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应该和可以把包括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文艺美学在内的一切有益于自己发展的成果吸收过来 ,通过对它们的辩证否定来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理论视野。这一理论品格 ,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其方法论意识和问题化意识上。其理论界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又应该是以时代精神为灵魂的多样统一的结构整体。其以往的研究和创新 ,还停留在某一层面或某一部分上 ,没有把部分和整体、分析和综合、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起来。目前存在着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一是在揭示人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上 ,试图创造一种超时空的、永恒不变的人类共同的“文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是在文学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上 ,试图找到一种超然独立的“纯艺术”和“纯学术”学科学术本位。其根源在于脱离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文学“危机论”是一个伪命题——与赖大仁教授等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危机论”认为,当前文学的危机不仅表现在文学的形态在技术因素冲击下所发生的变化,更重要的还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萎缩和缺失之中。这种“危机论”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伪命题。因为,文学形态的变化并不意味文学的危机。而如果以最本质的人性的标准来衡量,说文学精神从整体上正走向萎缩和缺失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在一个日趋走向精神自由和文化多元的社会中,文学的危机没有存在的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3.
壮族民间文学,作为壮族精神文化的一个部分,几乎是和壮族文化同步发展的。从原始社会到封建时代没有文字的这一段漫长岁月里,活跃在壮族人民精神领域里的只有这一种文学存在。这种文学传统,自有壮族历史以来就一直在延续和发展着。可以说,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壮族社会童年时代的真相,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更迭,阶级的分化以及外来文学的刺激,它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忠实地反映着以后壮族社会的演  相似文献   

4.
导言 文学不可否认地是人类文化或文明产物较为高级的阶段,它的源于人类文化积淀深处的联系,使它成为反视人类文化思想意识的一个窗口。从文学——品种、运动、现象等等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总的人类的文化思想意识,是重要的,特别是从古代的文学中反视古代的文化思想意识就更为重要,但这种形式却被人们忽视了。人们很早就习惯于从文明的进程,文化、文学的基本顺序来观照文学,从其它的人类的文明果实,如社会组织、习俗、历史记载等方面来证明文学的真实性和它的精神内涵,而很少从文学中来反视或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某些重大的被如常的思维顺序所忽略的文化现象。不言而喻,我们从古代各民族寓言作品的发生来揭示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一次文化思想意识的觉醒,就是希望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应该承认,不是所有的文学种类都能大量真实地反映来自文化深层的信息,从而成为它那个时代的文学标志。而以总结人类自然的、社会的日常生活的经验教训,归纳人类智  相似文献   

5.
文学精神是文化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王船山的文学精神,乃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的一个部分,是他进行文学评论的主要原则,是他的文学理论体系的精核。从心理学上说,它也是促使王船山在垂暮之年开展一系列文学批评的内心驱动力。因此,探讨王船山的文学观,不可不把握其基本的精神。而要弄清他的文学精神,则首先要明白他所面对的文学现实,弄清他对当时主要的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态度。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展开论述的。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人学。塑造人物是文学创作的中心,创造典型是作家孜孜以求的目标。因而,典型问题成了文学理论和美学中的核心问题。古今中外文学理论界和美学界,对此不断进行探索,展开论争,并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典型性格是个多样性的统一体,就是说,每个典型性格都具有丰富多样的属性(要素),这些属性既互相区别、对立,又互相联系、渗透,并由其中某一主导属性支配统摄,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即以阿Q来说吧。阿Q性格不单具有精神胜利法这种思想性格属性①,还有作为农村雇农的阶级属性②,有城市游民阶层的属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现象和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提出“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整体概念有着充足的历史依据和理论依据。应该说,自由主义文学概念,如同“民主主义文学”、“民族主义文学”、‘七会主义文学”、“人道主义文学”、“法西斯主义文学”一样,是一个从外部概括文学现象的提法,或者说是一个文学社会学概念。自由主义文学是针对中国现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色彩较浓、思想意识纷繁复杂的现象所作的一种社会学概括,是对原有的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社会学概括的一个补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提这一概念并注…  相似文献   

