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认知”与“认识”的分野以及现在用“认知”取代心理学中“认识”一词的必要性,其意义在于:(1)有助于准确概括认识的心理过程;(2)有助于心理学概念体系的完善;(3)有助于我国心理学与世界心理学的联系与统一。  相似文献   

2.
“大思政课”是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新兴议题,“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推动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的重要抓手。学术界对“大思政课”的关注大致经历了“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办’思政课”根本遵循的把握与坚持、“跟现实结合起来‘用’好‘大思政课’”善用之道的思考与探索、“坚持用心‘讲’好‘大思政课’大道理”本质追寻的挖掘与阐发以及“以全党全社会之力‘建’好‘大思政课’体系”的拓展与升华四个阶段。就“大思政课”的研究论域来看,主要包括必要性、核心要义、范畴关系、基本特征、原则方法与实践理路六个方面。虽然“大思政课”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深化与发展的空间。面向未来,学术界可以从深化核心要义研究、加强实践教学研究、推进体制机制研究与强化技术赋能研究四个维度对该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四个维度分别关乎“大思政课”的基础性、规范性、系统性与前沿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农为本”这个重农抑商观念持续了几千年之久,至今还统治着相当多的人的头脑。不少地区党政领导在大会小会上也说发展商品生产,但由于思想未转过来,行动上却是老一套的“以农为本”,甚至以‘种植业为本’。因此,对于“以农为本”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它对发展商品生产具有怎样的影响?打破“以农为本”与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是否有矛盾?等等,都需要认真搞清楚,否则思想是转不过来的。  相似文献   

4.
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一文中提出的一直被认为是“民族定义”的论述,究竟是不是普遍性的“民族”的定义,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再探讨的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在理论上或在实践上,都有重要的意义。 解放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把斯大林的定义视为民族定义。如有同志认为,“不论是资产阶级民族或是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古代民族’,都具有民族的四个特征,只不过彼此间在这四个特征的特点上有所差异而已。因此民族的四个特征,仍然是识别我国民族族别的主要论  相似文献   

5.
陈水扁1月28日(中国传统的春节)在岛内放出所谓“震憾弹”,陈水扁说,他觉得应该“认真来思考废除‘国统会’、废除‘国统纲领”’,要“在适当的期间好好来处理”这个问题;“这样的‘国统会’、这样的‘国统纲领’要来追求什么共同的统一,甚至在纲领中来接受一个中国的原则,这都是非常有问题的”。陈水扁的一番话,激起岛内外的强烈反响。台湾各界有识之士和国际舆论纷纷谴责陈水扁的讲话,批判陈水扁是要向法理“台独”迈出实质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试论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返本”与“开新”康超光总结改革开放以前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指出:“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1〕这个问题上认识的不完全清醒,是...  相似文献   

7.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基石和精髓。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特色。那么,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实际”呢?陈云说:“讲实事求是,先要把‘实事’搞清楚。这个问题不搞清楚,什么事情也搞不好。”①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根据1、社会...  相似文献   

8.
《学术研究》1989年笫2期报导了姜建强同志的“‘应用哲学’即‘无哲学’”的观点。对此我有所启发,但不敢苟同,特提出一些看法与之商榷。姜建强同志的立论依据之一是:“应用哲学”取消了哲学思维的特点。这一论据,至少包含五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即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哲学的特点、什么是“应用哲学”、什么是“应用哲学”的特点和“应用哲学”是否取消了哲学的特点等,对这些问题,我与姜建强同志的观点是有区别的。在姜建强同志看来,哲学“是人类智  相似文献   

9.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学者和启蒙思想家,与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一起被誉为“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一部中国近代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西学东渐史。在此过程中,严复以其八大译著和系列政论文章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①。“侯官严复以我之古文家言,译西人哲理之书,名词句调皆出独创。译名如‘物竟’、‘天择’、‘名学’、‘逻辑’,已为我国文字中不可离之部分。其于学术界有不刊之功,无俟深论”②。同样,他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科学等思想观念,亦不能不说是五四运动“德先生”“赛先生”…  相似文献   

10.
陈炎同志对“积淀说”与“突破说”的讨论文章在本刊第五期发表以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在总结八十年代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开拓九十年代的美学研究,本刊在6月28日邀请上海美学界、出版界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评价‘积淀说’、‘突破说’”,“‘积淀说’、‘突破说’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美学研究中理性与反理性、传统与反传统、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九十年代美学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发表这次座谈中的两篇。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文章,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不‘…··不……’”在假言判断里起什么作用,历来有不同的认识:一认为“不…。··不……”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的联结项。如李福化先生在《逻辑辅导》第四章第5“页中写道:“在日常语言表达中,必要条件常用:‘只有……才……’‘……不…··就不·’…·’,‘没有……没有……’等来表示。”持相同看法的还有金岳霖先生①、王道君先生\徐光斗先生o和中国人民大生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写的《形式逻辑》等。二、将“不……不……”只看作假言判断前件与后件中性质判断的否定联项,而不是复合判断的联结项。持这种认识的有李ly.…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把握问题与矛盾的关系”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被清理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后,辩证唯物主义对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应该怎样论述”,是当今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研究的两个理论前沿问题。解决了它们,可望对“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对于后一个问题,通过把握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系统思想,厘清恩格斯的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与黑格尔的分野,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把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运动是矛盾”命题的认识与毛泽东的“问题即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命题相联系,通过把握毛泽东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历史,把握毛泽东以现实问题导向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今年五月二十九日,《光明日报》发表艾恒武、林青山“‘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一’”一文,引起学术界的热烈讨论。现将各种不同意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在林彪和“四人帮”横行之时,文艺作品的“人民性”曾被斥为取消列宁主义党性原则的东西,是“全民性”的同义词,是“资产阶级人性论的概念”;有人也跟着说什么“文学的‘人民性’概念,是一个十分含混模糊的非阶级的概念”,袭用“人民性”的概念,是“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以图改变无产阶级思想运动、文艺运动的性质”,“‘人民性’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论述中说 ,人们认识世界的任务在于获得真理 ,因为只有真理性的认识才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到达胜利的彼岸。因此 ,搞清楚“什么是真理?”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探索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尚有一定的距离  相似文献   

16.
孙中山“五权宪法”之特质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关于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特质,学术界往往认为是分权制。其主要理由在于:“五权宪法”是:“以‘三权宪法’的欧美宪法作为范本”,“并吸取了中国古代封建  相似文献   

17.
细读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不难看出其对改革的基本判断是:在目前及。十一五’期间,乃至更长的历史时期,“改革攻坚”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的作用和意义,因此,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那么,这些‘重大体制改革’应当坚持的方向是什么?面对诸多改革领域和复杂矛盾,我们要实现的突破是什么?改革毕竟是手段,从‘十一五’这一转折性的历史时期起,改革要达到的新的目的又是什么?正确回答这些问题,对于保证改革攻坚取得实质性的成效,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关于事物是“合二而一”还是“一分为二”的讨论,反映了两种世界观的根本对立。“一分为二”,准确、生动而又通俗地表达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辯证法的世界观;杨献珍等同志提出的“合二而一”思想,它不仅不能表达对立统一规律,而且是和对立统一规律根本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杨献珍同志说: “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所以在观察问题的时候,要‘一分为二’”“要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 “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  相似文献   

19.
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性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过去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中遇到一  相似文献   

20.
在“认识的源泉是什么”的讨论中,要搞清楚广义认识论和狭义认识论使用的“认识”,所具有的不同涵义。 广义认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同一个东西。它研究的是思维和存在、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