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研究汉语各方言的方法是相通的,若对整个晋语的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晋语研究的主要方法,那么,我们也就可以看出汉语方言研究的主要方法了.文章从晋语的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方言与文化的结合研究、方言史研究以及方言理论的研究等几个方面总结了晋语研究的成果,进而归纳出晋语乃至整个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真正意义上的晋方言研究,首推山西大学建校之初山西大学堂赴日留学学生景耀月1907年发表的《晋语》,这是晋方言研究的开篇之作;随后,瑞典人高本汉于1910年来山西调查方言,1911年正式入职山西大学堂教授外语,所著《中国音韵学研究》被誉为中国音韵学的“空前伟著”;曾任山西大学堂教务长的刘文炳于1932年始写《徐沟县语言志》,成为晋方言单点调查研究的先导;1957年,以山西大学中文系为主导的方言普查,开拓了晋方言调查研究新局面;20世纪末,山西大学教师成为编写方言志的主要力量;新时期以来,山西大学晋方言共时与历史研究跃居全国领先水平。晋方言研究伴随着山西大学的脚步走过了百余年的奋进历程。  相似文献   

3.
著名方言学家张振兴教授在孙立新《关中方言语法研究》的序中说:“立新是一位很勤奋、很执着的中青年学者……”是啊!几十年来,孙立新教授(以下简称作者)用自己的勤奋和执着结出了很多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方言研究成果.从文章来说,他在《方言》、《中国语文》、《语言科学》、《汉语学报》、《亚细亚言语论丛》、《人文杂志》、《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宝鸡文理学院学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等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从著作来说,他有《户县方言研究》、《关中方言代词研究》、《西安方言研究》、《三原方言》等专著与合著几十部.尤其是2013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中方言语法研究》一书,有128万字,是一部方言语法研究的巨著.笔者拜读全书之后,深受其益,故写出来与同道们共享,以期能给从事方言语法研究的学者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客赣方言比较研究》是一部汉语方言研究专著,120万字,由南昌大学刘纶鑫教授主编、主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刘纶鑫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江西境内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的终结成果,项目批准号为96AYY012。该项目也是建国以来江西省学者承担的最大的国家五年计划重点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客家方言和赣方言是江西省内的两大主要方言,也是现代汉语两大方言。由于这两个方言区在地域上连成一片,在历史、经济、风俗、文化方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就其本身来说,这两大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  相似文献   

5.
灵石方言属于晋语并州片,它与普通话有一些相似之处,但灵石方言的疑问代词在构成形式、语法功能、其它用法等方面都呈现出许多与普通话不同的特点,比普通话更加分工细致。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总结法,分析了灵石方言八类疑问代词的表现形式及其句法功能,并对疑问代词的其他用法,如:反问、任指和虚指进行了简要论述,并简要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形式多样、语法稳定,表义丰富。  相似文献   

6.
广西的汉语方言资源丰富,主要有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以这些方言为语料的研究成果丰硕,但主要集中在语音和词汇方面,对语法的研究则相对薄弱.笔者统计分析了广西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现有成果,归纳了其研究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未来广西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我从1959年进入复旦大学陈望道教授主持的语言研究室起,就踏上了语言研究之路,至今已经是整整50个年头了。在这50年里,我的研究涉及语言理论、语法、词汇、修辞、方言等领域,主攻语法。已出版《三个平面的语法观》、《语法理论纲要》、《汉语句子的多角度研究》、《语法述要》、《动词研究》、《动词研究综述》、《汉语动词  相似文献   

8.
汉语言语法的研究 ,比之于方音和方言词汇的研究 ,总的讲 ,无疑是相对薄弱的一环 ,就四川方言语法和作为四川方言代表的成都方言而言 ,也概莫能外。《成都方言语法研究》一书 ,是迄今为止所见到的第一部对成都话语法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方言语法专著 ,堪称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取得的一项十分可喜的科研成果。《成都方言语法研究》以老城区通行的成都话即所谓的正宗成都话为研究对象 ,以足以代表正宗成都话的口语以及成都籍作家的方言作品和报刊的成都话为语料 ,参照普通话作比较 ,着力就成都话具有方言特色的语法现象…  相似文献   

9.
乔全生先生的新著《晋方言语法研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可喜可贺。 汉语方言调查始于周代,现代方言研究却不足百年。时间虽短,业绩不凡……  相似文献   