8.
陈旭光 《学术研究》2002,(2):115-121
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有一个起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作为一种创作原则、文学精神和美学倾向,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和共通性;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学甚至文化时期的概念,则涉及一个时代与另一个时代的具有某种断裂性的范式转变。对现代主义这一文化整体进行把握,必须要看到其复杂性:断裂性与继承性、先锋性与保守性、非理性与理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国的文学理论研究在借鉴、反思和探索的过程中显露了崭新的气象.许多论者日益倾向于把文学理解成一个过程,主张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方面及其相互关联与过渡中对文学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应该说这是使文学自身的各种规定得以丰富展开的一条必由之路.然而,我们的思考一般地停留在这里显然是不够的,为了使这一设想成为现实,需要认真地寻找一个正确的逻辑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毕竟处于中西文化剧烈碰撞与交流的时代,本土文化的继承与异域文化的移植,必然对作家的文学精神发生深刻影响,从而显现出不同的文化态度和互异的艺术取向。应该说,对每一个作家来说,都会对两种文化有所吸收和融合,这是极其复杂的精神现象。"乡土的"与"异域的"乃是文学精神的两种要素,它们有对立性也有互补性。在文学的辩证发展中,乡土的要与异域的相融合,形成新的乡土特质;而取异域的精华也必得归本于乡土,异域的移植才能有活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一篇有关文学理论之当下形态的商榷文章为中心,对北京文学理论界的三个阵营"体系性理论"、"文化批评"、"学理批评"之间的论争进行了简要的评述.文章指出,这三支理论力量应该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将有关论争推向深入,以促进中国文学理论界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正> 文学研究在很大程度和意义上不只是研究文学,而是从不同的知识领域出发,从一个特定的侧面来观察文学的性质、特征;在有些情况下,甚至可以说是借文学的对象来表白某种理论观点或建构某种理论体系。 这种状况从文艺学这一学科诞生以来就基本如此。无论是古希腊柏拉图“理式说”的文艺观,亚理斯多德对文学典型中个性、共性的阐说,还是中国儒家文论的“诗教”主张,道家美学的“无言之美”,在对文学现象的阐发和论说时,都不过是从一个更大的学问体系出发来对文学的审视。当然,这种审视有时也会对文学作出确有真知灼见的表述,甚至也可以拟构出一个文艺学的理论系统,只是它们都是外在于文学和文艺学的某种理论系统的副产品。19世纪西方出现的文学社会学的理论更是明确而系统地把文学置于社会学的范畴来加以考察,文学被视为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缩影。  相似文献   

13.
一鲁迅一向重视文学的社会教育作用,并认为其思想性归根结蒂来自人民群众及其丰富生活的内在涵义。他说:“文学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这是互为因果的,正如麻油从芝麻榨出,但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作家的工作,就是从芝麻中榨出麻油用以浸芝  相似文献   

14.
回眸20世纪的中国,岁月峥嵘,风雷激荡。作为时代晴雨表的文学,敏锐地感触着社会和人生,创造了多姿多彩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50年,秉承着前50年文学的两种精神,那就是“五四”文学精神和延安文艺精神。这两种精神的交错和沉浮消长,使中国当代50年文学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根据不同的历史风貌,当代50年文学表现出鲜明的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至1966年,通称为“前17年”;第二个阶段,从1966年至1976年,通称为“‘文革’10年时期”;第三个阶段,从“文革”结束后1978年算起至1989年,通称为“新时期文学”;从1989年至今,我认…  相似文献   

15.
李莹  王为群 《兰州学刊》2000,(2):58-59,,57,
德国文学至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了。在这1200年的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使德国文学跻身于世界文学的先进行列而熠熠生辉,应该说是德国18世纪上半叶的启蒙文学及之后的狂飙突进运动和德国古典文学。这是德国民族文学的灿烂时期,也是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而开辟这一民族文学全新时代则是德国的理论家、戏剧家、美学家兼诗人的莱辛。从12、13世纪,德国就开始了长期严重的封建政治分裂,特别是在经历了1618年至1648年的大规模的30年战争,全国被分裂成三百多个独立的诸侯国,它们各自为政,相互倾轧,封建农奴制度仍占据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极大的…  相似文献   

