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拆解“倾城”的神话──张爱玲《倾城之恋》创作意图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晶先生用西方的神话原型理论来解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认为“凡是读到‘倾城’之类的题目,一定会联想起中国历史上,一些祸国殃民的美人来,像是褒拟、姐己、和杨贵妃之类。张爱玲写《倾城之恋》其构想思路,首先一定循着这一观点出发,是毋庸置议的。”《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红颜祸水式”的女人了。她浑身带着“杀气”。①但我却有一些疑问:其一,利用了倾城神话,是否必然地就会使主人公成为危险人物?其二,即使在倾城神话中,女人是祸水已成定论,但这一形成于我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价值给定的本身,能…  相似文献   

2.
一婚姻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要把这个主题表现得具有鲜明特色 ,作家对女性婚姻爱情心理的深切把握和透彻理解至关重要 ,然后再通过艺术形象生动表现出来。在这方面 ,张爱玲和玛格丽特·米切尔无疑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她们虽然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作品却有某些惊人的相似。《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 ,《飘》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唯一一部作品。两部作品都写婚姻爱情。两部小说的爱情婚姻不是充满诗意和浪漫情调的那一种 ,而是现实的和功利的。情感婚姻一旦与功利连在一起 ,就无所谓真正的爱情。白流苏与斯佳丽的爱情婚姻悲剧…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张爱玲的出现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照亮了整个上海文坛,她的作品以小说为主,代表作有《红玫瑰和白玫瑰》、《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本文从张爱玲的女性视角入手,探寻其小说都市民俗叙事的独特性,将张爱玲的小说放置于她所生活的上海都市空间中,在分析作品都市民俗叙事的女性视角时,也指出女性群体幽闭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对政治的观照和倾向。因为师承的缘故,成名初期的作品,张爱玲的文艺思想"右"倾,但是在作品中,也不乏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解放后,张爱玲依据当时的文学创作标准,创作了包括《十八春》、《小艾》等一系列"左"倾作品。在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又开始对其创作的"左"倾作品进行修改和删节,回归其"右"倾的文艺理念,同时,她还创作了《秧歌》、《赤地之恋》等多部"右"倾小说。但无论"左"倾还是"右"倾,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相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才是其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6.
韩小龙  邹华 《兰州学刊》2006,2(11):84-86
同样是描写乱世中爱情为主题的小说,《倾城之恋》与《飘》在故事情节生成、人物形象塑造、审美风格形成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表现在形而上的审美意义上又有较大的区别:《倾城之恋》以心理描写见长,表现出作家价值观恋世与弃世的无奈的悖论;《飘》则侧重于背景烘托,用雄壮有力的生命主题旋律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沈从文、张爱玲与钱钟书创作了三部以“城”命名的小说:《边城》、《倾城之恋》、《围城》。这三部小说避开了时代大潮面前的政治选择,冷静观照整个人类生存困境和现代工业文明侵入后的道德沦丧,沈从文、张爱玲和钱钟书虽然背向中国现代主流文学,却与整个20世纪现代哲学思潮相适应。“三城”以现代小说的形式,对我国这个文明古国提出了更深的精神与人类命运的思索,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主题样本。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艺术形象 ,指出《倾城之恋》所要表现的是现代人人性失落后的苍凉困境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大红大紫的人生辉煌阶段是在40年代的中国上海,小说集《传奇》就是这时候面世的,其中收了检琐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沉香屑·第一炉香》等10篇小说。张爱玲钟情《红楼梦》,有着很深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底子,对人生的缺憾保持着敏锐的意识,而她求学期间接受的教育又是西式的,因此她善于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某些表现手法与特点熔于一炉,把小说写得华美又悲哀、富丽又苍凉。既力求对生活作真实、精细的描绘,又充满缤纷的意象和橡脆的隐喻;既渗透着浓调的忧患意识,又明显带有异化色彩。本文试图从《传奇》中几位…  相似文献   

10.
李霞 《兰州学刊》2011,(6):172-175,185
张爱玲被公认为城市文学或曰市民文学的代表,她的作品主要描写现代都市上海、香港中各类人物的生存状况,而尤以描写封建没落贵族生活的作品为最佳。小说《倾城之恋》可作为这方面的代表。从张爱玲对其主人公生活的细节描绘中,一方面可反映出她对传统文明和现代城市文明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她对启蒙话语和现代性话语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相似文献   

11.
胡彦华  杨青 《船山学刊》2006,(3):142-143
张爱玲的作品大都是以悲剧收场。可是她的《倾城之恋》似乎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但仔细分析文本,我们就会看到在这个看似美好的结局中隐匿着无尽的悲凉。书中男女主人公处心积虑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男要爱情,女求物质。本文将试从与金钱紧紧纠缠在一起的婚姻关系角度出发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悲剧宿命。  相似文献   

