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元祐文人集团汴京题画诗唱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颖 《阴山学刊》2003,16(4):44-49
“诗画本一律”的诗画关系说是元祐文人集团元祐时期汴京题画诗唱和兴盛的内部动因之一,而题画诗因其在内容上多题马画和山水画作,这又与元祐文人通过马和山水来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借以排遣党争带来的心灵苦闷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慈波 《兰州学刊》2005,(5):306-310,314
在元祜文坛上,廖正一颇负盛名.他以试策受知于苏轼,从结交伊始就陷入政治漩涡.但是他和苏轼心契神往,相知于道义文章,他们的交游带有明显的苏门文人团体性质.作为苏门重要成员,他和苏轼诗文唱和,与苏门其他人员也多有交游.其诗、词、文创作都有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年代久远,事迹难征,故而其名湮灭不彰.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大致考订他的生平,对之有进一步的了解.这对于了解苏门的特点,认识当时的政治形势及文人交往、创作之间的互动关系,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谢新香 《理论界》2006,(12):190-191
在北宋理学的影响下,元祐文人形成了不同于前人的思辨思维,改变了前人的观物角度和态度,进而影响到咏物诗的创作及风格。在元祐文人的咏物诗中,表现出对自然、宇宙时空、宗教教义等体悟的理趣色彩。  相似文献   

4.
由于韩国古代文人对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知识的长期积累及"虎溪三笑"典故在韩国古代的不断流播,"虎溪三笑图"及其题画诗借由苏轼在高丽末期登陆韩国,并在其文人中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高丽末朝鲜朝初期的很多文人都争相创作"虎溪三笑"题画诗,其高峰期的代表人物是徐居正。韩国古代的"虎溪三笑图"题画诗表现出了其文人亲山近水的隐逸情怀,崇儒尚佛的思想特征,同时又掺杂着他们对于祖国山水及文化的热爱。  相似文献   

5.
史宏云 《晋阳学刊》2012,(4):140-141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由一个意象或意象群可以构成整体意境. 周积寅论述题画诗:"题画诗之所以出现,乃是诗人见到了画家的画而引发出了诗的感情,因而把画作为诗的题材、对象加以题咏."[1]题画诗是以画作为对象来创造意象,就其内容来讲,因所画题材不同其题画诗内容也不同,山水画题画诗多以写景为主,人物画题画诗以抒情为主,花鸟画题画诗则以状物为主.  相似文献   

6.
玉山雅集诗酒唱和活动构成了元末文人绵延十余年的诗学盛举,根据玉山主人盛情邀请众多台阁著名文人为其题写匾额,参与雅集唱和与题写诗集序言的举措,可以看出其具有借重台阁文人以提高雅集声誉的动机。而玉山雅集的唱和主体乃是汇集于此的元末各地之隐逸文人,无论是他们雅集的目的还是诗歌创作的思想情感倾向,均以追求愉悦快适为主要内涵。由此玉山雅集文学观念的基本特征乃是台阁文人与隐逸文人两种不同群体诗学思想的巧妙组合,显示了以儒家雅正诗学理论为口号,而实则以求乐自适为内涵的独特架构。  相似文献   

7.
苏轼唱和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唱和诗在苏诗中占据着相当的比重,但囿于传统的偏见,往往为人们所忽略。苏轼与苏辙、苏门学士、友人的酬唱,其意义不仅在于诗化日常生活,彰显文人士大夫的雅趣,突显诗歌的交际功能,更在于它反映了诗人真实的心路历程,折射出时代的审美趣味。苏轼“和陶诗”开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在对陶渊明的接受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自此以后“和陶”就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任何门类的艺术发展,总要有一种思想体系作为支柱.在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的山水画,就是利用老庄哲学思想创造和建构的;而中国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则是他们在视觉系统对道家思想的阐释与匹配.  相似文献   

9.
王晓骊 《晋阳学刊》2014,(1):29-34,75
北宋文人"诗似小词"的评价奠定了秦观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好问"女郎诗"的说法即源出于此。这一评价的产生一方面固来自于秦观诗歌创作本身存在的清丽风格,另一方面则由于诗人早期投献酬赠诗给以苏门文人为主的读者群留下了豪宕奇峭的第一印象,使得秦诗的清丽风格由于溢出了苏门文人的期待视野而受到批评。此外,随着秦观词的广泛传播,其婉约妩丽词风加深了接受群体对其清丽诗风的印象,从而影响了时人对秦诗的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刘季 《殷都学刊》2011,32(1):69-75
顾瑛是元末诗坛的风云人物。他的家庭和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多面人格,这种多面人格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让他在不同人生境遇和环境中、或是与不同人交往唱和时表现出不同的人格与诗风。顾瑛所主持的玉山雅集吸引了众多的元末文人,他们纷纷来到玉山,与顾瑛诗酒唱和。顾瑛和他的玉山雅集只能是他那个时代的产物,是主导性价值观弱化、文人观念趋向多元化、人格追求走向多样化的结果,是明清两代对文人思想桎梏重新加强之后只能追慕而不能复制的奇迹。  相似文献   

