

12.
《旧唐书》勘误(六)武秀成卷一七上《敬宗本纪》:“宝历元年春正月乙已朔……壬申,以给事中李渤为桂州刺史,兼御史中丞、桂管防御观察使。李德裕献《丹箴》六首,上深嘉之,命学士韦处厚优其答诏。辛卯,以前礼部郎中李翱为庐州刺史……辛丑……癸卯,以职方郎中、知...  相似文献   

13.
明代自中叶始,由于政治腐败,外患频仍,社会动乱,社会经济明显地趋于衰败。生产凋敝,帑藏匮竭。嘉靖末年,太仓存银不及十万两,岁出常超支一百四十多万两。当时有人指出,“嘉靖之季,太仓所储无一年之蓄”(《张文忠公全集·书牍六》),明朝的财政已濒临绝境。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统治阶级中一些有头脑的官僚,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遂致力于整饬屯政,以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的好转。在这种情况下,给事中徐贞明等人提出继续发展京畿要地天津屯田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杨慎描绘云南的诗歌余嘉华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1511年)殿试第一,李东阳、杨一清等阅卷官称其文“海涵地负,大放厥词;共庆朝廷得人”,授翰林撰修,时年二十四。嘉靖三年(1524年),由宗藩继位的明世宗朱厚聪...  相似文献   

15.
梁肃年谱稿(下)●胡大浚张春雯(接上期)德宗建中元年庚申(780)二十八岁。春,于长安应制举文辞清丽科,及第;夏,授东宫校书郎;八月,遂请告归觐于江南。作《指佞草赋》《给事中刘公墓志铭》《过旧园赋》。《唐会要·卷七十六》:“建中元年文辞清丽科,奚涉、...  相似文献   

16.
王剑 《北方论丛》2004,(6):75-79
明代是中国君主专制政治发展的顶峰时期,明代君主专制政治的加强,除了一些传统的措施外,明代还大行密疏政治,由于皇帝在处理密疏时,既不需内阁的票拟,又不必司礼监太监的代为批红,批答后也不必经过六科的驳正发抄,完全是皇帝个人意志的体现,与正常的题奏本相比,明代的密疏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特殊手段.  相似文献   

17.
白杨 《兰州学刊》2009,(4):217-219
按照唐代“四等官”的概念,门下省的判官是给事中,《唐六典》中记其官品为正五品。在唐代,给事中的权力是在不断变化的。文章首先将给事中的渊源出处作细节上的梳理,然后从其职掌范围的变化入手,试图分析门下省地位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宗室开科是明代宗室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明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文章在梳理文献材料的基础上,对明代宗室开科的原因、宗室举人的数量、科年分属、明代科举及第宗室的仕宦表现等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地方学校自唐代创立以来,到了明代已发展得十分完备。明代的地方学校种类繁多,有府、州、县儒学,有社学,有义学、乡学,有书院等。明代地方学校的广泛设立为明中央政府培养人才、选拔官吏,巩固中央政权、教化人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究竟何种因素制约着封建君主及朝廷各级政府官吏,使专制统治规范化呢?一本题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的新著,通过解剖一个朝代的监督、控制与调节系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明代的监控体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研究机九章,它的作者张薇系统地研究了有明一代包括都察院、十三道、六科、按察司等机构在内的整个监控体制,对上述行使监控职能的部门的发展渊源、组织结构、职责权限、监控的具体对象和内容、监控体制的实际运作状况和诈用.以及担任监控职权的官员的素质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研究。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