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是苏联著名的抒情诗人。苏联文学界称他为:“公认的苏联文学大师”、“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伟大的俄罗斯民族诗人”。他的诗歌已成为俄罗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叶赛宁及其抒情诗却是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的检验,才真正进入苏联人民生活的。五十年代后期,苏联文艺开始“解冻”,到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文学界对叶赛宁的创作道路和诗歌风格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拂去了历史的尘埃之后,对叶赛宁及其抒情诗的评价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现在叶赛宁已经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2.
叶赛宁诗歌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尔盖·叶赛宁是本世纪20年代俄罗斯诗苑中一颗晶莹的明珠.正如他说过的“大事远距离才依稀可见”那样,这颗明珠的社会价值只是到了50年代,即他死后二、三十年才为人们认识.现在,苏联的评论界一致确认叶赛宁为“苏联杰出的民族诗人.,“伟大的人民诗人”.他的诗集成了苏联人民的案头书,他则被推崇为苏维埃诗歌的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3.
1925年12月27日叶赛宁自缢身亡。噩耗传出,引起极大震动。一时间,对叶氏之死议论纷纷。托洛茨基与白俄的《方向盘报》等异口同声,胡说是革命毁掉了抒情诗人,妄图把诗人之死归罪于十月革命。这种反动观点立即遭到有力的反驳。但时隔半个多世纪,西方的某些学者至今仍承袭上述错误观点,如美国的马克·斯洛宁就在其所著《苏维埃俄罗斯文学》中说:“最后一个乡村诗人……成了革命的受害者。”这就再次在我们面前提出问题:叶赛宁和革命到底是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4.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是俄罗斯白银时代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哲学渗透、融化在他诗歌的语言形象中。叶赛宁艺术与哲理世界的轮廓,在于小说人物行为上的矛盾性,情节、主要形象和主题的多样性,以及一些对立因素的矛盾斗争。文章就叶赛宁的短篇小说《白水湖边》中女主人公帕拉加形象和性格的分析,揭示叶赛宁的艺术世界的悲剧性、多元化、意向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安娜·安德列耶夫娜·阿赫玛托娃(1889——1966)是苏联极负盛名的诗人,她的诗歌创作被认为是苏联文学史上一个复杂的现象,四十年代曾被贬斥为“颓废”“色情”的女诗人,五十年代后期被誉为“诗歌大师”,近年她又被苏联年轻诗人奉为楷模。著名的苏联当代诗人叶夫图申科夫则将她比作俄罗斯诗坛上阴睛圆缺变化有常的月亮。我国苏联文学专家王守仁评断说:“阿赫玛托娃的诗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来说都是  相似文献   

6.
约瑟夫·布罗茨基(Joseph Brodsky),俄裔美国诗人,1940年出生在苏联列宁格勒市一个犹太人家庭。年青的布罗茨基曾因才华出众,受到英国名诗人奥登、俄苏名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称赞与指导。他于1972年被迫离开祖国,流亡奥地利、英、美等国,1977年入美国国籍,1978年被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成员。1987年,由于他的作品“超越时间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显示他广阔的思想及浓郁的诗意”,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获奖,是近年来世界文学中最突出的大事之一。因为这是一位俄罗斯出身的诗人登上世界诗坛之巅,首次因诗作荣膺此奖。  相似文献   

7.
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罗维奇·勃洛克(1880—1921)是俄罗斯苏维埃的伟大诗人。今天,在苏联以及西欧,人们对他的诗越来越喜爱,对他的评价越来越高了。勃洛克对俄罗斯现代诗歌曾起了巨大作用。他的同代人,苏联最杰出的作家们,曾对他作出过正确的评价。早在1919年,高尔基就曾向一位文学爱好者说:“请相信勃洛克吧,上帝作证,他是真正的诗人,他是最勇敢最真诚的人。”在1921年,马雅可夫斯基也曾写道:“勃洛克的创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诗歌时代,……他对当代诗歌曾给了巨大的影响。……勃洛克是为人们所热爱而永远不会被遗忘的诗人。”  相似文献   

8.
“童心说”的实质是真实李卓吾“童心说”的提出,首先是一种文学观,是对文学现象、文学领域一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焚书·卷三·童心说》)他认为只有具有童心的文学才是真文学。又说:“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他提出以“真情”求“真文”,意在“绝假纯真”,得出“真文”。可见“童心说”的实质是真实。而真实是文学与  相似文献   

9.
苏联著名诗人叶赛宁(1895—1925)在二十年代即已蜚声苏联诗坛,扬名国外,时至今日,仍是相当多国家最受读者喜爱的抒情诗人之一。他在抒情诗的领域里有很高的造诣和独到的建树。他写的叙事诗、诗剧,也都成绩卓著,但仍以抒情性见长。因此,通常谈叶赛宁的风格,主要就是指作为抒情诗人的叶赛宁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苏联诗坛上,曾出现过一批才华出众而又倾向、风格迥异的大诗人,如马雅可夫斯基、勃洛克、叶赛宁、别德内、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较沉默)、巴格里茨基等,但就艺术成就及对后  相似文献   

