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两周金文看楚文学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以来,出土了大批楚国青铜器,其中在数量众多的器物上刻有铭文,总字数已超过万计。这是研究楚国历史、文化的极其宝贵的资料,也是研究楚文学之渊源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研究与探索:1.从吴雷窼铭文和楚墓祭祀竹简,对照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有关楚族世系的记叙,可以厘清楚族之渊源。2.出土青铜器中有七篇文字较长的铭文,它们句式齐整,符合诗经的韵律,可视为楚诗作品。它反映楚文学自觉承继中原文学之传统,有着深厚的中原文化底蕴。3.出土的楚国青铜器铭文,其字体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大体上在春秋中期之前与中原无异,春秋中后期出现了作为装饰目的的鸟虫书,但使用并不普遍。4和楚国的发展相一致,楚青铜器物造形,也经历了从模仿到逐渐形成自身特点的过程。但总体而言,楚贵族大体一直坚持周礼所规定的礼制,表明对于周文化也即中原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
杨红伟 《江汉论坛》2012,(4):106-114
拉卜楞寺作为安多藏区清代中后期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它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清朝"众封多建"的宗教抑制政策,是清政府扶持的结果。这与拉卜楞寺积极拥护中央政府的政治认同有关。尽管如此,出于王朝国家政治安全的考虑,清政府不愿看到拉卜楞寺政教集团发展成为一支难以驾驭的力量,因而与拉卜楞寺快速发展相伴的则是随之而来的抑制政策。但作为具有自身利益追求的政教集团,拉卜楞寺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不触犯王朝国家政治、宗教政策底线的情况下,进行着宗教扩张的反抑制策略。由此,在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之间进行着多层次的博弈,表现为拉卜楞寺与清政府不同等级政治层面上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3.
4.
陈铭 《天府新论》1994,(5):95-96
海外汉文学研究的拓荒之著──评《日本汉诗发展史》陈铭在日本,以中国古典诗歌的文字、格律、意蕴乃至审美情趣为圭是的大量诗作,被称之为汉诗。日本汉诗并非日本人猎奇、仿效的游戏,而是一种从幼稚到成熟的真正的文学创作。据日本《汉诗文图书目录》记载,日本汉诗从...  相似文献   

5.
在严羽所谓“盛唐诸公”中,岑参年岁特晚。他生于开元三年(715),到安史乱爆发的天宝之末,恰进四十强壮之年,这正值他一生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可惜便匆匆结束了。不过,从这时到大历四年(769)他卒于成都客舍,仅得十又五年,更其短暂。所以他基本上属于开元天宝那被李白歌为“国容何赫然”的鼎盛时代。那是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罗列作家严歌苓的若干存在编码,把它们作为进入她的小说世界的钥匙,对严歌苓的精神特质作出整体把握与论说。作者重新梳理了严歌苓论题中常见的诸多概念之间的关系,如弱者、雌性,弱者的强大、雌性的包容等,将这一讨论整合为弱者·底层·民间的编码序列,将之归结为严歌苓的精神源流中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一脉。作者还开创性地提出了荒谬感·魔幻感的观点,认为它们是严歌苓体味、理解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也是其文本的重要美学特征。论文还采用寄居者·局外人的视角,对作家爱情观的历程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7.
九十年代公平与效率研究综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十年来,我国学术界以公平与效率关系为重点展开了公平问题的热烈讨论,虽取得一些成绩,但离统一认识的形成相距尚远。究其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有两点失误:第一,将公平与效率看作两件事物,孤立地加以看待。因此,讨论的各种答案实际上只不过是罗列了有关两种事物关系...  相似文献   

8.
相邻关系和地役权是两种互相独立且又相互协调的法律制度,各有其不同的基点和调整空间,然而在适用区分上却极易滋生歧义和困惑。本文试图从两者的定义及性质入手,对相邻关系和地役权作一剖析,揭示二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自远古时代起,海南岛就一直受到我国华南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远古文化的影响,尤其壮侗语和南岛语等在海南岛的相遇,奠定了黎族形成的基础。由此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形成发展的方向和模式,决定了黎族历史文化既体现百越族文化传承的特点,又体现在海南岛这个地理环境条件和历史发展背景下形成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0.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0,21(2):69-72
报告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新型文体,它萌芽于“五四”时期,30年代开始了报告文学的自觉创作,抗日战争及其以后,报告文学的宣传、教育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成为报告文学的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1.
十年前承包经营责任制从农村开始推行。现已推行到城市,成为广泛使用的经营方式。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一种生产关系的调节形式也是一种经营管理形式。这一形式的推行放出了经济活力,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但它并不是一种完备的形式,它有适用的范围。适合于人和生产资料结合的较简单的生产关系或管理的局部配套部分。工业企业的承包经营还不能实现商品经济所需要的资产的资本化活力和运行机制。承包制是所有制改革完善的过程中的一种形式,改革的胜利还有待于细化承包制和探索更有发展活力的所有制改革形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运用战争的伦理规范体系,战争伦理是在战争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中外战争伦理思想宝库中,中国战争伦理按其经历时期可大致分为:古代的仁道主义、近代的革命战争主义和现代的和谐主义;而西方战争伦理思想则可以根据其主要观点分为三类:现实主义、和平主义及其正义战争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13.
磁州窑是宋代北方民间瓷窑之一,产品纯供当地人民使用,向不为士大夫阶层所赏识,因此宋代文献对它只字不提,一直到明初才提到它,此后记载虽日渐增多,但评论极不公允。 建国以来河北省文物工作队和故宫博物院对磁州窑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小面积发掘,对它的历史、瓷器品种以及与邻近诸窑之间的关系,作了调查研究。已经发现的窑址主要分布在两个区域:一个是以观台镇为中心,窑址分布在镇西二公里漳河两岸,河东岸有观台和东艾口村,与观台隔河相对的为冶子镇;一个是以彭城镇为中心。这两个地区瓷窑遗址密集,地下遗存有大量瓷器碎片。1957年冬至1958年4月间河北省文物工作队  相似文献   

