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又是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解体的重要条件。这就是对外贸易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作用。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般条件马克思说:“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十六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资本主义生产离开对外贸易是根本不行的。”“对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对资本主义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从物质生产角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  相似文献   

3.
“生息资本”这一“最耀眼”的资本形态是透视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绝佳反射棱镜。从生息资本的时间嬗变逻辑来看,生息资本在不同时期呈现出高利贷资本、借贷资本、金融资本等形态,“资本直接结果实”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生息资本逐渐获得了合法地位。从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逻辑来看,现代银行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为生息资本的空间扩张提供了坚实的社会载体,全球的经济运行都被金融体系所架构,全部的资本形态都被金融资本所支配。作为金融资本的生息资本遵循脱离了生产过程的资本增殖的逻辑(G—G’),成为现代社会资本的主导形态和“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马克思将其称为“资本的摩洛赫”。生息资本或金融资本植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表征了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构成洞穿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内在本性的最佳切入点,同时也为探索超越“资本主义文明”之路提供了理论契机和现实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一种特定的生产方式,其生成与布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空间改造与重组的动态过程,对于这一过程及其结果的空间样态的分析,是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题中应有之义.在一般意义上,空间构成了马克思分析资本运动的客观前提;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剖析过程来看,空间的概念溢出了作为物质性前提或对象性存在的限制,凸显出社会关系的深层含义;从资本关系的矛盾运动来看,资本主义关系再生产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不断突破其时空界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5.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态,主要以商人、高利贷资本(这里所称的“资本”无非是货币财富的代名词而且)的形式生存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个社会历史阶段。货币变为资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因此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之俱来的产物。但在此以前,很早就存在劳动力的买卖现象,其中一些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完全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核心,表现为劳动者同其占有的劳动条件的分离,并由此导致旧生产方式的解体。但是,如何理解这种“分离”呢?中、外历史上不仅一直存在丧失生产条件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社会统摄性和核心性的主导逻辑,信用内植于商品交换和资本增值的“价值扩张体系之中”,并伴随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演变呈现出相辅相成的两面性。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包括商品在内的一切生产都从属于资本逻辑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不会被限制在市场的界限之内,而是将市场的界限看作不过是必须克服的障碍。资本逻辑是经济危机的始源性致因,信用扩张是经济危机的集成性要因,对二者现代形态的辩证批判是廓析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有效棱镜,也是预防和化解经济危机通达更高发展未来的现实性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虽然商业资本既不创造价值,也不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却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只要它在社会总资本中没有超过必要的比例,将会使社会总资本中专门用于商品流通的资本,小于由产业资本自己经营商业活动所需要的资本,从而节约了社会总资本,或提高了社会总资本的效能。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产业资本占据了主导地位,商业资本从属于产业资本,并从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中分得平均利润。商业资本的周转代表了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因而它缩短了各部门产业资本的周转时间,…  相似文献   

8.
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有表现其生产方式的主体经济范畴,它反映这个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体现这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特征。主体经济范畴,“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它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①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②资本是主体经济范畴。那么,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哪一个范畴属于主体范畴、占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9.
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的扩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持久的主题.哈维等人认为,资本的空间扩展不仅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所以不断得以延存的关键;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性,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已经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必须研究“资本主义的历史地理学”,研究资本主义怎样生产了它自己的地理.他们将历史唯物主义“升级”为历史地理唯物主义,以资本积累/阶级斗争为中轴,形成了一整套对于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批判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资本论》的阅读和梳理,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客观的,既有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否定价值判断,又有不少具有价值祛除色彩的悬浮价值判断,还有大量的肯定价值判断.马克思认为,(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动机决定了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剩余价值,而为了达到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资本家是不关心工人的基本权利的;(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离不开资本和劳动力这两个基本要素,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将影响其社会关系的存在;(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对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也是催生新的社会形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1.
“劳动价值论”当代价值的重新激活,需要建立在对以数字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观照之上。 “活劳动”作为剩余价值唯一来源这一论断,正在面对着以“无人工厂”为代表的新的生产方式的挑战;以数字劳动为代表的劳动新形式也使得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程度进一步加深。面对数字技术加持下的劳动产品形态、劳动过程的控制、劳动者自身等正在发生的变化,仍需要回到价值生产领域之中,立足于资本主义劳动和资本的结构性矛盾,借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立场和方法,把握数字技术与社会现实生产方式的复杂关系,从而深刻理解数字资本主义的本质与特征。  相似文献   

