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已是评论界众说纷纭的话题。文章从文化学角度分析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改写与错位,阐释了具有后现代因素的当代中国电影的产生是转型社会在文化和艺术断层上的自然现象,而这类影片由于它的多元化和实验性、个人性和反叛性,就决定其活动位置的边缘性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相似文献   

3.
詹姆逊认为当代西方电影是典型的大众文化,具有影像资本化、虚假的怀旧、主体中心地位消失等后现代特征。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特征是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环境造成的,电影形象全部被转化成可消费的商品,缺乏历史深度。詹姆逊对于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所带来的历史深度的削弱、主体情感的消逝和集体伦理价值观的摧毁持批判否定的态度。通过批判当代西方电影的后现代性,詹姆逊旨在批判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从而寻求资本主义社会的出路,描摹未来生活的图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价值体现在追求民主、自由和平等,要求形式的多元和文化的共享,它冲击了传统观念、增加了电影类型和丰富了电影技术等方面,后现代电影满足了后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想像,对中国本土电影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5.
张立群 《南都学坛》2009,29(2):58-62
"后现代性"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品格,曾深刻影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艺术。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后现代性,既包括对大陆电影传统思维、价值观念的颠覆和商业化运作过程中美学深度的消解,同样也包括香港周星驰"无厘头"影片的改写、仿拟和王家卫"风格化"电影的空间化、碎片式的结构,以及世纪初中国电影从形式主义到技术至上的转变,形成"主体的消失"和虚拟镜像。上述几个方面不但包括了中国后现代电影演进的阶段性,同时,还从整体上反映了中国电影后现代性的种种艺术构成。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电影的当代语境及当代性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影的后现代话语自其产生,即已融会于当代电影新主流话语庞大体系之中。正是出于当代语境的驱动,后现代电影分别从“解构”与“建构”的不同方向、不同途径进行整体化综合与超越,实现话语的“当代化”进程,以其先锋、解构、新异、拼贴、调侃和开放型叙事的风貌,内嵌于庞大的当代电影语系之中。它是当代电影世界的一支奇葩,但也只是世界当代电影百花园地中的一支。  相似文献   

7.
在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关系问题的研究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终结,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断裂;另一种认为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延续,二者具有内在的传承性和逻辑性。当今中国,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以共时态形式出现;因此,厘清二者的辩证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精神和中国大众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文化精神的集中概括 ,它具体体现为当代西方文化的非中心性、平面性、商品性、复制性、大众性等特征。立足于对当代西方文化的这种价值判断 ,后现代理论家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消极性的文化 ,是体现后现代文化精神的主要文化形式。这种观点影响了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研究 ,本文批判了认为中国产生了后现代主义、中国大众文化是后现代主义文化这两种错误的观点 ,并对中国大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第六代是市场时代的电影先锋,以边缘人群和底层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而破碎性和差异性是其突出的后现代表征。基于内在的商品化诉求和后殖民趋向,第六代电影逐渐丧失先锋性,其先锋的文化使命面临终结。第六代电影的意义在于建立了一种后现代的电影诗学,纪录并反映了当下中国话语杂陈、价值多元的文化格局。  相似文献   

10.
齐格蒙特·鲍曼是当代研究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著名的理论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高超的文笔在理论界中独树一帜。近年来,鲍曼的后现代性概念、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关系及后现代性给人类生存状况带来缺憾等言论,日益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对当代西方社会现实和人类生存状况给予了很好的反思。  相似文献   

11.
1979-2005年中国城市电影研究主要以综合论述、个案分析的方式展开,对城市电影创作进行了全面的阐释,从一个重要的侧面折射出中国当代电影理论与批评曲折发展的进程;海外相关研究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具有方法论上的启发意义;如何在中国电影文本与西方文化资源之间寻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是研究能否真正获得突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2.
从分析第六代导演的个案出发,可以寻找到一条探讨当代中国电影文学化风格的有效途径。在这批新锐导演的作品中,出现了一种鲜明的文学化转向:勇于舍弃那些包含了微言大义的"宏大叙事",而在题材、主题乃至角度上趋于细碎和具体,显示了别具一格的纪实特质。作为寻求艺术新变的表征之一,文学化为当代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和表现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夏伯阳》上映后对中国社会、中国当代文化,尤其是电影史和电影制作的影响,可以以1949年为界,大致划分为两个时期。在后一个时期,《夏伯阳》的影响甚至直接反映在中国国产电影的制作中。而近年来大陆影视的演进发展,多少都表现出试图突破以往艺术创作窠臼的努力,这种中苏文化上的内在与外在关联值得关注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战争电影是苏俄电影中的重要类型。在进入社会转型期后它无论是在思想内涵,还是在表达方式上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结合相关影片分析当代俄罗斯电影中的战争电影,力求提供有关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的一个基本概观,同时使大家了解俄罗斯战争电影的内在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诉求的表达。旨在揭示当代俄罗斯战争电影的演进脉络,阐述在社会转型期的电影艺术中战争电影发生嬗变的内外动因。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英文电影进入中国市场。对大量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例证分析表明,片名翻译基本采用三种策略:直译、音译和意译,在跨文化视野中考察,当前部分所谓"精彩"片名翻译中存在硬伤:望文生义、乱点鸳鸯谱和低估他人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在新世纪将古装电影推向了高峰.通过对中国当代历史题材电影发展状况进行简单梳理,从宏观上分析了第五代导演古装大片创作的意义,肯定了新世纪古装大片的开拓性价值.剖析国人后殖民主义与民粹主义奇妙交织的复杂文化心态,认为应制止无底线的媒体与网络暴力,努力使中国导演创作出更多展现中华民族文化特征的历史大片.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时期,长影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艺术成就较高,《五朵金花》、《刘三姐》等作为中国当代电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本文将这些影片的叙事模式归纳为五种类型,并通过对具体影片的分析,还原"十七年"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党的民族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共建情景及少数民族地区的独特风情,同时总结这一时期的影片特点,为当下此类影片创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