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海英 《河北学刊》2012,32(4):173-177
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后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族际整合问题,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独立后的东南亚国家在威权政治的国家建构方式中,实施相对合理有效的族际整合方略,在整合民族关系、维护国家统一和推进经济现代化方面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同时为自身向现代民主政治转型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后发展国家在向现代化国家迈进的进科中,常伴随着远比现代化始发国家剧烈的社会不稳定。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我认为在传统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社会不稳定是无法避免的,可以说也是必要的。无此,现代化的发展很可能会找不到突破的契机。但是倘若不稳定到危及现代化事业本身,则这种不稳定是应该加以控制的。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后发展国家不稳定现象产牛的原因,以求将种种非稳定因素纳入“可控制”的发展过程。对于后发展国家不约而同出现的不稳定(尤其是政治不稳定)现象,有相当多的学者给予…  相似文献   

3.
政治治理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传统专制型政治向现代民主型政治转变的过程,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没有政治治理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作为上层建筑现代化的核心,政治治理现代化既受经济基础现代化的制约,又对经济基础现代化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始终将政治治理现代化作为自己不懈的追求,形成了推进政治治理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由于政治治理现代化的本质是使政治的发展具有现代性,而现代性对于政治发展来说又有着许多具体的表征,其中最重要的是民主、法治和科学;加之,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一直强调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并以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因而就决定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是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方向。中国特色政治治理在不断现代化的进程中具有多方面的巨大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广泛参与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切实防止出现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现象;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切实防止出现党争纷沓、相互倾轧的现象;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切实防止出现群龙无首、一盘散沙的现象。当然,我国政治治理现代化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坚持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为双轮与两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使政治治理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与其他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相适应,不断推进中国特色政治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推进国家治理转型逐渐成为当前政治与社会体制改革的关键抉择,是建构现代国家、化解社会冲突的重要改革举措。国家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协同共治,需要理性与制度化政治参与相结合,然而,由于民主、法治等现代性因素成长较晚,加之各种体制性因素的阻碍,我国政治参与处于非理性、非制度化向理性、制度化转变与完善的阶段,这成为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必须跨越的屏障。作为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解决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积累的诸多问题,必然推进制度化政治参与建设与发展,进而实现国家治理转型与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和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现代化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推动意识形态的变革与转型,选择了一条在有效性中提升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建构路径。意识形态在有效作用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6.
政治现代化是政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研究和探讨政治现代化离不开现代化这一社会大背景。现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历史演变进化过程,是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推进过程。现代化既包括经济现代化,同时也包括政治现代化。政治现代化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中的一个特定目标和将要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以国家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体系,沿着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它赋予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动力,使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从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元化社会治理和传统政治文化等方面深入剖析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路径在发展中存在的困境,积极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国家治理现代化扎实推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好格局,不断巩固和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早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6,(5):61-67
政治传播作为现代国家治理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升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意义重大。当前我国政治传播的现实问题已经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公共行为、公民权利保障等国家治理基本要素产生了不良影响。我国当下的政治传播要顺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在治理语境下实现传播理念、传播话语、传播模式的全面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9.
治理研究是关于全部政治行为的总体研究,体现了政治社会规范和制度的总体特征,因为任何一个政治社会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及行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将无序状态转化为有序状态.这种变无序为有序的政治行为即“治理”,而政治哲学所探讨的是治理的合法性和正当性.并非任何一种治理行为在任何一个时间、地点、条件下都具有合法性和正当性,因为我们既可以通过平和的方式,也可以通过强制的方式完成治理这一政治行为.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有序通常区分为良序和劣序,治理则区分为善治(好的治理)和恶治(坏的治理).本文以资源约束与人性假设为治理的前提,进而探讨治理的模式,最终探讨治理的体制.  相似文献   

10.
合理性与合法性视角中的近代社会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理体系及其过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是近代社会建构的基本需求,并且,这种需求主要是反映在公共生活及其框架的确立之中的.绝对国家中可能最早出现了合理性与合法性的问题,但它只是潜在地包含着这一问题,并没有自觉地去追求合理性与合法性.在否定绝对国家的过程中,人们提出了包括议会主权、三权分立与人民主权在内的几种追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方案,并最终通过一种妥协的形式化民主制度完成了对问题的"解决".由民主制度解决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属于政治合理性和政治合法性,它们之间是相统一的.到20世纪,由于官僚制的建立,公共生活走上了片面追求技术合理性的道路,这是合理性与合法性相分离的状态,即合理性被归于技术,而合法性依然从属于政治.由于合理性与合法性的分离,使近代社会偏离了正常的发展轨道,也使整个社会治理体系及其过程陷入了"危机".  相似文献   