14.
文艺学方法论的本体内涵 晚近各国通用的文艺学的名称,不是泛指文学艺术,而是专指研究文学的科学。对此,日人滨田正秀说得最明确:“文艺学,英文也称做文学的科学,是一门科学地研究文学的学问,理应称之为‘文艺学’,但‘文学’一词,本身就含有‘研究文学的学问’的意思,因而不便叫它‘文学学’。这种做法未免多少有点迂腐,但通常都赋予‘文艺学’一词的‘研究文学学问’的含义。” 文艺学既然是研究文学的科学,那么,文艺学方法论的本体内涵将是文学本性的展开。任何不符合文学本性的研究,将有悖于科学形态。从根本上说,文学必然介入生活,介入于社会的广泛联系,介入时空,因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外部关系,从而引申出社会学的方法、历史的方法、传记的方法,但文学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意识形态,它借助于语言的技巧的媒介(而这种技巧,是文化的衍化过程,是“有意味的  相似文献   

15.
合并犯综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国祥 《江海学刊》2004,(2):108-113
在罪数形态中 ,如何理解刑法中将两个没有主客观联系的犯罪合并为其中一个罪处理的立法 ,现有的刑法理论解释比较混乱。实际上 ,既有的罪数理论和概念已无法涵盖和诠释该种类型的立法 ,它应该是我国刑法中一种新的罪数形态 ,可称之为“合并犯”。合并犯有区别于包容犯、结合犯、牵连犯、结果加重犯的独特特征。合并犯将数罪重合为一罪评价 ,虽然简化了定罪 ,但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罪数界限 ,难于实现罪刑相适应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李非 《晋阳学刊》2006,(4):38-41
晋阳文化是具有多元性、开放性、传承性和特殊性的地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晋文化的主体和主流,晋阳文化又是太原建设现代文明城市的精神动力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历史哲学(笔谈)编者按历史是什么,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可循,历史进程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这些都是历史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历史哲学思想,在中西方思想史上自古有之,然而,“历史哲学”一词最早却是由法国哲学家伏尔泰使用的。在1765年出版的《历史哲学》一书...  相似文献   

18.
书评学术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评作为传播学在人类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书评的功能即为读者提供图书信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推进出版方针贯彻执行。书评学是研究书评的一般原则和共同规律、书评的思维逻辑和写作方法、图书的美学形式和最新成果等内容的科学。对于书评的历史与现状,书评的特点与性质,书评的地位与功能,书评的对象与方法,书评的队伍与写作,书评的属性与分类,书评的理论与实践,书评的开拓与深化,书评的组织与建设,书评的客体与主体,书评的要素与载体,书评的研究与探讨,书评的标准与原则,书评的任务与批评……这诸多方面的问题,都将随着图书出版业的发展,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现就书评学术研究的有关方面,作一综论探讨,以期唤起共鸣,进而为书评学的建立,为书评事业的发展,做点理论上的“铺石”工作,姑妄言之,如斯而已。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介绍了台湾方志的历史与现状,特别是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资料进行了必要的内容介绍和学术分析,其意图不仅在使人全面了解台湾方志的研究状况和水平,而且还在突出台湾方志在祖国统一、领土完整上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0.
齐鲁地区自古已成为统一的文化实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至西周初期齐、鲁两国建立:标志着“齐鲁文化”的正式诞生。它的源流区划,应以大汶口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作界定。它经历了上古和中近古两个发展阶段:前阶段作为华夏中心文化区;后阶段则给人以落伍感,呈现出倒马鞍形的变化趋势。它由“齐文化”和“鲁文化”两大部分构成,并有一个演变和融汇的过程。就其历史特征看,它从未显示出次生或派生的文化形态,始终作为典型的“中原文化”而存在,并且表现出高韧度的传承性、高强度的稳固性和密集性、很强的辐射性以及高度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