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孟认为诚信具有人格价值,孔子认为是华夷之别的标志,孟子认为是和禽兽区别的标志,是君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道德规范,诚信是立身之本,立国之本,和谐之本;诚信的功用价值还有多方面体现,孔子认为可以个体的信可以被他人信任,孟子认为秉持“信”德可获得“人爵”,在这点上孔、孟两人表现出分歧。  相似文献   

2.
对于《论语》"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一句,历来有不同的解读。汉唐时期大都将其解读为"孝是仁之本",而唐宋时期还出现了"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的文本。朱熹继承二程所谓"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仁为孝弟之本","仁是性,孝弟是用",明确讲"仁是体,孝弟是用",把仁与孝弟的关系看作体用关系,并由此将该句解读为"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而不是"孝是仁之本",这些观点在理解仁及其与孝的关系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孔子君子观的核心是"仁"即"爱人",荀子君子观的核心是"礼".荀子的君子观既是对孔孟君子观的继承,又与孔孟君子观有较大的区别.孔子君子观中的许多内容符合人性的需要,荀子的君子观则相对狭隘、偏激,很多言论违背人性,违背教育与学术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孔孟的为政之道是孔孟学说的核心,他们的为政治国之策是一脉相传的,但也有差别。提倡德治———修身为治世之本,强调人治———明君贤相是安国之策,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处;孔子将仁与礼结合,孟子将仁与义结合,孔子以君为本,孟子以民为本,这是他们的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5.
《荀子》中的“智德”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提及"知"(智)达487次,显示出对"知"(智)的高度重视.荀子突显"心"(解蔽心)的认知意义,将"知识"作为"智"的第一要义;把"是是非非"看作"智"的第二要义,将其视为"智德"的主要内涵.荀子的"智"有不同等级之分,"智德"并非只是作为辅"仁"的次德,而是与"仁德"等量齐观的主德.其意义与价值在于:承接孔孟对"智德"的重视,将"智"提升为建构整个道德实践论的基础核心概念.  相似文献   

6.
论孝与仁     
孝和仁是儒家两个核心的德目.孝是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开端,孝以“能养”前提,其本质内涵则是爱和敬.儒家的孝道思想,还包涵着一种通过“慎终追远”以追寻人的生命本原的形上学意义.仁是全德之名,是德的总称,是一个关于为人之本和理想人格的概念.行仁,是人最本己的可能性,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忠恕为行仁之方,忠恕工夫所成就的,是人我、外内一体相通的境界.孝与仁两个概念有着内在的关联性:一方面,孝悌为仁之本;同时,孝悌亦必经由忠恕的途径推扩而至于“仁”,才能实现其所本有的道德价值.儒家在强调孝为德之本的同时,在现实层面上又特别注重内外公私领域的区分,这两方面的结合,对中国当代价值体系的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郭象以"中庸之德"为养生全性之宗旨,把庄子"缘督以为经"的养生思想和孔子以"中庸"为"至德"的思想联系起来.郭象所谓"中庸之德"是针对"性分"而言,心与身相对?不以"择善"为"德",在郭象看来,以身殉仁或贪生害仁皆非任天命之自当,养生之本在于内保其"德",内心"知足""常适"则福应其身.  相似文献   

8.
宋明理学是新儒学,仁集中体现了宋明理学的这一特征——既是对孔孟思想的继承,又是创新:如果说宋明理学家对仁的重视秉持了孔孟的思想旨趣的话,那么,对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诠释则体现了有别于孔孟的新认识。在对仁的诠释和论证中,宋明理学家一面强调仁与爱密切相关,一面将仁界定为"爱之理",在爱、恕、公的相互作用中臻于仁的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同时强调仁之一体中的差等和厚薄,最终将基于宇宙秩序的一体而等差贯彻到社会秩序和家庭秩序之中。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从"才"、"礼"、"仁"、"信"四维视角系统阐述了治国理政思想。"才"——"任官以才"、礼——"立正以礼"、"仁"——"怀民以仁"、"信"——"交邻以信"。《资治通鉴》中治国的为政之本、为官准则、处事态度、民族政策等论述,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的治国理政体系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对于孔子讲"仁",朱熹发挥孟子所言"仁,人心也",认为"仁"是以仁之性为体,发用于爱之情,由内而外不断生发的动态过程,兼性情、体用、仁爱、内外于一体,既不是汉唐诸儒"以爱为仁",又不是二程门人"离爱而言仁",因而是"爱之理"。同时,仁又具"生意",而包"仁义礼智"四德,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因而是"心之德",是"人心之全德""本心之全德"。相对于今天对孔子"仁"的解读,或只讲"仁"为外在道德,或只讲"仁"为内在心性,将二者分别开来,朱熹把"仁"界定为"爱之理,心之德",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宋李觏《广潜书》有云:"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师者之言,启人之智;师者之行,率人之德;师者之心,必得以节高之而出乎日月之上。古有孔门私塾,圣人德领十哲,以"仁"为核心的中庸之道流芳百世,远播海外;而展望近代历史,又有西南联大,以闻一多为代表的先生们其骨铮铮,头顶炮火仍坚守课堂。无论古今中外,历史辙印深浅,师之一字,其意万千,正如高山流水,春风秋雨,浇灌于国家每一寸土地,敦促祖国的青苗抽根  相似文献   

