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厢记》中的琴童是一个十分次要的角色,虽然十分次要,对其艺术性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要妥为处理,并非易事。 作为一部短篇的传奇小说,《会真记》仅写了张生、莺莺的相识、相爱以及后来的婚变,没有去刻画某些细节,也没有涉及张生身边的奴仆,当然也没有出现琴童。到了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因为是曲艺,手法比较灵活,采取了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或从略的原则。张生向法本办妥暂租房间“读书”的交涉以后,才“令仆取行装至”。卷之四,张生操琴试探莺莺时,未有琴童出场。卷之六,长亭送别时,有如下的唱段:“〔尾〕仆人催促怕晚了天色,柳堤儿上把瘦马儿连忙解。” 草桥住夜,张生重行起程时,还有如下唱段:“〔风吹荷叶〕枕畔仆人低低道:‘起来么解元,天晓也!’把行李琴书收拾了。”卷之七,有“珙赋诗一绝,令仆人赴莺莺报喜”、“生缄诗与仆,仆行”、“门人报曰:‘张先生仆至’”、“仆使阶前忙应喏,骨子气喘不迭,满面征尘”、“生渴仰间,仆至,授衣发书”等语,仍未有琴童出场,出场者均为“仆”。 王实甫写作杂剧《西厢记》时,张生一出场,便是“扮骑马引俫人上开”,“俫人”云云,原是指的儿童,所以接着下来张生说“话说间早到城中。这里一座店儿,琴童接下马者!也还是相互吻合的,作为角色名,则欠统一  相似文献   

2.
弘治岳刻本《奇妙西厢记》是现存王、关《西厢记》最早的完整刻本,价值很大。但此本《西厢记》究竟刊于何年呢? 弘治本《西厢记》牌记的末一行为:“弘治戊午季冬金台岳家重刊印行。事情很清楚,书刊于“弘治戊午季冬”,可人们在把它换算成公历时却出了毛  相似文献   

3.
4.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里一部最有成就的作品。历来已有定评。这不仅因为它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婚姻制度表示不满,正面提出过“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而且因为它在艺术上比其它杂剧更成熟,因此它才获得“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称誉。本文试图对其艺术特色作一些论述。  相似文献   

5.
金圣叹在《西厢记》批评中,非常重视人物形象与构成,并具体地提出了刻画人物性格的心(人物心理)、地(人物的社会地位)、体(人物间的关系)概念及其作用,规定了运用三要素刻画人物性格的具体方向。为了突出人物性格,金圣叹还主张明确区分主角和配角的作用,强调人物的感情和景物的密切联系等。  相似文献   

6.
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将《会真记》中年仅四十余岁的"郑氏孀妇"改为"年六十"的相国"老夫人",乃是为突出其为"老封建"、适应其题目正名体例要求、囿于演出角色限制等原因。作品有意把她写成缺少主见的愚蠢平庸的老妇,这从不带随从而扶柩千里、同意张生附斋、兵围时的无计可施、拷红中的被拷等事件中便足以说明。认为老夫人无比阴险狠毒或是有意玉成崔、张好事的两种代表性评论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7.
明弘治年间岳家刻本《新刊奇妙全相注释西厢记》在戏曲研究界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对于这个本子的"释义"却鲜有探讨。笔者检核发现,该书"释义"的主要特征是征引类书,且多有混乱,具有通俗读本的特点。通过对"释义"所征引类书的考察,还可进一步推断"释义"编撰于明初建文到弘治十一年这近一百年间。  相似文献   

8.
《西厢记》是元人杂剧中最为突出的一部名著 ,在当时已有“天下夺魁”的评价 ,70 0年来流传益广 ,始终被不断地改编而呈现于舞台、银幕 ,而且被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 ,在国外广为流传。尤以日本译本最多 ,用韵文译者与散文译者共计在 2 0种左右 ,韩国译本亦有将近 1 0种。欧美各国译本种数较少 ,却有了荷兰雷登大学教授伊维德与美国柏克莱大学的史坦福·威斯脱博士合作的弘治岳刻本《西厢记》的全译本。《西厢记》的出现 ,首先使中国的戏曲文学在思想内涵与语言艺术两方面有了新的超越 ,因之模仿的作品或为之赓续的作品也大量出现。另一方面 ,…  相似文献   

9.
一今存明刊本《西厢记》中,仅何璧本与《六十种曲》本为无评无注无校勘记的白文本,此外三十种左右都是“题评本”、“校注本”、“批点本”之类,都不是白文本。至于评论、注释、校勘记三者是否齐全,那就不一定了。王骥德的校注本在这三方面都做了较多的工作,而且也有较高的质量,其他的刊本则往往偏重在某一个方面或某两个方面。按理说,所谓“题评本”、“批点本”都应该以评论作为其特点,应该在戏剧理论上有所阐发或探讨的,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题评本”、“批点本”主要还是谈了一些字的唱法读法、语词的解释、曲文的异同、曲牌名称的考订、正字衬字的区分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有的评论就其内容而言实际上还是校勘记。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众多版本中,除现存半部手稿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铸雪斋抄本(简称铸本)和青柯亭刻本(简称青本)。比较三者远近亲疏关系,洵为聊斋版本中至关重要的问题。目前,聊斋研究界多认为铸本更接近手稿,笔者则以为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如手稿者即指现存这半部手稿,那么,情况恰与人们通常认为的相反,与现存手稿关系更密切的当是青本,而非铸本。  相似文献   