16.
黄万华 《东岳论丛》2005,26(4):9-14
抗战时期是形成鲁迅传统最初的也是最有力的时期,它在战争文化的背景上和时空的近距离观照中对鲁迅作出的解读,尤其是对鲁迅精神的理论解读,极大影响了日后鲁迅会在哪些层面上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全民抗战的时代环境,强化了革命领袖对鲁迅精神的权威诠释,也使战时中国文学对鲁迅的解读集中于现实主义的文学精神。但同时,作家们丰富而独异的战时人生体验催生着对鲁迅精神的个性化解读,使鲁迅精神活跃于作家们的文学生命中,鲁迅精神由此成为一个说不尽的话题。  相似文献   

17.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正> 这似乎是时代提出的理论命题。中国新文学研究越来越清晰地指向地表深层的民族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一种文学的文化学阐释,即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发掘与艺术整理。当我们面对着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青春主题进行理解和思考时,正是着眼于这一主题所显示出的一种美好而健康的精神特征:青春之人格、青春之民族,这是文学的创造,也是我们的一种崇高而优美的追求。青春主题不仅始终贯注于新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构成新文学迷人的风度之一,而且,由于这一主题所辐射的新文学的各种思想意识、艺术方式,比较充分地展示出它的风姿。主题也是一种绵延于文学河流中的文学创作意旨,它的历时性特征使我们在研究青春主题、青春文化观念时,不能不看重“青春”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样,由于“主题”的这种历时性特征以及作家的主观性特征,它又不能不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积淀与艺术体现。青春主题的形成,不仅来自文学的内部,而且也来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精神,它是一个民族在精神追求方面的具象化,通过作家内化为一种情感、意识,并通过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传达出来。青春主题的历时性,使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比较充分的动态模式。中国现代文化心理辐射下的文学创作,对青春人格的倡导,对民族青年化的探索,造成了文学“主题”形成的基本的文化条  相似文献   

19.
1 笔者曾依据列宁的有关论述,提出用“感性唯心主义”、“理性唯心主义”概念来表述唯心主义两大基本形态。为了确立这一主张,笔者再述管见,以期引起理论界的关注和批评。 众所周知,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将世界归结为、统一于某种精神原因。应该说,唯心主义是本体论意义上的唯灵论、观念论、唯精神论。从这个意义上讲,唯心主义只有一种形态,其不同表现形式只能是承认“创世说”的方式不同而已。然而,精神本体是时代的产物,它与社会进而与唯心主义哲学家的价值取向、与时代思维方式之特点均有种种联系并深受其影响,从而使得“精神”偏重于某一部分或方面,使唯心主义精神本体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相似文献   

20.
《楚辞·天问》和屈原的其他作品相比,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语言形式、构思方法方面看,都具有很大的差异;简单地说,《天问》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他生活的时代所积淀下来的宇宙观、价值观及社会伦理、道德信念的彻底的反思和回顾.当然,这一伴随着痛苦的精神历程,是以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情感世界为背景而展开的.这在屈原的其他作品里是较为少见的.从实质上讲,这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极具伦理色彩的思辨精神在文学中的体现.在《天问》里,理性的思索是与人生信念追求、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紧紧联系着的.其次,《天问》在构思上采取了“借天之问、以问为答”的特殊方式.这一特殊方式所蕴含的,实际上是屈原在个人理想惨遭破灭后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走向.在其作品不断地被传播、被阐释的过程之中,这一心理走向被升华了,屈原的个人悲剧也一跃而成为具有类同体验的文化典型.同时,这种以诘问谋篇的方式和忧愤感伤的基调,也哺育和影响了后代作家与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