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卑与拯救──郁达夫个性心理与文学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卑情结是郁达夫创作中的一个鲜明而重要的心理因素。郁达夫创作的自卑情结是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时代变迁和社会动荡诸多因素相互交织混合而成的一枚苦涩的果实。在心理上看来,郁达夫的创作是通过对自卑情结的释放而进行的一种精神上的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新文学研究的繁荣和深入,对郁达夫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任何作品都是作家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艺术投影,对作家思想、情感透视得越深,就越能把握其创作的社会历史蕴含和审美特质。郁达夫无疑是一位内心世界颇为复杂的现代作家,他的个性特质的复杂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使其作品既独标一格又毁誉参半。笔者拟从郁达夫的自卑情结入手,探究其精神内质,以期求得探视郁氏小说感伤情调的独特视角,并就其自卑情结的形成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戴望舒<雨巷>诗中弥漫着浩如烟海的感伤和忧郁,并且诗中成功的塑造了"丁香情结"意象,后上升为忧郁意象的典型."丁香情结"是诗人处在迷茫时代,爱情失败,理想幻灭等内心情感的艺术再现."丁香结"这一意象中,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品质,铸造了"忧郁"意象的典型.  相似文献   

4.
张羽 《北方论丛》2002,14(2):85-88
在新诗的萌芽和发展期,出现了大量摹写飞鸟或抒写生命漂泊情态的诗歌文本,可将其称为新诗的"飞鸟"情结.它受泰戈尔同名诗集<飞鸟集>(stary Birds)的影响,是社会变异期最易产生的一种文化情结."飞鸟"情结浓缩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现世情思,弘扬了"飞翔的快乐"、"自我的诞生",构筑了新诗特有的一种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奠基者,他将一生大部分精力投入杂文创作,并铸就现代杂文的丰碑.鲁迅与杂文这一文体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鲁迅的创作心理中明显存在一种浓浓的"杂文情结".鲁迅"杂文情结"的形成,是急剧变动时代的呼唤,作家自身的思想、经历、素养、气质等,杂文文体的独异性三者相融合的审美凝聚物.正是这一情结成就了杂文,同时也成就了鲁迅的伟大.  相似文献   

6.
徐可 《贵州社会科学》2006,4(2):112-116
郁达夫等浙西现代作家的作品各不相同,却呈示出共同的水文化情结,具体表现为"水文化"意蕴的柔情展现,"水性"意象的审美建构,"水性"特质的自然抒写,等等.探讨这一文学现象的渊源与意义有助于为文学的地域学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案例.  相似文献   

7.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  相似文献   

8.
"恋母情结"与哈姆雷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恋母情结"(又称"俄狄普斯情结")是精神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对20世纪的艺术理论、艺术创作产生了广泛影响.佛氏著名弟子欧·琼斯运用"恋母情结"理论对哈姆雷特形象给予解释.本文对佛氏"恋母情结"理论作了阐述,介绍了琼斯的主要观点,并对"恋母情结"理论和琼斯的观点进行了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9.
"文化保守主义"评议--与《原道》主编陈明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玉顺 《学术界》2004,(5):142-145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过于含混的符号.就其"文化"而论,"文化保守主义"不过是一种情绪的符号,或者更确切地说,它是民族主义情结的一种表达式.就其"保守"而论,"文化保守主义"这个符号是对生活本身这个源头活水的遮蔽.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后期是其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发生深刻危机的时期。日在变化着的时代的审美要求,与郁达夫力图突破自己、适应这一要求所进行的新的艺术探索,使其缓慢然而却坚实地步入现实主义的创作之路。虽然由于其个人的深厚的艺术背景的牵涉,郁达夫后期的小说创作仍然留有某些浪漫主义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色彩,但是现实主义已经作为一种独立而主导的创作精神出现了,并且,现实主义拓展了郁达夫创作的审美空间。郁达夫的这种转变是深刻的,研究这种转变,对把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程金福 《江淮论坛》2005,(1):149-152
时代的变迁使得电视剧艺术成为了需要.受众趣味需要的抬头和观赏条件的独特性,决定了电视剧艺术的文本构成.作为大众艺术的电视剧艺术以趣味和快感为重,看轻了"教训"和"使命",淡化了意义的深度,走了一条不同于精英艺术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以"第四媒体"网络为依托的诗歌,从备受关注到趋于平淡,它的存在已经不置可否.它与以纸质为媒介的新诗相比,无论是创作主体还是受众的数量都有很大的差异,但这并不代表以网络为依托的新诗就是一种诗歌的新的突破.尽管多数学者乐观地认为这是一次诗歌空前狂欢的盛宴,却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网络时代的诗歌并没有在这种盛景下再度掀起大众对诗歌的狂热追逐--纸质传媒时代曾经有过的辉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市场经济对人本位的冲击外,恐怕最深层的还是新诗自身发展的病态--借助政治的力量和"大众"联盟,换来的却是一种被利用的"活跃"与和平的"消沉",因此笔者大胆认为网络时代诗歌真正的勃兴还远没有到来,寻找出路才是当下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13.
俄罗斯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着显著的影响,而契诃夫式忧郁是理解俄罗斯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关系的重要切入点.契诃夫式忧郁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构成性影响,首先体现为一种内省式的审美思维方式,它将深邃的忧虑与隽永的诗意结合,在对忧郁"形而上"的"智性"愉悦中将现代人的精神矛盾以及个人内心深处的追求与失落、焦虑与向往等"惰性"表现得深沉含蓄.其次,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忧郁类创作秉承了契诃夫的"人无法承受普通生活"的主题诉求和沉郁凝重、清朗冷峻的艺术格调,在对个体生存困境的描绘和对人类生存的洞察中言说灵魂的感悟,以此寄托忧患之意.再者,源于<樱桃园>的"樱桃园情结"是不少中国作家特定的审美运思取向和创作心理定势,众多的文学作品在对"樱桃园情结"的话语意蕴--"人类在世纪之交的困惑"的发掘中寄寓了深切的悲悯情怀,展示出忧悒深广的艺术韵致.  相似文献   

