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玉萍 《理论界》2007,(3):180-181
循着新时期女作家女性意识的嬗变轨迹,可以概览时代变迁,感受女作家的奋斗追求,感悟女作家的审美情趣,窥测女作家的心灵世界,探寻女作家的创作规律。  相似文献   

2.
李红梅 《东岳论丛》2012,(2):115-119
从18世纪开始,女性作家的创作便日渐成长为英国文学中的一支重要的创作力量。几个世纪以来,英国女性文学一直有意无意地将性别问题与帝国政治问题相联系,她们有关帝国形象的叙事书写深刻地展示了宗主国白人女性对殖民问题的认识发展过程,同时也形象地揭示了性别问题与种族、阶级等其他社会政治问题紧密交缠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所谓女性意识,首先指女性具有人的意识,其次指女性的思维方式、生存本相、情感特征、生命感受和审美情趣等。可以说,女性意识从来都是客观存在的,而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自然包含着作家们的各种意识形式。纵观二十世纪以前的中国文学史,不难看出,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具有明显的被动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对男性世界所制定的种种规范的“接受”。然而,即使是在封建社会沉重的“夫权”之下,也终有少数女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势力的束缚,偶有女性意识的闪光,尽管只占女性文学创作的一小部分,但它却昭示着,女性并非天…  相似文献   

4.
纵观新时期文学,女性形象可谓倩影翩翩,但笼统地看,大体不外几类. 第一类,是作为大写的“人”出现的,比如《人到中年》里的陆文婷,自尊、自立、自强不息;《红高梁》中的“我奶奶”,生命虽短暂,却活得洒脱,有光  相似文献   

5.
爱情婚姻题材历来是女性作者永恒的创作题材 ,但是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 ,不同时代的女性作者对于爱情婚姻的要求和理解也各不相同 ,这就形成了不同时代女作者笔下爱情婚姻主题的差异 ,本文以封建社会、”五四”时期、新时期为楔入点 ,试图说明女性作者爱情婚姻主题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6.
论台湾女性文学的父亲主题黄发有女性文学,是指由女作家创作的反映女性生活,探索女性命运,具有鲜明女性意识的作品。台湾女性文学发轫于50年代,当时文坛活跃着一群自大陆迁台的女作家,远离故乡的焦虑使他们热衷于表现乡愁主题。她们渴盼回归阻绝的家园,可现实却碾...  相似文献   

7.
从"女性作家"到"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素华 《学术论坛》2006,(3):179-183
所谓女性文学,就是指女性作者以呈现女性意识和性别特征为内容的文学。女性文学最早崛起于英国,是由当时英国特定的历史文化因素所决定的。崛起中的女性文学意识经历了一个从对男性依赖到摆脱男性束缚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爱情是人类最美的语言。自古以来,爱情便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在同一个爱情母题下,不同的时代背景、文化源流、民族特质、个体风范会折射出不同们爱情内涵和美学意蕴。百年中随着西方各种文学思潮的涌入和中国社会的渐趋开放,文学中的爱情主题也在不断地变迁、演进。本文拟就其变迁脉络、源流、成因做一些梳理和廓清工作。一、冲击——嬗变——认同在上一个世纪之交,中国文学面对忧患丛生的现实困境和急剧涌入的西方思潮,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冲击。从20世纪初的“小说界革命”起,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创作手法、主题模式、思…  相似文献   

9.
《琼州学院学报》2016,(1):56-61
"等待"是中国古代爱情叙事类文学中女性形象的一个共同属性,《候人歌》首开其端。女性的等待可分为显性等待和隐性等待两种,她们在等待中获取爱情、婚姻、社会价值以及男性的认同。男权社会的社会现实以及社会意识形态宣传的固化是形成女性被动性的现实原因,独特民族性原因以及强大的文化传统因素则是其深层原因。男女与君臣之间异质同构的关系,女性等待展现出的阴柔与阳刚两种审美特质符合传统文化与男性人格理想,这都使女性的等待成为了生生不息的诗意表达体。  相似文献   