11.
南宋初年,朝廷为了构建政统的合法性,确立"最爱元祐"的政治文化导向.在北宋受禁锢的元祐之学,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并成为南宋文化重建的基石.南渡文人自觉地总结北宋学术文化传承脉络.在"元祐"这一旗帜下,理学与文学承续了各自的统绪,有效地呼应了官方构筑政统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汴京城破至忽必烈主理汉地之前,因战乱、政治、学术等因素影响,文人相继向河北、东平、苏门、山西四个地区聚集,进而在北方形成四大文化中心并行的格局。本文梳理各中心文人构成,分析文化中心形成的原因,论述各中心文人共同特点。由文人走向研究,阐明文化中心形成、变迁的规律,是元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文人山水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完整体系,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璀璨的过程.文人山水画的作者取材于山水自然景色,藉以抒发个人"性灵"之情感.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注重文学修养,追求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对水墨、写意等技法的不断完善.数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画家将自己深刻的生命体验融于笔墨之中,创造出了风格独特的文人山水画.  相似文献   

14.
冒襄和王士禛共同参与的乙巳上巳水绘园修禊是新旧文人间的一次和谐唱和。本次雅集以篇什之富、兴趣之豪、主宾之美而深受文人企羡。在此次雅集中,诗人们一反自己平日的诗风,模仿王士禛在扬州期间的创作风格,而王士禛在此次雅集中的一般应酬之作,也得到遗民们的交口称赞。隐藏在和谐唱和背后的是遗民和仕清新贵各自不同的情感需求和利益需求。本次雅集是王士禛初期"神韵"诗在不同身份的文人间的一次成功创作实践,是之后这一诗歌风格迎合统治者口味,并为各阶层文人普遍接受的一个前兆。  相似文献   

15.
诗可以群:略谈元祐体诗歌的交际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唱酬诗是儒家礼仪文化和人伦精神在诗歌领域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交往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交际性是元祐年间苏轼文人集团唱酬诗中的突出特征."以交际为诗"的元祐体在文学史上向来名声不佳,但平心而论,元祐体不仅未脱离孔子倡导的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而且把"诗可以群"的功能推向极致,扩大了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起的积极作用.其在文学史上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将日常生活诗意化,即以艺术的竞技和应答来实现人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6.
酬赠唱和是中国传统诗词创作的重要形式,在宋词中亦多有表现.从词体发展来看,酬赠唱和之作在南宋,尤其是孝宗时期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风格更为开阔多样.从互动方式看,南宋文人以词酬唱主要集中在即席、临别、异地寄赠这三种情况下.与北宋相比,南宋酬赠唱和词在主题、功能、艺术形式上都呈现出新特色:传统的艳情题材有所退减,家国情怀大为增加,词中的脂粉气与感伤气明显减弱;词体功能从尊前娱乐更多转向文人抒情言志,词甚至充当起了书信的功能;次韵的艺术形式极为突出,文人气息更加浓郁.  相似文献   

17.
黄庭坚外甥徐俯约于元祐六年在南昌与当地诗人结社唱和,后人称为豫章诗社.大观年间,诗社吸引了一批游宦江西的诗人参与其中,成为当时最为活跃的诗社.诗社探讨句法,倡导学习六朝诗歌的流丽,注重物象写实.比起标举理趣的元祐诗风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对南宋诗歌创作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诗社的参与者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与此有密切关系,《宗派图》中所列绝大多数诗人分别属于当时的豫章诗社、临川诗社和庐山诗社,而这些诗人与豫章诗社诗人多有往来,可以说,豫章诗社对江西诗派的提出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东都留守和北宋西京留守是洛阳分司机构的长官,身份崇重。唐宋时担任洛阳分司长官的裴度、牛僧孺、钱惟演、文彦博、韩绛等人多位望崇盛,又具有文学才能,喜与文人交往,因而,对洛阳文人群体及其诗歌唱和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的生活方式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他们也时常组织宴饮赋诗游赏等活动,许多诗歌唱和也是以分司长官为中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莺莺故事在宋金时代的阅读:一是在上层士大夫文人诗词唱和中体现了传统文人的审美趣味,一是在市井中的流转及由此体现出来的新价值和新观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彼时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咏画、题画诗,是其诗文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收在“全集”里的咏画、题画诗,达百首之多。综观这类诗作,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即依画翻新意,诗抒画外情。在当时,有一批文人兼工画事,并成为一种流派,叫作文人墨戏画。这些画多是对自然的赞赏,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取前者而舍后者。苏轼却反其意而为之,从画中翻出新意,勾出人间事。也就是比起自然,他更关心人事。他以艺术家的勇气,大胆地歌咏人生的喜怒哀乐。在近百首咏画、题画诗中,题咏马的约占五分之一。马一向是历代诗人、画家喜用的题材,这大约是马的外形膘悍骏健且与人的关系至为密切之故。尤其在唐代,出现了擅长咏马的诗人(如杜甫、李贺)和擅长画马的画家(如曹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