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女性诗歌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身体写作后在90年代转向了语言写作,从身体到语言言说策略的转换使女性诗歌写作从性别意识的觉醒飞升到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迅速从面向性别的写作走向面向词语与诗歌自身的写作.自此,女诗人以独立的女性话语与充分女性化的写作策略,呈现了女性世界的完全自立和性别表达,并形成自己独立的审美体系,呈现了女性诗歌写作的宁静丰收,女性诗歌从此走上包含性别但又超越性剐的更为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女性穿耳是中国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习俗,这一行为并非由女性自身所主导,而是社会制度和儒家文化框架下的产物.随着儒家文化的不断发展成熟,这种习俗演变为性别认同的重要符号之一.通过考察各地女性穿耳的年龄和时节,对这一行为实践背后的族群差异和文化根源进行探讨.宋代以降,儒家文化的正统性建构进一步加强,渗透到女性身体的修饰方面,穿耳风俗不仅被视作性别认同的符号,也被作为儒家文化与其他族群相比较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3.
女性作品中的自我迷恋与自我封闭也是女性写作中寻找“自我”的一种表现。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女性写作 ,在“自我”形象上的姿态是一种“寻找”和姿态 ,是失落之后的重新面对。而 90年代的“自我”形象又有所不同 ,在经历了确立、重建与进一步的认知之后 ,女性文学作品中的“自我”开掘走向更为深化的局面 ,其个性之丰富 ,姿态之鲜明都是此前女性写作所不能比拟的 ,尽管其中还有一些迷失 ,但从根本上说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努力 ,女性“自我”形象的发展仍然无可否认地证实着女性对自身性别的认知正一步步走向更为真实与深刻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的边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燕 《学习与探索》2005,4(4):104-107
直接或间接导致我国社会转型期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原因主要有客观建构与主观认同两个方面,即劳动的性别分工、社会性别分层与科层制社会结构、性别权力关系市场化、法律政策规定的性别视角缺乏以及女性对社会性别文化的认同、女性价值观形成与自我期待等等。扭转妇女社会地位边缘化的对策是:完善市场经济,调整家庭分工,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构建社会性别文化的新形态和新话语。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妇女投身革命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妇女身体政治化的过程.妇女的革命与妇女自身的解放、民族的解放交织在一起,使得原本属于个体的身体被不断建构和社会化.革命妇女剪发乃至剃光头,表明妇女解放与国家政治之间存在一种互相认同或紧张的微妙关系.在战争年代,妇女的身体与革命之间具有某种张力,一方面革命将妇女的身体带入更为宏大的社会场域;另一方面革命可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消解了妇女的性别意识,让妇女在参与革命的过程中忽略或暂时放弃了自身的性别身份.  相似文献   

6.
金文野 《学术交流》2003,(5):148-151
现代女性的性别觉醒及其性别重塑 ,是对女性自我历史命运的一次深刻的性别自救。这种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体现了现代女作家以解构男权性爱霸权 ,建构女性情爱主体为旨归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7.
哲学与女性:他者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旭 《浙江学刊》2005,(3):203-209
"哲学与女性"问题是一个新的哲学问题.通过考察现象学、存在主义、列维纳斯、德里达、弗洛伊德和拉康等人有关女性的哲学话语,本文试图追问:为什么号称是对整全的知识和真理之爱的哲学,竟然排斥、拒绝和否定女性的思考和关于女性的思考呢?哲学的同一性究竟是如何通过一对"自我与他者"建构起强大的自我确定性的呢?女性的人性的同一性在哲学中又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构起来的呢?为什么哲学难以言说甚至根本不能言说女性?这一哲学话语的沉默和缺席对于哲学意味着什么,对于女性又意味着什么呢?对"哲学与女性"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自我意识,代表了试图打破这种哲学独白的沉默和缺席的良好意愿,代表了走向二者之间艰难的对话的开端.  相似文献   

8.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24(11):170-171
本文旨在从女性身体伦理叙事角度对美国著名的自白派女诗人、小说家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进行阐释。从女性“书写自我”的理性溯源、女性“生命本体”的伦理、抗争女性“身体反叛”的灵肉分离三个层面来分析。指出女性书写自我身体的意义就是要建构一种新的价值规范与文化规范,颠覆男权话语对女性身体的非理性因素强塑;女性有关身体的生命伦理叙事,应该探讨的是身体和欲望在男女性别中的权力等同。  相似文献   

