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马克思认为,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类世世代代对美的执著追求,汇成强大而又恒久的动力,推动着社会不断前进。柏拉图和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公认为西方和中国美学的鼻祖,他们的美学思想为东西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对东西美学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  相似文献   

2.
逻辑先生偷换概念之处多有。尽管逻辑先生对“美的规律”的探究数十年没进步表示遗憾,而他自己有关“美的规律”的新阐释.却实在令人不敢恭维。眼下一些青年美学家对“实践美学”提出挑战.这是好事。但挑战或超越“实践美学”的目的不应是仅仅寻求新的美学派别命名,而是要推进美学研究真正切入实践。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意识形态也发生着改变,尤其是人的审美意识逐渐多元化.建筑装饰作为建筑中对审美比较敏感的元素,在"接受美学""通俗美学"和"绿色美学"的影响下,呈现出变异多元、世俗化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建筑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科学技术,科学发展、技术进步对建筑的美学思想、美学风格发展有根本性的影响。建筑产业立足于多学科交叉,是研究现代建筑艺术特点成因的不可不察的因素。现代建筑设计思想也根源于科技的发展。建筑美学的研究应该在文化的系统中注意科技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赋予了民族声乐艺术新的时代特色、美学品格和艺术思想。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正是在传统美学思想的基础上,以现代社会审美观及审美需求为导向,在传承借鉴与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新时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研究,有必要从美学视角出发,对其在音色、唱法、风格以及视听效果、呈现方式等方面所呈现出的时代美学特征,进行探索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工程需要美,工程美学的出现是时代的要求,是美学发展的历史必然。从现代审美视野看,工程美学应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属人文科学的哲学范畴。宇宙和谐论和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论是工程美学的理论基础。工程美学的本质与美学本质一致,工程美学的特性在于它的实用性、科学技术性、环境协调性等。21世纪是网络化信息和数字化时代,是高科技的交叉融合时代。工程美学必将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而快速进步。  相似文献   

7.
实践美学与现代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精神实质,现代性可分为启蒙现代性和哲学现代性(审美现代性),后者是对前者的反思和批判。从现代性视角来看,实践美学是古典美学,其古典性表现在理性、主体性、人类中心论、科学方法论、审美超越的缺乏、乐观主义历史进步观、古典自由观、现实主义文艺观等方面。由于其思想资源来自西方古典美学,实践美学无法回应审美现代性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8.
生物美学的产生自十八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姆嘉通主张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以来,中经康德、谢林、黑格尔。由于他们都忽视物质实践的伟大作用,一直把人们周围物质世界中的审美活动排斥在美学大门之外,把美学的研究范围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研究艺术的本质特征,创造规律,这种现象延伸了150年之久。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革命正以出乎人类自已预料的速度向微观和宏观领域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和实践,引起人类基本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且也直接地冲击人们对美学的认识和实践,一些未知或未被掌握的进步成了人们认识、…  相似文献   

