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罢韩国全北大学李钟周教授在《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一期发表的《东北亚的圣母柳花》(以下简称《柳》文)一文,确感有值得商榷之处。《柳》文主要学术观点大致有三:其一,将满族兼及东北亚诸族的创世与起源神话都归之于柳母神;其二,又将东北亚诸族的柳母神崇拜起始尽归之于《三国史记》中始现的“河伯之女柳花”;其三,再将高句丽神话的“解慕漱 河伯之女→朱蒙”结构与檀君朝鲜神话的“檀君 河伯之女→夫娄”结构加以比附,最终推导出高句丽及东北亚各族的文化精神是源于檀君朝鲜系列,今日犹存的东北亚诸族创世及生命起源神话,…  相似文献   

2.
高句丽的族源过去一般都仅从高句丽王室的起源去考查,因而大都认为出自夫余或 貊。近年始注意从高句丽全族人民的来源去考查其族源。但由于以往文献仅载王室起源,而不载 人民起源,因此给考查其真正族源带来巨大困难。近年随着对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考古文化研究 的发展,提供了从考古文化考查高句丽族源的可能。本文全面综合了高句丽兴起前该地区的各种 文化遗存的族属,得出结论认为前高句丽文化是由夫余文化、夷文化、汉文化三种文化组成。因 此,提出高句丽的族源为夫余、夷、汉。并指出以后随着高句丽族的发展、汉人融入高句丽族者日益 增多。高句丽族最终成为以汉族为主源形成的一个民族。这是对高句丽族源的一个全新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之管见史式为何有人“越俎代庖”?中国历代史书林林总总,汗牛充栋,自秦汉以来二千余年从未中断。且不论其史料价值如何,只就数量而言,可称世界第一。但是其中对史前史的记载,却是十分薄弱的环节,每每以神话、传说编造历史,缺少对中华文明起源...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高句丽早期王系的再整理,指出高句丽早期王系是经过人为炮制后的产物,从而肯定新朝诱斩的"高句丽侯驺",就是高句丽高氏政权承认的始祖朱蒙。  相似文献   

5.
对古朝鲜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三个问题进行思考:第一个问题是关于高句丽族源神话与所谓檀君神话作比较研究。高句丽始祖朱蒙感日卵生,为河伯外孙,属中华文化系统,而檀君乃神人与熊女交合而生。它们是两种不同系别的族源神话。高句丽后代诸王只祀其始祖朱蒙,朱蒙之上再无祀。文章批驳了把高句丽纳入朝鲜史体系的错误观点,认为朱蒙出于檀君没有历史根据。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所谓檀君神话研究。《三国遗事》所记不是史实,而属神话传说。文章对檀君陵的发掘提出质疑。第三个问题是探讨朝鲜一词的由来。文章认为朝鲜最初名谷,或曰汤谷,九夷中的夷集居地,日出于谷而天下明,日出处海波如沸。在《周易》中的“箕子之明夷”卦,汤谷之后又称明夷,指东方日出之国。朝鲜一词是继汤谷、明夷之后于商周之际出现的地名,均属汉语言文化,来于海上日出之象。朝鲜一词综合了汤谷、明夷的文化内涵,更为鲜明地概括了朝鲜半岛的自然、人文地理与历史文化的特点,更符合汉语言文化以及文字构成诸特点而易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6.
朱蒙考源     
朱蒙是高句丽始祖,又是第一代国王的名字,在高句丽人的眼里,具有神圣而又神秘的至上地位。关于朱蒙名称来源及其真实含义,论者绝少,虽然中外学人在考述其它问题时偶有涉笔,却无深说。近年,通过史料的翻检和分析,笔者得出这样一个认识:朱蒙最初是太阳的称谓,渐后成为崇日民族的始祖神,再后,做为政巫合一的称号,乃有了王的含义。由于古代方音复杂,朱蒙音读常生变化,多有异书,但若细心品咂,皆未脱却朱蒙二字的声韵。朱蒙音义变化的研究,对于探寻高句丽鲜为人知的史源,定有裨助。 一、朱蒙的别名和姓氏 关于朱蒙神话般的问世及其名称含义,《魏书·高句丽列传》记曰:“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日影又逐,即而有孕,生一卵,大如五升,其母以物裹之,置于暖处,有一男破壳而出,及其长也,字之曰朱蒙。其俗言朱蒙者,善射也。” 朱蒙另有许多别名,如东明、邹牟、中牟、众解等。朱蒙和别名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曾予探索,分歧焦点,集中于朱蒙和东明是否音义相通。早年金毓黻先生持肯定态度:“东明音近朱蒙,当为一事”。近年有人认定:东明是王号,朱蒙是名。另有观点认为,高句丽称其始祖名字时为朱蒙,赋予始祖神圣意义时则称东明。又有人称:朱蒙、邹牟、众解  相似文献   