11.
中共十六届四中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政治学上讲,这是我们党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执政能力,以达到政治绩效的不断改进,进而巩固已有的政治基础和获取执政的更强大合法性。合法性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政治体系是否稳固,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的快慢。同时,政治现代化的进程是政治体系塑造合法性的过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其现代化要遵循发展中国家的一般规律,同时,作为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又具有自身的问题和特点。社会主义制度也是一种民主制度,只有将我国向成熟的民主社会方向推进,中国执政体系才会具有巩固地位。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历史"时代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平衡,在当代,这种不平衡发展主要体现在现代化起步较晚的后发展国家与作为现代化先行者的发达国家之间经济差距日趋加大的态势.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是在外部力量强迫下启动现代化的,其所具有的"现代性"因素起初并不产生自内部,这使得在其发展之路上出现了诸多错位与失衡现象,面临着现代化的先行国家所不曾有过的两难窘境.当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永久的先行军与落伍者,沧海桑田,跨越、赶超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世界历史"形成之后,跨越式发展更具备了内在根据与外部条件.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跨越式发展实质上就是其自觉选择和建构社会发展道路与模式、把握历史机遇、缩短发展过程、尽可能减轻发展代价、加快发展节奏的现代化实践,在当代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中的政治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与经济文化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快速转变相一致,政治上也有一个转型的问题。在政治转型过程中,政治控制的转型有更为关键的意义,它所转变的平稳、效率和规范化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政治控制是维系一个社会中国家秩序的手段,它与政治秩序、政治稳定和政治参与相联系,其控制程序是一切能动的社会控制中最高的。狭义的社会控制则主要把着眼点放在人们对社会性行为和社会性规范的遵从要求上,因而这种控制是与社会越轨行为紧密联系的。但无论如何,这种划分只是相对的。从系统控制的角度来看,无论…  相似文献   

14.
农村政治稳定的总体评估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农村目前正处于向小康目标迈进和社会结构转变之中。根据世界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农村在实现温饱以后的发展和结构性变迁是整个农村现代化进程的"瓶颈"时期。从经济发展看,处于由不发达走向发达的爬坡阶段;从社会变迁看,处于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阶段;从政治发展看,处于不稳定因素相对增多到趋于稳定的过渡阶段;从文化发展看,处于从落后愚昧状态到开放文明状态的升华阶段。在这一时期,农村发展和政治稳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在走向2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必须以小康为目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以便农村政治稳定保持良好的态势。  相似文献   

15.
董文芳 《东岳论丛》2002,23(5):23-26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欠发达国家在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 ,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政治不稳定 ,甚至是很严重的政治动荡 ,使现代化和政治稳定走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的国家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同样被这一两难困境所困扰。因此 ,我党和政府同样面临着现代化过程中如何保持政治稳定的问题。走出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两难境地 ,实现现代化与政治稳定的协调统一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正确地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西部大开发 ,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政治体制改革 ,健全政治参与制度 ;改革政治权力运行体制 ,健全政治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进程(后发展)中,都会遇到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本文就三个基本性的并且是相关的问题及其矛盾进行了简单的理论探析.这三个问题是:“模仿”问题、“权威”问题和发展速度问题.同时文章也论及与发展速度相伴的社会结构转型的速度问题.文章并没有开出解决这些问题与矛盾的“药方”,然而,每一个后发展国家在其现代化转型道路上,都会以独特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早期现代化中的国家权力状况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权力在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东亚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已证明了这一点。中国早期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权力处于一种弱化状态,晚清时期中央集权的衰微、北洋政府时期的分利集团、南京国民政府的软政权以及近代中国基层社会的分散状态等严重地影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造成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坎坷与曲折。  相似文献   

18.
后发展效应与后发展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学术界在“后发展效应”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的某些偏颇,提出“后发展效应”是一个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综合效应,它的存在,决定了后发展国家无论在何种意义上都不可能重复早发国家的现代化经历。对后发展国家而言,问题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条切合实际的,既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又最大限度地抑制“后发劣势”的发展道路。这正是后发展国家政府面临的最具决定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转型时期的中国出现了政治权威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与流失,其产生有着多方面的深层原因,给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危害性不可忽视。政治权威的存在与巩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因素,公共权力必须全方位地培植、更新,重塑政治权威在新时期的合法性资源。转型时期政治权威合法性的挑战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和融入全球化进程所面临的较为普遍的政治发展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党和政府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及力量基础依然存在,目前没有任何组织可以替代中国共产党的权威地位,中国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进程仍然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整合,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塑政治权威合法性资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社会稳定是指社会系统处于一种有序的良性运作状态。保持现代社会稳定是一个协调社会系统诸因素的历史运动过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加强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国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扩大政治参与。1 第一,人民的政治参与是转型时期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当今中国社会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变的过程中,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必然会引发新的利益分化和重组,导致旧有利益格局的崩塌,形成新的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同时,由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