10.
本文集中对近十年来出版的四川方言研究论著作一简介 ,并择要以《四川境内的湘方言》《四川泸州方言研究》和《四川方言与巴蜀文化》三种论著为代表 ,以观近年来四川方言研究在史料搜集与实际调查方面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11.
“汉字有超方言作用”这一观点现在盛行于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经考察源于早期西方汉学。由于与中国传统语言学对汉字作用的看法、新化运动时期对汉字的批评及构拟中古语音和方言调查中运用汉字系统进行研究的经验暗合,故为我国理论语言和方言学界普遍接受。其实,这一观点完全违背语言理论中口语与字间关系的定论;持此观点对此所作的解释--汉字具有特殊导也不能成立,从汉字上不可能读出方言词汇、语法和真正纯粹的方言语音。因此,汉字没有所谓超方言作用,起超方言作用的是汉字这一书面符号系统所反映的汉民族共同语。汉字的方言读音是“蓝青官话”--不规范的共同语语音。  相似文献   

12.
正彭泽润、彭建国的著作《湖南方言》(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是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版的《湖湘文库》大型丛书中的一部重要文献。这本书是一部汇集多人多年调查研究成果,编排科学、方便检阅的综合性湖南汉语方言著作。湖南是一个多方言的地区,近年来,关于湖南方言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像吴启主主编的"湖南方言研究丛书"和鲍厚星主编的"湘方言研究丛书"都是重要的湖南方言研究成果。其中,"湘方言研究丛书"中的《湘方言研究概要》(鲍厚星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是第一本关于湖南方言的概述性著作。其他省份  相似文献   

13.
新化方言被动标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化方言属于湘语娄邵片,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与普通话有很大的差别。新化方言的被动标记主要有三个:“被”、“得”、“给”。“被”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遭受”义;“得”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得到”义;而“要”语法化为被动标记的语义基础来源于其“叫、让”义。兼语句为它们语法化提供了合适的句法环境。  相似文献   

14.
中华书局新近出版的王勋成先生的专著《唐代铨选与文学》,是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资助课题的一个成果,是继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一书之后,又一部在史学与文学结合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的著作。  相似文献   

15.
早在清代末年就开始了客家方言的研究,但大都是用传统语文学的理论方法对词汇进行考释。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20世纪末,客家方言研究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时期。赣方言研究起步较晚,1936年罗常培先生写成《临川音系》一书。1979年《方言》创刊,熊正辉率先就南昌方言发表系列论文,揭开了赣方言研究新的篇章。客赣方言比较研究则始终是围绕着客赣方言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作为汉语的两大方言,人们对它们的语言特色仍然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客赣方言的研究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这两种方言的研究大有搞头。  相似文献   

16.
《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由杨时逢先生整理,于1974年在台湾出版。它立足于语言实际,调查的面广点多,材料丰富,一直是语言工作者继续深入研究湖南方言的重要参考著作。不过,它也存在着不足,比如关于湖南方言的分区结果就不很理想,至今国内外学者对此仍持有多种看法。这一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另外,过音声母字多是益阳方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报告》却认为只是"偶尔"现象,它所记录的益阳方言音系中没有给〔I〕声母以一席地位,对此,本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仡佬语布央语语法标注话语材料集》是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李锦芳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仡佬语方言研究(NCET-04-0186)的结题成果之一,并得到中央民族大学985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资助。全书130万字,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18.
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端,属于晋语大包片。在大同方言中,“赶”可以作动词和介词,但主要的用法是作介词。作动词时,没有普通话的义项多;作介词时,比普通话用法丰富而且复杂。本文讨论的内容和列举的例子主要以大同市所辖各区为主,通过对大同方言词“赶”的使用情况加以具体的描述、分析和说明,与普通话的“赶”进行比较,说明大同方言词“赶”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先生在方言研究领域做出了多项重要的研究,提出了先进的研究方法:对扬雄《方言》的研究,包括《方言》的价值,《方言》的年代、材料和地名,方言分区;方音与古音研究,包括方音是考订古音的工具,提出"古有复辅音"说以及《切韵》的性质;方言形成的原因;重视西洋传教士的方言研究成果;方言研究方法论;创制方言字母。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无锡方言研究综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一个世纪来无锡方言研究的成果显得有些零碎。本文试对无锡方言研究的资料作全面梳理,在音系描写、词汇语法研究、分区归属等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勾勒面貌、总结经验、研判得失,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