12.
如流星在天际推康划过.似昙花在一刹那间宣泄极致的美丽,张爱玲.这位曾被誉为文学史上的“奇迹”的女作家在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文坛上瞬息而过,用她那短暂而又炫目的创作为我们营造了一个五彩缤纷却又凄清荒凉的传奇世界。所谓传奇.是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越寻常的故事。张爱玲的小说不同于一般传奇一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从全新的角度诠释、改写7传奇.给传奇小说开辟了一个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的园地。正如她在其小说集《传奇》题记中所说:“书名叫传奇,目的是在传奇里面寻找普通人.在普通八里寻找传奇。”张爱玲的小说一方面重…  相似文献   

13.
文艺复兴时期小说杰作《十日谈》的作者薄伽丘曾经说过,“如果把一个不成体统的故事用恰如其分的语言写出来,那它一定会使任何人都认为得体。”表面看来,王安忆的《小城之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这三部中篇小说讲的都是所谓“不成体统的故事”——《荒山之恋》和《锦绣谷之恋》写的都是我们社会所鄙弃的“婚外恋”;《小城之恋》写的则是不谙世事的少男少女原始情欲的萌动、狂热到园寂,但透过这近乎荒唐的故事情节,我们看到作者有意识地把艺术的视角转向恋爱中人们的心态世界,并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石杰 《齐鲁学刊》2008,(1):143-145
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它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了他人的不可靠,从个体的属性上表现了自我的无从把握,从现实的由繁荣到毁灭表现了存在的虚无,从饮食男女的根性之回归表现了世事、人生的荒诞。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是其根本特征,小说也因此而获得了超常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婚恋观探析胡辛每个人和自己的心,都有一定的距离。张爱玲和张爱玲的心距离最远。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张爱玲曾悲凉地感悟:人世没有爱。家里对她,是没有恩情可言的。外面男子的爱呢?从《金锁记》中的姜季泽到《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从《红攻瑰与...  相似文献   

16.
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现代主义思潮推动下产生的先锋实验,表现为“欲望的放纵与追逐”;二是满足市民审美需要的通俗爱情故事,表现为“唯美纯真的精神之恋”;三是犀利地解剖人性的心理分析性作品,表现为“灵魂的搏斗与厮杀”;四是表现底层民众艰难生存之路的“左”倾作品,表现为“濒临绝境的苦难人生”.如何安排不同的情节功能,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显示了不同的意义结构和内涵.  相似文献   

17.
"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张爱玲将她早期发表的十篇小说结集出版,命名为《传奇》。这本《传奇》囊括了张爱玲对人性,尤其是对女性心理痼疾的仔细观察与理性思考。在《传奇》一书中,张爱玲以女性自身所特有的敏锐和感悟,透过历史、社会和文化诸因素加于女性身上的种种华丽光环,深入到女性精神世界内部,记叙下了她所触摸与理解到的女性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8.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在海外颇有影响。台港文学界曾经形成“张爱玲热”,出现不少“张迷”,台湾一些中青年作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她的影响,海外一些现代文学研究者也给予她很高评价。八十年代以来,张爱玲研究逐渐引起了国内现代文学界的关注并开始成为一个研究热点,上海书店先后影印出版了张爱玲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其他出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纯爱文学题材作品流行,并产生了"山楂树现象"。基于文化隐喻的两个层次分析山楂树的红色隐喻可以看出:小说及电影《山楂树之恋》还原了普通人的感情生活,其结局是一个悲剧性隐喻。山楂树的颜色转换,宣告着主人公爱情的必然死亡。"山楂树之恋"现象只是"想象"的一种爱情纯洁。今天的文学需要更多地直面普通人生存的艰辛,并趋向认同妥协的合理。小说以平淡叙事完成了对红色年代纯真爱情生活描述的超越;电影创作者以主题的转换和对小说内容的忠实重现,完成了对小说本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唐传奇由六朝志人志怪小说发展演变而来。就它命名之意即为“传述奇遇奇事”。它的主要题材已由鬼神之怪逐渐转向人事之奇,脱离了六朝小说荒诞不经、因果报应的主题,开始正面摹写人生、反映现实。唐传奇题材广泛,涉及面广,小说中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深刻细致地反映一定时代的本质特征。其中在爱情婚恋题材中,叙写了一个个“凄婉欲绝”(洪迈《容斋随笔》)的士人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深深震撼人心。这类题材在唐传奇中历来被人们视为最具艺术魅力的内容之一。我们可以把爱情婚姻小说根据其结局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悲剧型(包含怪异悲剧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