9.
从1956年到1965年,由对朱光潜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批判而发端,中国美学界展开了一场绵延十年之久的美学大讨论。从学术史的角度审视这次美学大讨论,无论其历史贡献还是后续影响以及当代启示,均有值得深入思考和总结的价值与意义。其历史贡献首先表现在认识论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以及与此相关的四派美学观点的形成,其次在于汇聚和培养起了一支阵容壮大、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其启示是,学术的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与意识形态环境,百家争鸣是推动学术进步的动力。同时,知识学人敢于追求创新,敢于在观念上标新立异,并且具有捍卫真理的勇气和容忍批评的气度,是学术进步不可缺少的主体条件,这也是美学大讨论留给当代学人的一条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0.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迭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11.
随着美学研究的现代转向,艺术活动被视为人类审美化(诗意)的生存方式,更加突出了它的美学意义,“混合于”美学中的艺术研究越来越具有独立发展的趋势,遂形成文艺美学学科。文艺美学虽然与艺术哲学有渊源关系,但它始终关注艺术的审美问题;作为美学与文艺学的交叉学科,它更侧重研究艺术的审美特性,揭示艺术审美活动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学等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 ,但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至今在我国尚属空白。而事实上 ,法学与美学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法蕴涵着美的因素 ,体现出美的内容和价值。从法的内容中所蕴涵并体现出的正义、崇高、和谐、真善、力量等美学价值。法学与美学的关系研究 ,对于法学和美学的学科体系的完善或建立一个新的学科 (法美学 )具有积极意义 ,同时 ,有助于克服、消除人们在立法、守法、执法和司法以及法的监督过程中的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关于价值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美学,是以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把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来研究的一门学问。它认为,审美活动根本上是一种特殊的价值活动,离开价值,无法谈审美,也谈不清审美。以往中国的美学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薄弱之处在价值美学方面。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研究都是在西方意识美学的理论视野下进行的,以至于中国古典美学的真正精神一直处于"失语"状态。近年来有别于意识美学的身体美学的出场,为我们体认中国古典美学提供了新的范式。有别于西方美学的视觉中心主义,中国古典美学是心身兼修、身物一体的美学;这种与物一体的美学通过道家之"忘"、儒家之"养兴"与禅宗的"禅定"等方法,在道家之"妙"、儒家之"兴"、禅宗之"悟"中得以实现。从身体角度透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当代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复杂科学理论的背景下,分形美学作为当今信息时代的一种审美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地受到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各类设计领域进行有益的探索。由于分形具有无法言表的复杂性和新奇的表现形式所以难以理解,所以还未成为设计中的主流思想;同时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涉及的方面庞杂,所以将分形理论完整贯彻到设计中去困难重重,所以在我国鲜有成功的实例。本文正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将分形理论作为设计指导思想在实际的设计项目中进行的一次理想化的尝试,探索分形理论在设计中的意义。(图1)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前人关于音乐形式与内容纯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形式美的法则,结合具体作品进行音乐形式与内容关系的探讨与剖析,这对把握音乐美的整体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加深音乐爱好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鲍姆加登的美学思想及其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姆加登通过为美学命名和定义,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取得与逻辑学相互区别和并列的地位,是对哲学和人类思想史的重要贡献。他克服理性主义局限,肯定了美学作为感性认识的科学的价值,认为美的认识是"类似理性的思维",能够达到"审美的真",表现出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调和的倾向;同时又突破新古典主义束缚,强调诗的感性化和个性化特征,充分肯定想象、情感对于诗的作用,促进了欧洲美学和文艺思想的新变。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学界的讨论方兴未艾,它所带来的审美泛化以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对传统美学进行质疑乃至颠覆,对当下女性身体审美必然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女性身体在当下被纳入日常生活审美的视野中,是以一个被重新建构的审美对象而出现的,或者说,当代女性身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重染下,审美主体对女性身体的观照方式、审美习惯、审美心理、审美感受也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当代女性身体审美陌生化的问题也就逐渐凸现出来并成为当今社会对女性身体的一种反传统规则的审美化趋向。本文无意在价值判断层面上再对日常生活审美化进行跟风式的褒贬和唏嘘,而是将其与当代女性身体审美及其陌生化联系起来讨论,旨在找到讨论的可行性,梳理两者间的联系、意义及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美学在东晋时期实现自觉转型,是以般若学与中国美学的内在耦合为前提的。这种耦合最根本的体现在本体论的价值构成上,完成了由直观感遇向思性感悟的转化,它通过思想观念的深处变革而延伸到审美实践领域,并由此奠定了此后中国美学发展的基本模型和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20.
从环境美学范式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美学范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代思维范式。环境美学范式与和谐社会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环境美学范式克服了传统的“物质生产活动实践观”的抽象性和绝对性,与马克思的实践论范式具有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环境美学范式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