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要求,注重创造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付国兴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1999,(3):100-101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都是通过思维来实现的,如果没有积极的思维,就不能对所学知识有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思维,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而适当地创设思维情境,是可以达到教师的预期目的的。下面就如何创设思维情境,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互通过设疑来创设思维情境我在教学时,注意从教材的实际出发,通过精心“设疑”,使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形成和谐统一来创设情境,这样,往往可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如在教解对数方程… 相似文献
3.
张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26-38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鸿沟,实践智慧是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张力的桥梁,是建构社会工作知识系统与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对社会工作实践智慧进行研究有其必要性。本文重新阐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为无论是做理论还是搞实践,都应避免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的相互僭越,基于此,对实践智慧进行界定。实践智慧与实践主体之间密不可分,明确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是探究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重要前提。“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境与“历时性”的实践场域为社会工作实践主体提供从直觉到经验的积累,共同推动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实践智慧的引领,理论指导能够落实于“好的实践”,实践得以验证或修正理论。作为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生成机制的关键因素,实践主体与情境在互动中共同促使社会工作实践智慧的生成、使用与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4.
史金龙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3):203-208
[提要]青年领导力发展模型以青年特质、社会责任和关系网络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维度。针对目前中国青年领导力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批判性思维能力是青年领导力形成与发展的根本动力,并给出培养该能力的可行路径。批判性思维区别于普通思维,培养青年的辨别、质疑、争鸣、剖析、反思等能力,有利于优化青年特质、强化社会责任、拓展关系网络,在青年领导力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初期积累、中期整合和后期提升阶段的全过程。发展青年领导力,既要关注知识、经验和技能等与领导力直接相关的内容,也要注重培养作为其根本动力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5.
王彬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根据多年金工教学实践,提出了利用金工课堂教学阵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结合起来,训练、发展、开发大学生的思维资源,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才。 相似文献
6.
周文娟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32(2):129-131
语词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思维与语言的共同载体,语词意义漂移有力地论证了思维和语言生成发展的历史实践性与随时代变迁的发展维度。从人类社会历史的视角,基于国内外学术理论积淀,通过语词意义漂移分析来探讨思维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廓清对思维与语言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7.
武宏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21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是一个包含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大学生的知识观或认识论信念也是要经历一些有序发展阶段或节点的进程。处于低阶认识论信念发展水平的学生很难成为真正的批判性思维者。认识论信念发展的连续统模型启发批判性思维理论家和教育者具体探究认识论信念发展水平对批判性思维教学材料、教学法、测试等诸方面的深刻影响,突出批判性思维的元认知特性,并把认识论信念发展与批判性思维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推进批判性思维教学特别是以论证技能为核心的批判性思维教学。 相似文献
8.
唐国生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35-36
如何在单调、枯燥的数学推导公式中寻找灵动的线条?如何让数学课堂也同语文、历史等人文学科一样充满灵性?从数学学科的特点来看,它既包括严谨的数学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灵活的、开阔的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课堂中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数学学科教学必有的品质,也是衔接数学思维能力与其他学科思维训练点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王雪梅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18-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当前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必须把学生“实际”(即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对于小学生而言,作文教学中更要重视把活动与习作紧密结合起来。因为小学生的生活是由丰富多彩的活动构成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活动是儿童最基本的生理心理要求,是儿童的天性;从认识沦的角度看.活动是儿童认知生活和世界的重要实践途径和创造平台;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活动也是儿童伙伴交往沟通(即初步社会化的尝试)的主要手段。当然,若从反映论的层面来看,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