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人类解放”这一根本问题,而自由与这一根本问题密切相关。《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基于权利话语为自由辩护,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对思想自由的钳制。《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逐渐走出启蒙传统,确立了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自由的理解已经不再停留于争取自由权利这一范围,而是从政治批判走向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在实现人的解放这一目的观照下重新思考人的自由发展问题,形成了基于“类本质”的自由观。从关注人的自由权利到关注人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是马克思早期自由思想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深入理解马克思前后期不同的自由观之间的嬗变逻辑,才能系统地把握其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人学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理性人学、精神人学和感性人学。马克思确立“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的人文价值诉求,从批判和解放“抽象的人”开始,到扬弃“异化的人”,再到“全面发展的人”,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主要演进思路和人文价值内涵之一。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生成论思维方式合理地说明了人与世界的相互创生的关系,成为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另一人文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出场的文本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三部著作,由于以往对《手稿》的哲学革命价值的忽略,使得对其价值的重估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马克思在哲学研究范式和哲学本体论这两个纬度上实现了革命性变革: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实现了哲学范式的根本变革——从意识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变;马克思哲学革命在本体论上实现了从“世界何以可能”到“人的解放和自由何以可能”的转变,我们应并在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实质的基础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是“人类解放的哲学”。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与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是统一的,伴随着马克思思想的两次转变,其人的解放观念也经历了从人本主义的激进的思想话语到唯物史观的科学的历史话语的逻辑转换过程。本文探讨了青年马克思在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是怎样拓展人的解放理论视域,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实现了人的解放问题的逻辑转换,并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问题精神实质,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从现实出发去拓展人的解放问题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现实的个人”范畴的揭示,经历了从黑格尔主义的抽象的人转向费尔巴哈形式现实但内容抽象的人,进而转变为从事物质生产的现实的人,再发展到阶级逻辑中的具体的人,最终成为摆脱一切“非人”的束缚而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的现实化、历史化历程。这一揭示历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超越自我,实现其思维方式和哲学世界观变革的过程:从实体思维方式向实践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解释世界”向“改变世界”转变;从对人本质的抽象理解向实现人类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转变。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现象早已有之,而意识形态理论是近代社会结构变迁和主体性哲学的产物。近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解放”了传统社会秩序中的社会群体,他们借助于包括启蒙运动在内的理性主义思潮所确立的主体性原则,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这为意识形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认知对象和认知方法。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从哲学认识论革命到实践的政治革命的历史阶段,既而马克思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理论,赋予意识形态概念以全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视角考察,马克思认为,由“个体构成的群众”是革命的依靠力量,于是便立足于“现实的个人”,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群众观的批判,为建构马克思群众哲学提供了科学的逻辑前提,开启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起点,并运用阶级和阶层分析法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中的群众展开划分,发现“人民”是革命的根本依靠力量,赋予“人民”是马克思群众哲学逻辑主旨的鲜明意蕴,进而又围绕着每一个人都彻底解放,在对“自由人联合体”的探索中,走向了马克思群众哲学的逻辑归宿。马克思群众哲学的这条认识理路,内在地包含着从“现实的个人”到“人民”,再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分析路径。准确把握这一理论进路,不仅对于进一步开辟唯物史观研究新视角具有重要学术价值,而且对于彰显新时代人民主体理念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其追求的终极目标。人的解放的思想,在马克思理论的不同领域和不同发展时期都有所体现。从根本上讲,人的解放程度是和人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的。实现人的解放就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人对某种束缚的挣脱或对某种限制的超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总结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不仅革命性地建立起了新的哲学理论,而且实现了从人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也实现了从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到实现人的全面解放目标的转变。这一思想使马克思终身为之不懈奋斗,并且也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宗旨。  相似文献   

9.
解放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元问题”,其根本在于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统本体论表征着人类摆脱自身的无根化、追寻存在根基的终极关怀,它构成了理解解放论的终极追求的思想前提。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思想与其本体论的演化逻辑是一致的,是在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形成过程中逐步展现的。正确地认识资本逻辑运动的辩证规律,才能真正抓住马克思解放论的革命性之所在,从作为人的现实实践活动的生产劳动出发,不断超越现实的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关系,去构建新的通往未来的共产主义的终极道路。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的产生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逻辑演进的过程。具体来说,它经历了从抽象的自由到思想解放、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类解放;从感性直观到现实的人的生产劳动;从人的本质异化和复归到人的解放、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的紧密相连;从思想活动到人的解放同历史发展、现实的物质基础的联系的过程。但无论哪个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解放思想始终贯穿着解放谁、解放什么和如何解放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通过对旧式分工的批判和合理分工形式的阐述: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和现实的个人以及现实的人类解放的探索;对以往共同体形式的批判和自由人联合体的论述;以及对以往的解放运动的批判和共产主义解放运动的号召,说明了人类解放道路何以可能和如何展开。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法制观是一个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理论内容丰富,结构体系庞大。这个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法制思想、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结合本国实践进行的法制思想探索与实践构造。从实现人类解放这个高度研究马克思法制观,通过论述马克思法制观与人类解放的关系从而揭示出人类解放在马克思法制观中的地位,为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基于人作为自由存在者的哲学人类学前提建构了一个从人的本质到人的异化再到人的解放的政治理论。美学的维度在这一理论中被突显了出来,因为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的自由只有在其依据美的规律所进行的艺术创作活动和审美体验之中才能得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人能够在自由的创造性活动之中全面充分地发展其本质能力的理想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6.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感性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的感性解放思想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基础。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对根源于资本原则的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批判和扬弃,指出以感性活动为基础的实践劳动是人的自我对象化的存在方式,只有实现人的感性解放,才能实现人对其本质的真正占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着重从考察人的本质入手,把对人的本质的探讨与对人类解放的追求放在核心地位.提出通过积极扬弃现存社会中的异化现象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现阶段,应通过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文价值追求等措施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年马克思的政治批判及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有两个关键转折点:一是从国家到市民社会;二是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这两点构成青年马克思政治批判逻辑进程中的核心环节,使马克思迅速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变到共产主义的立场。对马克思政治立场转变的学理进行研究,可以使我们对马克思思想形成过程有一个更加科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私有财产历史作用的思想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形成的重要内容。在《手稿》中,马克思说明劳动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规定,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性本质,私有财产即是异化劳动物化的结果,异化劳动及其物化形态的私有财产的存在意味人的本质力量的丧失。然而,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蕴含着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全部秘密,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部分。因此,私有财产既是人的类本质的丧失原因,同时是人的异化的类本质的扬弃手段、中介和桥梁,积极扬弃了私有财产即是人的劳动的解放,人本自然和人的类本质的复活,是人的解放,是人的自由协作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