7.
高离族源试探○周向永有关高离的研究,关乎东北地区古族夫余、高句丽等民族的起源、迁徙、与它族的融合及文化遗存的比定等诸问题。以往学界对此虽有涉及,但多为高离在“流”的意义上的探讨,如高夷与高句丽的关系等,对其“源”之所在,抑或名谓由来却涉猎不多。本文得...  相似文献   

8.
夫余亦书扶余。关于夫余、北夫余、东夫余的问题 ,中外史学界意见分歧 ,众说纷纭。笔者在已发表的两篇论文中 ① ,认为北夫余、东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北夫余和东夫余。今再重新提出探讨的目的是抛砖引玉 ,希望通过争论 ,能够澄清一些问题 ,获得正确认识。不当之处 ,请大家指正。一、北夫余即夫余 ,不是在夫余之外还有一个北夫余  《好太王碑》云 :高句丽的始祖邹牟 (亦书朱蒙、东明 )“出自北夫余”。《冉牟墓墨书》云 :邹牟“元出北夫余”② 。这是关于高句丽起源最为重要而可靠的记载。但在《魏书·高句丽传》、《梁书·东夷…  相似文献   

9.
“猕猴变人”是关于藏族起源的普遍为人们认同的古老传说。古代藏文史籍《松赞干布遗教》、《玛尼宝训》、《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等都记载有这一神话传说。由于近代达尔文生物进化论所揭示的人类是由古代猿类进化而来的科学结论日益成为一种常识,人们接触到藏族起源的这则神话不免会为“猕猴变人”的想象而叹服。本文拟对“猕猴变人”神话进行探微,试揭示“猕猴变人”神话产生、演变、形成的过程,从一个侧面展示藏族的起源与藏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西藏王统记》是记叙“西藏人种之由来’较早较详细的史书。该书…  相似文献   

10.
2012年7月29日,吉林省集安市麻线河右岸发现了一通高句丽时期的文字碑。碑石由一整块粉黄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是典型的圭形碑。正面镌刻汉字隶书碑文,原有10行,218字,现已识读170多字。碑文记载了邹牟王开创基业,诸王相承,好太王开拓疆土,为先王立碑,铭其烟户,制定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要求对于诸王陵墓守墓洒扫,四时祭祀,不得买卖烟户,违者子孙后代都要受到惩罚。根据集安高句丽碑的形制、碑文内容和好太王碑记载,初步断定此碑立于好太王时期。集安高句丽碑的出土是一百多年来集安考古的重大发现,碑文涉及高句丽起源、建国、好太王的统治、高句丽王陵守墓制度等问题。其价值和意义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11.
周是一个很古老的部落,传说周的始祖后稷,名弃。其诞生的邰地在今陕西武功县境内。周在弃时由母系氏族社会过度到父系民族社会。 周人自其始祖弃为虞夏的稷官(农官)起,周之后嗣继弃为稷官者不止一人。及夏后氏政衰,不复务农,周人便失去了世代相传的稷官,离开邰地而投奔戎狄之间。虽然,关于投奔戎狄的周室祖先究竟是不窋或是公刘,史籍存在不同的记载。但周人在不窋或公刘时即投奔戎狄之间,而且是在夏后民政衰的夏代末年,亦即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桀年间。这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明确的,从此可见周人与戎狄杂处在一起的肘间是很早的。  相似文献   

12.
伏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一位著名人物,关于其归属,古往今未,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观点,有人认为是华夏始祖,有人祖其为古东夷集团祖先,有人认为他属于古笛蛮部落,可谓众说纷纭。然考其渊源,“伏羲”最早由庄子提出,我国到秦汉时代成书的某些古籍偶有提及,伏羲的传说,实际上是源于《庄子》,乃是庄子借以论道的假托,并非上古帝王,伏羲的传说既不是古代华夏族所固有,也不是古苗蛮民族的遗裔所传入。伏羲被推崇为“三皇之尊”乃至成为众人相信的古代帝王,乃是与中国古代士人崇古传统分不开的,崇古而述古为伏羲由假而真提供了舞台,战国未到秦汉时成书的托言孔子所著《易传·系辞》亦言伏羲,伏羲遂声名大噪,伏羲的传说遂成信史。由伏羲的考证,对我们研究古代传说历史提出这样的要求,研究中华民族文明起源和发展既要尊重史料,又要作去伪存真的工作,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  相似文献   