11.
<阳春集>就其写作数量、艺术水准、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来说,都是超越南唐时代的,它应该是柳永之后、晏欧之前时代的产物.正中体形成历程全然没有任何蛛丝马迹,<阳春集>中出现的地名风物与冯延巳身世及所处时代的文化氛围也不相符,如冯词中出现的"芭蕉"等物象即与其身世不符,咏梅词<鹊踏枝>则改窜自宋人杜安世之<蝶恋花>.由陈世修编订的<阳春集>很可能是一部伪作,其词作来源应与杜安世的<寿域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王庆芳 《江汉论坛》2004,(7):108-111
诚信是元杂剧《西厢记》的"主脑",王实甫在剧中以张生与老夫人、张生与莺莺为主体的戏剧冲突中分三步刻画了张生诚信的个性特征,由此表现出全剧诚信的"主脑".这一"主脑"定格于作品所产生的那个具体时代的历史支点上,它作为一种传统的优良道德准则和民族性格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与实体性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称《西厢记》为《崔氏春秋》,明代中叶李开先在词谑》一书中有所记载: 尹太学士直望见书铺标贴有《崔氏春秋》,笑曰:“吾止知《吕氏春秋》,乃崔氏亦有《春秋》乎?”亟买一册,至家读之,始知为崔莺莺事。这虽是尹士直的亲身经历,由李开先记述成文,终觉难说是第一手材料,好在今存万历初元徐士范刊本《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卷首有程巨源序文,迳题曰:《崔氏春秋序》。可见当时不仅书铺如此标贴,刊本亦如此标题也。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研究认为,《西厢记》宣扬了以情抗礼的斗争精神。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王实甫从头到尾都没有以激烈的方式抨击传统的伦理秩序,而是在礼崩乐坏、纲常覆灭的时代背景下,既肯定了情之可贵,更强调了礼之重要,他在认同儒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合乎时宜地对情与礼进行了最大限度的调和,以情释礼,融情于礼,进而强调对人伦秩序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论《西厢记》主题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熊笃 《社会科学研究》2002,21(5):144-148
《西厢记》具有持久魅力的原因之一 ,是其主题首次明确提出了婚恋的唯一基础在于“有情” ,即男女的相互爱慕 ,排除了“一切派生的经济考虑”。而剧中“有情”不仅是外貌的“体之欲” ,还具有“心之欲”、“智之欲” ,是“三欲之和的理想之爱。”因而在未来的人类婚恋中 ,它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6.
《孔丛子》是继《论语》之后儒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自宋代以来,学家根据书中有关记事内容,对该书的作者、成书时代持否定态度,进而怀疑其为伪书,因此《孔丛子》的价值得不到重视。尤其近代以来,一些史学家从考史角度出发,对其中的一些记言记事等进行质疑,故《孔丛子》伪书之说,几成定论。文章在梳理其成书年代的基础上,以诸家伪书说为对象,分别从其立论角度、立论根据、考证方法、古人撰述习惯及文献流传特点等几方面进行辨析,论证《孔丛子》不为伪书,此书历代流传,经久不没,实乃为一部思想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的传世文献。  相似文献   

17.
从明刊本<西厢记>版刻插图来看,明代戏曲的文人化有一个明显的演变过程,即由当初图像所体现出的"照扮冠服"的舞台性,发展至后来的"象意相生"的抒情性,再到后来"美仑美奂"的装饰性.戏曲插图从重视舞台效果、着力营造"写实空间",一步步呈现出极具文人化色彩的"诗意空间"和"形式空间",并最终演变为文人学者的"案头清玩".与此同时,图像与戏曲文本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图对文的亦步亦趋、若即若离,变得渐行渐远,插图的文人化色彩和艺术独立性不断增强.<西厢记>插图不断文人化的历程,又是与明代戏曲的整体文人化进程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技法论是《红楼梦》脂砚斋评本关注重心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小说较为重要的叙事艺术特征。脂评本的技法论较多地因袭了前人,因而不应对此视而不见,甚而刻意抬高脂评本的评点价值。另外,脂砚斋又较为确切地揭示了《红楼梦》自身独到的叙事特征所在,因此还是存有一定的价值,具体而言:在技法观念上极力反对叙写过程中的俗套化、程式化现...  相似文献   

19.
王实甫杂剧《西厢记》问世七百年来,蜚声艺林,有口皆碑。红氍毹不知被扮崔张的舞男舞女磨破几千百张,做为一剧之本的木刻书、石印书、铅排书大约也发行过几十几百万册了罢。那观剧者、读书者,或喜其清词丽句,或味其情意缠绵,见仁见智,也真费过一些文士的笔墨唇舌。然而,以我观物,把流行于社会数百年的为人们喜爱的戏剧,放到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考察、探索,  相似文献   

20.
晋本《红楼梦》八十回,有梦觉主人序,每二回一册,共四十册.双边,朱丝栏,每半页九行,行二十一字。工楷精抄,存批语.纸张陈旧,以致地脚部份破损,词句残缺.藏北京图书馆。此书之出现迄今三十五年,而很少同津者。俞平伯先生曾用它做参校本,又采取了它的批语,编成《红楼梦脂砚斋辑评》一书。他虽然没能写出文章来论证这部抄本,然而在他的校本序言中,已经提出很精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