9.
身体写作是法国女性主义写作理论的核心,强调女性身体语言在文学里的独特作用。受其影响,中国"70年代后"女性作家卫慧、棉棉等人的创作正视女性身体生存权,用无理性物欲和情欲主宰文本叙事,质疑传统社会对女性权利的界定。使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既带有消费文化和娱乐文化特色,又具有后殖民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10.
消费认同是新生代农民工重新定义自我存在与主体建构的能动体现.引致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认同的本质在于:弱化阶层属性的新策略、身份认同的新转向、主体建构的新机制.在"留不下的城"与"回不去的乡"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依然没有定性的归属,消费认同本质上成为他们寻求自我存在和本体性安全感的重要渠道.但是,这种基于消费实践的消费认同与主体建构,是否会陷入过度消费的陷阱,造成认同的扭曲,依然是我们今后要积极面对和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1.
焦虑是留守儿童最为日常化的情绪体验,将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置于"结构二重性"的视域下分析,可以展示其更为丰富的能动性内涵."结构二重性"理论考察的是结构与行动的互构机制,具体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就是在社会结构、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以及建构自我认同的行动之间构造机制关联.不同留守圈层结构影响留守儿童不同形式日常焦虑的生成,留守儿童的日常焦虑同时具有自反性和不断再生产特性,这使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行动具有持续性.但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建构正逐渐导向低层次化和个体化,需要采用反个体化的策略以重建留守儿童的生活意义系统,实现留守儿童自我认同的积极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从性别史的视角探究民国时期法律专业女性进入律师界的历史过程,以及她们在律师业内的职业发展,尤其是注意发掘上海地区以外女律师的形象与声音,从观察女性律师的性别认同、自我角色认知、职业角色定位、社会期待与观感出发,审视女性律师在性别意识与法律精英意识相互激荡影响之下,附丽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是如何塑造以及实践法律职业形象的。  相似文献   

13.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14.
对当代认同概念的一种理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就理论研究而言 ,自 2 0世纪中期以来 ,当代认同成了哲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 ,在人们热烈的讨论中 ,当代认同概念自身已在某种程度上被泛化和模糊化了。可以说 ,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讨论当代认同问题 ,但迄今为止没有在当代“认同”概念意义的界定上获得突破。当代认同概念虽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没有办法对当代认同概念进行规定。按照我们的理解 ,所谓当代认同是指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塑造成的、以人的自我为轴心展开和运转的、对自我身份的确认 ,它围绕着各种差异轴 (譬如性别、年龄、阶级、种族和国家等 )展开…  相似文献   

15.
由于性别的差异,流动给两性带来了不同的体验和认同.本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考察不同研究者解释流动对于女性的意义方面的不同视角、贡献及不足.文中将对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研究划分为四种进路:一是以对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阶级和阶层身份;二是以对父权制的分析为主,探讨流动女性的性别身份认同;三是心理层面的分析,探讨流动经验对女性的心理效应和女性的主体性;四是强调多元视角,探讨流动女性身份认同的交叉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6.
吴景霞  黄洋 《社会工作》2011,(13):15-15
男孩还是女孩,在婴儿呱呱落地的时候旁人就会清楚,但是婴儿本身是如何知道自己是男是女,却是一个十分有趣又常会节外生枝的过程。性别认同时常被概括为是“社会化的结果”:因为被赋予了怎样的社会期待,所以成就了怎样的社会性别。但若教化方式不当,思想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那么所受的不只是世人的偏见,更有自我痛苦折磨。性别认同作为儿童时期的重要任务,如何使其行之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值得商榷议题。  相似文献   

17.
黄盈盈  鲍雨 《社会》2013,33(2):185-207
在身体社会学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关注女性乳腺癌问题。基于对14位有乳腺癌经历女性的深度访谈后发现,经历乳腺癌女性的身体与其说是一种患病的身体,不如说是一种被视为残缺(了乳房)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性别态身体。“残缺”表现在身体机能与感受(疼痛感与行动受阻)、身体形象(掉发与切乳)、个体认同(患者身份、女性身份及正常的社会人身份)和人际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本文展现了女性在经历乳腺癌的过程中(尤其是被切除了乳房之后)如何面对、管理被医学与社会标定为“残缺”的身体,如何努力恢复身体和“正常”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身体从医疗空间走向社会空间时,“残缺”感与正常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特点,以及身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多重性与政治性。  相似文献   

18.
张华  付娜 《求是学刊》2008,35(3):111-115
对原始神话的女性诠释不仅表现在理论界和学术界,而且表现在文学创作实践当中.著名作家梅·萨藤的文学创作通过抒写女性的自我发现,表达她们认识自我并建立自我身份存在的性别觉醒过程,从新的视角解读传统.生动地表现了女性诠释对原始神话的解构和重构过程.为女性诠释学理论提供了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9.
张利红 《学术交流》2008,(1):165-167
20世纪90年代的文坛个人化女性话语成为压倒一切的女性声音.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特征成为女性作家创作的主要特质.然而,随着以卫慧为代表的"美女作家"们登上"喧嚣"的舞台,身体符号便弥漫于整个文本,甚至成了她们表达的唯一工具和资源,从而将充满诗意的"躯体写作"肉化成了性与欲望的宣泄渠道,成为被"看"的风景,完全丧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意识,终将在一片喧哗中沉寂没落.  相似文献   

20.
吕君芳 《浙江学刊》2004,(4):212-21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写作在文体选择、叙事立场、创作心态上都有了调整.一方面,女性作家掌握了女权主义的常用话语--自传体小说;另一方面,走出了解构和建构的怪圈,以九十年代的女权抗争成绩为新的起点,重新审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写出了女性只有自主自立才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的精神实质.这是中国世纪初女性写作女权意识的提升和掘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