10.
<正> 文学的主题是丰富多采的,爱情只是文学绚丽多姿的主题之一。由于它与人生关系异常密切,因此爱情问题常常为作家和读者所注目。在我国文学史上,爱情文学源远流长。早在两三千年之前,我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就有异常优美的爱情诗。这之后,爱情文学在民间诗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汉乐府民歌、南北朝乐府民歌都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继之而来的是唐传奇,它以叙事文学的形式,为爱情文学打开了新局面。以抒情为主的唐宋诗词也有咏爱情的名篇。但真正为爱情文学开拓新天地的是元杂剧、明清传说和小说。在灿若云霞的元明清文学中,《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浣纱记》、《牡丹亭》、《桃花扇》、《红楼梦》更是广为传诵的。“五四”之后,在我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中,写爱情题材的也不乏佳作,如《家》、《青春之歌》等,而鲁迅的《伤逝》,则具有更深刻的思想意义。我国爱情文学遗产是非常丰富的,其中许多名篇经久不衰,至今仍保持着它的艺术生命力,并给人们以教育和美的享受。研究一下中国古代爱情文学的思想意义、创作倾向和艺术经验,对当代同类主题的文学创作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谷崎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女性,总是作家津津乐道的描写对象。然而象日本谷崎润一郎这样从一个较为独特的角度,穷毕生精力描写女性的,恐怕还不多见。虽然其作品中亦不乏男性,但大多都是匍匐女性脚下的附庸。可以说,离开了女性,谷崎笔下的文学长河难免归于干涸。一谷崎笔下的女性尽管众多,但性格并不十分复杂,大致可以将其归结为两类:一类是以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美国黑人女性文学被引进中国.它在中国的影响经历了起步、发展与新世纪新发展三个阶段.受制于本土经验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介绍和翻译美国黑人女作家及其作品,在整个文学接受过程中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文学类型的研究分布特征.应从本土经验的角度观照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探讨此类文学接受表象下的深层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蛹与蝶--解析中国当代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少女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起,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女性作家群崛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貌。她们笔下化蛹为蝶的少女,在自我与他人的磨合交锋中走向成长。这些文本既有成年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与童年情结,又有对当下少女成长的关注,透露出童年梦想及诗人梦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晏绍祥 《学术研究》2005,2(10):102-107
公元前7世纪以前,有关荷马的记载非常稀少。对不同领域的作家来说,荷马的形象是不同的。对诗人来说,荷马是诗歌的始祖;对哲学家来说,荷马是传统宗教与世界观的化身;对历史学家来说,荷马是资料来源。这一方面说明荷马史诗确实是希腊人的百科全书,同时也说明,对有关的记载,我们必须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从西方浪漫派开始,肺结核病被想象成一种爱情病。肺结核病人往往被描写成浪漫、温情、执着、优雅、多愁、善感,大部分是具有艺术修养的人。浪漫的肺结核疾病意象,多表现在女性人物身上,而男性患者则被描绘成暴躁、肮脏和可怜的。关于女病人海派作家延续了林黛玉病态美的传统审美旨趣。同时,病人形象是男性知识者无法改变生存处境,无力抢夺心爱的女性的一种阉割焦虑的心理体现。张爱玲塑造了一个异质的女肺结核病人的形象。川常不仅仅是作家弃儿情结的反映,它反映了新女性在独立之后无所依托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16.
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文人和中国东北作家群均在日帝殖民统治之下进行了跨地域移居。在日帝殖民统治时期,朝鲜文人移居到中国东北,中国东北文人流散至关内。来到东北的朝鲜文人的代表作家有安寿吉和金昌杰等人。萧红、萧军和李辉英等人作为中国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以笔为武器,以日帝殖民统治的中国东北为对象进行了创作。两国离散作家的作品在抵抗意识和爱国情怀、生存和死亡体验、现实的对应等主题方面体现出了相似性。通过比较,读者可以全面地了解移居到中国东北的朝鲜文人与中国东北作家群对日帝殖民统治时期的中国东北的不同描述,这对于丰富东北亚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翟瑞青 《东岳论丛》2006,27(5):191-192
20世纪,在启蒙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母爱情感世界在人性层面和文化层面得到了充分展示,成为文学中的重要表现母题。现代作家在积极肯定女性在人类发展史上的生育价值和在传承文明、塑造人格方面无法取代的作用,展现母爱情感对儿童生长和发育重要性的同时,又深刻揭示了母爱情感所受到的传统文化和政治话语的制约。实际上母爱还在很大程度上潜在地影响着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8.
作家传记与文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当代作家的传记逐渐多了起来,这无疑标志着某些文学研究观念与文学研究方法的变化。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文学方法革命的内容之一就是引进西方后现代主义文论,将焦点聚集到文本上,极端的说法就是所谓作者已死,反对将作者与其文本联系在一起,反对过多地用作者的背景去阐释作品。这与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文学实践是具有适应性的。它确实突破了传统文论文如其人的因果决定论,同时,也将作家从文学交流过程中解放出来。而更重要的是,它突出了阅读与阐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与创造性。情况在上世纪末与本世纪初发生了改变。这首先源…  相似文献   

19.
文学与疾病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如果从性别差异出发,我们会发现女性作家作品中的疾病主题与男作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与患者的角色、自我意识发生关系。在女作家笔下,女性的疾病成了受害的隐喻,女性的疾病与女性的角色冲突、与女性性别紧密联系了起来。新时期女性文学对疾病主题的表现则主要集中在女性的生理疾病方面,病妇形象更多地患有生理意义上的疾病,遭受着身体病痛的折磨。在这些作品中,疾病变成了一个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思考生存方式的隐喻。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五四时期、新时期的一些女性文学中大量存在着“房间”这种意象。随着时间的演进,“房间”意象在女性文本中也呈现出相应的历史嬗变:从封建社会的宫院·闺阁·织房等到五四时期的幽灵塔·傀儡之家·空屋,再到新时期的虚构之房·隐秘之房·现实之房。不同的“房间”意象却包蕴着一个同样深邃的文化意蕴:作为女性生存见证、女性抗争诉求的真切象征的“房间”意象表现出一代代女性对社会文化、历史传统的深思和反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