13.
笔者通过对集安 3319墓多年的实地考古调查和重点运用天文考古学知识 ,对高句丽人像石刻神秘图纹符号的内涵进行了系统的考释 ,提出了“天书”是由“七衡六间”、“四方五位”、“四时八节”、“九宫”、“八角”及“阴阳五行”等中国本源文化中独有的原始图解所构成的复合图 ,东西立石系高句丽民族崇拜的日月神像。本文还对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确定了石刻为仿中原汉代墓阙性质 ,断定墓葬应为高句丽第 16代王故国原王的陵墓 ,并认为高句丽族名“高”姓来源于始祖神高阳氏 ,其“天人合一”思想深受中原影响。这些方面 ,都充分体现了高句丽民族与黄帝氏族、高句丽文化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此文以全新的视角 ,独到的见解系统考释 ,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高句丽民族起源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对高句丽民族起源还存在着一些分歧,主要有秽貊说、夫余说、殷商说、炎帝说、高夷说等。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中学者们往往混淆族源、族属、族称等概念,往往将民族起源和民族融合混为一谈,需要进一步澄清。笔者认为,传统的秽貊说、夫余说颇有疑义,许多新的证据表明,在高句丽民族起源问题上殷商说似乎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15.
对于渤海与高句丽的相互关系,中外学者观点分歧很大。根据中外史书的记载,渤海的建国者与渤海国的统治民族为粟末,属于肃慎族系,而高句丽则属于秽貊族系。渤海族与高句丽族属不同。同时,渤海族在生产方式上亦与高句丽不同,前者以农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后者则农业与渔猎并重。这进一步导致二者在饮食、服饰、居室与城池建造、婚丧、习俗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无沿袭之处。这些再次证明渤海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16.
猕猴与罗刹女交配繁衍藏人通常被看做是有关藏族起源的神话传说。本文对这一传统看法提出了质疑 ,认为此传说并非神话 ,而是藏族的重要祖源传说 ,是关涉藏族起源真相的具有实际含义的文本。文章指出 ,传说中的“猕猴”与“罗刹女”是血缘图腾符号 ,“罗刹女”种系人群应为藏地土著 ,“猕猴”种系人群则出自东部横断山区 ,二者结合的传说实际上隐含着远古两地氏族之间的联姻。这一内涵与藏文史料中关于藏地最初四大或六大氏族中曾存在藏地腹心地区同横断山区氏族相互联姻的史实记载一致 ,二者逻辑结构、族群背景与地望均完全对应。文章还对此传说在藏族起源研究上的价值及所预示的新的可能性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流传下来了无数动人的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特别是经过历代史家的历史书写、民间百姓的口头传说以及后世文人依据一定历史记忆所形成的历史想象,使得这些历史故事与人物传说变得更加具体,更加形象、深刻.当然,历史的真实性也在这种传说与想象中变得越发模糊.三国时代刘备之孙夫人形象的历史流变即为此例.其最初是以一种没有被正史立传的模糊形象出现的,魏晋以后关于其成为(壤)矶娘娘的历史传说逐渐流传并日渐放大.年深日久,由于史书的散佚、文人雅士的艺术创造等原因,孙夫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便为历史记忆基础上所形成的孙安、孙仁、孙尚香等新的人物形象所代替.  相似文献   

18.
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高句丽民族 ,在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 ,歌舞、出行、狩猎、征战 ,以及敬鬼神等习俗上 ,都有着民族自身的显明特点。一、衣食住行  根据史书文献记载 ,结合在高句丽古壁画艺术中所看到的高句丽民族的人物形象资料 ,对高句丽民族的衣、食、住、行 ,可以说是有了比较真实的全面了解。高句丽民族多在“大山深谷 ,随山谷已为居”① 的山区生活 ,由于“土田薄瘠”的自然环境 ,使高句丽民族养成艰苦朴素 ,勤俭持家的美德。可是每逢公会 ,人们都能以锦绣艳服的着装 ,佩带自己的金银首饰来打扮自己。说明高句丽民族在…  相似文献   

19.
一、序 本文之目的在于探讨高句丽建国神话中柳花的特点。作为河伯的女儿,从其与天帝的儿子解慕漱结为神圣婚姻而生下朱蒙,直至朱蒙建国高句丽为止,柳花一直是高句丽建国神话前半部的核心人物。柳花不仅是朱蒙诞生的母太,而且也可以说是建国之母。我想,对于柳花意义的探索,将会扩大东明王所象征的高句丽建国神话的意义。 本文的出发点是以柳花曾是扎根于高句丽疆域,即中国东北或东北亚文化圈的神圣存在为前提的。由此,我们假定柳花可能不是高句丽神话中的化石,而是仍然生息于这片土地上的神母,并可以确认其实体。高句丽神话在我们…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辨析高句丽起源中的“夫余说”、“貊说”、“高夷说”、“商源说”和“夷、貊、汉”多源并存说的基础上 ,强调了高句丽族源的“主体” ,是辽东“二江”流域从商周时期的“高夷” ,到春秋战国前后的“貊部” ,其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从文献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上 ,将构成高句丽的族源主体 ,即从先秦“高夷”到“貊”族的青铜文化 ,与公元前一世纪高句丽建国后 ,由夫余南下“貊”地后开始形成的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即两汉时期高句丽的“五部”文化 ,从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和文化内涵上予以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