12.
在仁的界定上,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提出"恻隐之心,仁也",这涉及结构与内容,也涉及自然与社会.孔孟在仁上既有一致、又有区别.孟子的界定表明他对孔子思想有所具体化、又有所狭隘化.在仁上,应该由孟子向孔子回归.  相似文献   

13.
在孔子构建的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中,"信"是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论语>之"信"在封建社会中对促进政治、经济、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认真解读和探究其涵义及特点,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信"德的核心精神,对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有序运行以及社会稳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批判和敞开传统儒家在道德根基理解上的不同面向,探究其中蕴含的自由因素。针对儒家经典中的“为仁之本”“德之本”等丰富多样充满张力和歧义的大量相关表述,通过对孝悌之本、仁之本、恻隐之本等道德根基理解上的不同向度的考察,借助传统自身的理路和资源,消化传统儒学道德理解上的内在张力,寻求儒家道德根基自洽性转化的可能路径,澄明情感自由对于道德的本原性意义以及自由儒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的含义有一个演变的过程.以<论语>为主要文本,把关于"孝"的记述加以系统的贯穿,会发现孔子用"敬"和"仁"对"孝"的内涵进行提升,既把"孝"收束为内心的"敬",又把"孝"散发为外在的忠、友、信."礼"只是"孝"的外在表现,"仁"才是"孝"之本."孝"中的"敬"之说以及"孝,人之本与"是理解孔子的"孝"的关键."孝"的现代价值不在于养老,而在于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关怀.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开放式问卷调查为基础,初步提出了大学生"仁"观的理论结构假设,编制了大学生"仁"观问卷,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本研究所编制的"仁"观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2)大学生心目中的"仁"主要包括"爱"、"忠与恕"、"义"、"礼"和"智与自强"五个因素;(3)"仁"的意义与结构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在大学生的心中,它是君子人格的全德性、特质性概括.  相似文献   

17.
从先秦时期"德"观念的动态演变历程来看,孔子顺应了西周以来"德"观念向内面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充分继承传统之"德"所蕴含的政治理性因素的同时,更加突出强调统治者自身的内在道德自觉.孔子将"仁"从隶属于"德"的众多子目中拣择出来,其关于"仁"的学说之创立,是对传统"德"观念进行超越的重要表征,把"德"改造为真正意义上的伦理道德概念.  相似文献   

18.
"仁"和"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范畴,在一定意义上,儒家文化可被称为仁孝文化。对于"仁""孝"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很多学者进行了阐述,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汉唐学者多认为孝是仁之本,孝在先,仁在后;宋明学者则倾向于认为仁是孝之本,孝是行仁之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在"良知"的基础上重新定位了仁和孝,他认为仁是良知之理,与良知不可分割,孝是良知与物(事亲)相感发出的表德。在仁孝关系方面,王阳明既沿袭了程朱的观点,又进行了新的阐发。他认为,仁是体,是孝的人性依据,孝是仁的发用流行,且是仁的先发。仁发用为爱,孝是爱亲,在所有的仁爱中最为真诚深厚。仁爱具有普遍性,但往往因条件受限而无法实现。在此情况下,王阳明认为应遵循"优先原则",孝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孟道德修养学说的哲学基础 (一)“仁”与“礼”、“义” 孔孟之道德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爱人”,但人与人之间是有尊卑贵贱之分的,所谓“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而且“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就是说:对人的“爱”不是泛爱,不是平等的爱,而应该合乎一定的礼仪、名分,即周礼,具体地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凡能以周礼的尺  相似文献   

20.
文章再次申说孔孟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与义”,“仁与义”具有使人为善去恶的作用,无疑其作用对社会是积极的;而与仁义相关的“礼”则不然。文章认为,被孔孟之后的儒者们发展了的“礼”,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桎梏,是对孔孟“仁义”道德观念的反动与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