10.
色彩在文学作品中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澳大利亚诗人约翰·肖·尼尔森被誉为澳大利亚民族主义文学中的色彩诗人,他的作品通过大量色彩用词的巧妙搭配,使诗歌更加丰富多彩。文章旨在探究尼尔森在诗歌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和美学价值, 从而体现其诗歌着万物之“个性化”色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亚历山大·谢尔格耶维奇·普希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深刻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意识的伟大作家.其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深沉的哲理意味,浓郁的乡土情结,灵魂的俄罗斯人和纯净而崭新的俄罗斯语言,充分体现了普希金作为俄罗斯民族诗人的鲜明特性.正是这种民族特性使<叶甫盖尼·奥涅金>成为俄罗斯文学的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12.
肖洛霍夫是苏联文学史上公认时悲剧大师。在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始终表现出对于悲剧艺术的执着与偏爱。苏联著名作家阿·托尔斯泰说:“肖洛霍夫……是带着在社会斗争的苦难和悲剧中新社会诞生这个主题走进文坛的。”苏联文学史家叶尔绍夫认为,“肖洛霍夫作为一个艺术家,他理解生活的本质,亦即人类的悲剧。”这一类评论,都指出了肖洛霍夫创作的悲剧倾向。  相似文献   

13.
叶赛宁是俄罗斯苏维埃时代的抒情诗人,但由于生于乡村和受基督教的影响,所以,他的人格与诗歌创作都带有鲜明的双重性:既歌颂祖国新时代的城市工业文明的到来,又眷恋故乡农村的田园生活。他是一位地道的田园诗人,祖国与故乡是他生命之根、创作之根,他的诗中凝聚着“俄罗斯魂”。  相似文献   

14.
涂途 《中华魂》2008,(8):23-24
上世纪50年代我在苏联莫斯科大学念书时,就从一些介绍中国文学的俄文论著中,看到过关于诗人田间和他的创作在苏联的介绍。那时,除了毛泽东、郭沫若、萧三(俄文名为"埃弥·萧",因为他长期在苏联生活、工作,夫人又是俄罗斯人,所以一般大中学生都知道中国有位诗人"埃弥·萧"),田间和艾  相似文献   

15.
陈子昂评价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初唐诗人陈子昂,在我国诗歌史上,一直被称为是唐代诗歌的革新者。他的朋友卢藏用就说他:“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陈子昂文集序》)其后,中唐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也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韩昌黎集·卷二》)到北宋欧阳修、宋祁等修《新唐书》又说:“唐兴,文章承徐、庾余风,子昂始变雅正。”(《新唐书·陈子昂  相似文献   

16.
叶赛宁的抒情诗一方面表现了他热爱祖国的高尚精神,一方面又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这种矛盾的创作倾向正是其心理矛盾的写照。叶赛宁在农民思想情绪和颓废派诗人的影响下一度潦倒,但其对俄罗斯的爱却是十分执着而热烈的。他向往乌托邦式的“庄稼汉的天堂”生活,而这种宗法式的古老的生活方式,与时代是格格不入的。因此他陷入了无力自拔的心灵苦痛之中,最终以自杀来解脱。  相似文献   

17.
亨利·劳森(Henry Lawson 1867-1922)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澳大利亚最伟大的真正具有人民性的小说家和“第一个歌喉嘹亮的真正代表澳大利亚声音的诗人。”他不仅在澳大利亚文学史上地位举足轻重,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赫赫有名。正象普希金被称为“俄罗斯的良心”一样,劳森是“澳大利亚的良心”。劳森的主要成就在于开创了澳大利亚的民族文学。以自己作品的民族性和现实地展示澳大利亚民族精神为持色的内容和风格,为激发民族意识和焕发民族精神作出了不朽  相似文献   

18.
韦应物是盛唐、中唐之间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生年,学术界有比较一致的看法,即认为他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七三七年);关于他的卒年,现代学者均属推测,并不能确指。孙望师在《蜗叟杂稿·韦应物事迹考述》中说:“应物罢守苏州后,除曾写过两三首诗以外,就再没有看到他有其他的诗,大约此后不久也许是贞元九年(公元七九三年)左右,就死在苏州了。”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韦应物系年考证》中说:“我们可以大致推测;韦应物大约在贞元七、八年间(公元七九一至七九二年)卒于苏州,此时已罢苏州刺史任,其年岁为五十五、六岁。”周夷在《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卒年问题》中说:“韦应物罢守后不久即死去,他的卒年当在德宗贞元六年(公元七九○年)左右。”本文从孙先生之说。  相似文献   

19.
文学讨论会     
1982年9—10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主持召开了题为《越过资本主义阶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文学》国际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匈牙利、越南、东德、蒙古和苏联的学者。世界文学研究所副所长П·B·巴里耶夫斯基主持了开幕式。他指出,这次学术会议是  相似文献   

20.
一九三八年,乌拉孜汗·阿合买提生于现今霍城县沙尔布拉克原野上的一个贫牧家庭里。母亲是阿吾勒有名气的歌手。由于经常听母亲唱述史诗,他逐渐地着迷于文学。早在上中学时,他就开始如饥似渴地阅读文学作品了,其中就有鲁迅先生的作品。一九五六年前后,他在新疆学院期间,开始接触我国已译成了哈萨克文的鲁迅,茅盾等著名文学家的作品。同时,也开始涉猎哈萨克文的俄罗斯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一些名著。屠格涅夫、肖洛霍夫以及哈萨克斯坦的著名作家莫合塔尔·阿富孜的作品都是他非常喜爱的。他还认真地研究过高尔基的文学作品和别林斯基的文学批评著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