12.
吴向鹏 《理论界》2007,2(9):24-26
马克思的企业理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企业的内在规律,将企业作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和生产的微观载体,研究了资本主义企业起源、规模发展和治理结构,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完整图景。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作为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伴随着资本的世界性扩张和物质资本、金融资本的流动,与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存在逻辑的关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历了由福特主义向弹性生产的变化,全球化实际上就是解决资本过度积累危机的策略,就是资本主义世界性扩张的空间策略。资本积累的全球化趋势在给世界各国带来一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在制造着贫困、不平等、差异和两极分化,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多样化,要抵制全球资本主义的剥削,就必须准确地解读其本质及其影响。在资本主义霸权仍然是我们时代中心问题的背景下,寻求一种普遍性政治和积极的全球主张应当对资本逻辑及其全球资本主义的空间规划保持一种激进的批判意识和实践理念。  相似文献   

14.
刘同舫 《江苏社会科学》2023,(1):15-21+241-24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著名论断:“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原始积累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点,又是“资本来到世间”的真实写照,马克思形象地描摹出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面目和充满罪恶的掠夺史。“资本来到世间”是“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的理论视域中,现代性的生成与资本的历史出场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资本来到世间”的过程就是现代性的生成过程,资本现代性有力推动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突破“资本原罪”的理论局限,科学认识资本的二重性,在社会历史视域中展开对资本的理性解构,在认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过程中超越资本现代性。  相似文献   

15.
数字资本主义的到来并不是生产力自身发展所带来的“积极革命”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借助国家、技术与垄断而导致的“消极革命”的产物。数字技术的发展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限制,反而帮助资本主义开辟新的利润空间、调整内在结构、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下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往往停留于对一般商品流通、交换、消费过程中人际关系物化和人的生存方式技术化现象的批判,没有挖掘数字资本主义深层次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异化劳动问题。借用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的理论工具,可以揭示数字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导致的异化劳动问题的三部曲:一是在表面上形式平等的交换过程中,社会关系内容颠倒地呈现为物化劳动成果的形式,其表现为人际关系的物化和数字化;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对技术与固定资本即物化劳动成果的从属,表现为数字技术条件下资本对人的实质吸纳;三是劳动结果被掠夺进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其表现为平台对原本属于公共资源的频谱的占有,并凭借这一占有不断生产与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持续演进的技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断扩张.新古典经济学利用要素禀赋和需求的转变来解释这种技术革新.但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因为没有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揭示资本推动技术创新的本质而成为庸俗的、辩护的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质上不过是资本控制劳动的一种工具而已.资本试图通过技术变革控制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实现过程,以最大化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持续演进的技术变革以提升效率和福利为标榜,行资本控制劳动之实.  相似文献   

17.
资本运动从来就不囿于一国之内,在资本的自我增殖运动中,无论从单个资本在世界市场上的流通过程看,还是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看,最初的民族资本往往也具有国际的性质。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马克思早就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本的循环过程从来就由资本的国内运动和国际运动组成。以商品资本的国际流动为媒介,将各国生产结合在国际社会再生产过程之中,成为总过程的一个独立因素,这是资本运动国际化的第一阶段。  相似文献   

18.
《资本主义生产以前的各种形式》作为《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之"资本章"的重要篇目,是马克思解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成熟的典型文献,其中蕴含的分析资本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及其主要原则,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认识成果和理解方式.以"从后思索"的逆向思维、"现实解剖"的历史思维与"范畴抽象"的逻辑思维的综...  相似文献   

19.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问题理论界长期没有形成共识,其原因是忽视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独特的商品拜物教性质.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拜物教性质,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其生产关系的颠倒表现.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资本论》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中,将两者分开单列.通过透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马克思揭示了背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实质及其相互作用,并以此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拜物教性质的表象和假象做出科学解释,对集中反映拜物教性质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拜物教意识做了深入批判.在理论批判上,把资本主义生产颠倒的社会形式再颠倒回来,是《资本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据逐渐成为社会化生产的核心要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推动数据成为商品,生产数据商品的劳动包括雇佣和非雇佣两种形式,雇佣数字劳动主要在雇佣体系内生产"生产经营数据",非雇佣数字劳动则主要在雇佣体系外生产"个人数据""中间数据"和"公共数据",资本家能够同时占有这两种劳动的成果及其剩余价值;为极大地拓展剩余价值来源,资本势力凭借技术进步偏向性从生产领域向生活领域入侵,将大量数字活动转化为非雇佣数字劳动,从事非雇佣数字劳动的劳动者被抽象为一条条数据从而成为"数字化个体";"数字化个体"突破了传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劳动时间、劳动人群和劳动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但其并不拥有关键性数字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成为被资本家剥削的对象,而资本为"数字化个体"再生产支付的代价大为降低,劳动对资本的依附性则进一步增强.可见,数字资本主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但拓展了剥削范围、提高了剥削强度、增强了剥削隐蔽性.因此,我国在积极发展数字经济的过程中,不能任由私人资本尤其是外国资本控制和垄断数字平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促进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