14.
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拟从郁达夫小说的题材、人物形象、艺术风格、心理分析和自卑心态五个方面对郁达夫小说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力求反映出郁达夫小说的某些带有本质规律性的东西来。一、郁达夫的小说题材在郁达夫的大多数作品里,男女之间的关系占了很多的篇幅。郁达夫之所以喜欢这类题材,与他受外国作家影响和其独特的审美趣味有着紧密的关系。屠格涅夫、卢梭等外国作家对郁达夫的影响深远,而这些作家都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圣手,同时,郁达夫自已也认为,人类有一种感情是“比较的注重他人的安宁、快乐,而自已常处于一种牺牲的地位”。这就是爱情。“古…  相似文献   

15.
"海派"作家对"唯美主义"艺术思潮十分认同,"海派小说"创作也自觉不自觉地追求官能享乐和声色刺激的"偏至"的艺术表现,大胆而自然地描写着充满现代性的"肉"的美、特异的两性关系、病态甚至变态的性心理,讲述"美丽而不真实"的都市故事,运用新的创作体式和现代小说技巧构筑作品的形式美,形成了独特的"唯美主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上古时代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的历史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用血与火来为自己的前进开辟道路,充满着血腥和暴力;另一方面.先民们对原始生命力和万物的神灵充满着狂热的宗教崇拜.这种血与火熔铸的深沉历史和原始狂热的巫术宗教激情渗透进艺术领域,就在艺术创作上体现出一种"质野情浓"的艺术精神.到了西周初期,这种艺术精神还继续存留着.西周初的乐舞艺术和青铜艺术无不充满着生命的激情、丰富的想象和野性的质朴,体现出"质野情浓"的艺术精神.这种艺术精神是中国早期的一种艺术精神,不过随着周代礼乐文化的兴盛,它反而随之衰退了.  相似文献   

17.
成长即人的社会化,它不仅是指人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生理上的发育过程,还包括一种精神和心理上的塑造过程."约拿情结"(Jonah complex)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到的一种阻碍成长的情结.  相似文献   

18.
杨健斌 《人文杂志》2001,(5):149-151
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清官情结",实质上是封建臣民文化中政治依附心理的反映,它的存在有碍于我国公民政治主体意识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摒弃.消除以"清官意识"为代表的政治依附心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大同"与"大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伦理学击溃了生命的"大同"梦想,它要面对生命之"大异"的现实.生命伦理问题自古就有,但它受制于形而上学的大同梦想,唯有在其幻灭处,生命伦理学以生命之差异进入自身的问题论域.人之为被抛在世的生命存在,总已经被抛入"大异其趣"的生存境遇中.着眼于此"异化"的生命现象问题,生命伦理学得以诞生,它是在形而上学的哲学传统终结处展开的一种无体系的伦理学.生命伦理学遵循伦理思维,是一种"存异"的思维类型,它已经展现为某种纲领性的步骤,呈现出从"大异"着手向"大同"的某种邻近.生命伦理学有其最高追求,它从差异切入,进入生命之大同与大异的辩证视域.生命之"大同"隐匿在生命之"大异"的历史处境之中.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在一个呼唤"思想"的时代,生命伦理学必须制订更高的纲领以担负起思想的任务.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也是一位优秀的女诗人.她的古典诗词创作实际上是一种身份的证明,"根"意识的体现.本文从"飘泊之苦"、"故国之思"、"报国之情"三方面解读叶嘉莹诗词中浓厚的"中国情结",这种情结与她深厚的古典文学的修养一脉相承.叶的诗词是她在异域文化中的心声,也代表了大多数海外赤子的心声,既是她个人人生和心灵的写照,也是海外华侨人生飘泊和心灵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